统计实务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出勤工日(工时)数:在轮班内只要工人上了班,不 论是否工作或工作时间长短,都算为出勤。工人事先接 到停工通知,或因公出差,虽未上班,应视为出勤。出 勤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日出勤工人人数之和。 5、缺勤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按制度规定应该到班 参加生产,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产假;病假、事 假、探亲假、工伤假及旷工等原因,未能到班参加生产 的工日数。凡缺勤满一个轮班的称全日缺勤,全日缺勤 工日等于报告期工人全日缺勤数之和;缺勤不满一个轮 班的称非全日缺勤,按工时计算,非全日缺勤工时等于 报告期工人缺勤小时数之和。全日缺勤可以按工作日长 度折算为缺勤工时,但缺勤工时不能按工作日长度换算 为缺勤工日。
2、劳动时间利用的其它指标
(1)工作日利用率
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 100% 工作日利用率= 制度工作日长度
或 制度内实际工时数 制度工日数 100% 制度工时数 制度工日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2)工作月利用率
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 天数) 100% 工作月利用率= 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
三、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劳动时间统计 (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劳动时间构成 1、从事本职工作时间与从事非本职工作时间 2、停工时间中无利用或损失之分 (二)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劳动时间利用程 度指标 劳动时间构成表 1、出勤率 2、工作负荷率 3、本职工作率、非本职工作率 4、本职工作负荷率
出勤工日、时—有可能充分利用的劳动时间(可能浪费)
非生产工日、时—出勤后干其它工作。 制度内工作工日、工时数—制度内的 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制度内外之和
停工工日、时——非本人因素,出勤的损失,应予以避免。
(二)劳动时间的核算方法
[例]某车间7月份工人平均人数为100人,实行8 小时工作制,根据考勤和工时利用记录,制度公 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日,非生产36工日, 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时,非全日非生 产186工时,非全日停工132工时,公休加班30 工日,加点40工时。 (1)绘出劳动时间构成图并填入具体数字; (2)计算工人出勤率、出勤工日利用率、制度 工日利用率,并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3)计算工时出勤率、出勤工时利用率、制度 工时利用率,并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统计
一、劳动生产率统计的意义与相关指标
(一)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 的能力,它是劳动者的生产成果和相应的劳动消 耗量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劳 动的效率。 劳动效益是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得的 实际收益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值。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混淆。
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 而减少的产量(或产值 ) 每一实际工作工时平均 产量(或产值) 未能利用工时数 (3)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
可与本企业历史较好水平的资料以及与同类型企业 劳动时间平衡表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发现本企业的 薄弱环节,查明原因,提出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劳动时 间的利用程度。
1、日历工日(工时)数:日历工日数是按工日计算 的工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 它等于期内每日工人人数之和,或等于期内工人平 均人数与日历月数的乘积。 2、公休工日(工时)数:公休日数指报告期内国家 (或企业)规定工人应当休息的节日、假日的工日 总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工人在公休日加班满一 个轮班时,应作公休加班工日计入实际工作工日。 加果工人在公休日加班不满一个轮班,属于公休加 点工时,计入实际工作工时。 3、制度工日(工时)数:是指按照国家(或企业) 规定,报告期工人应该工作的工日总数。可用报告 期规定的工作天数乘以工人平均人数求得。
第 四 章 劳动时间统计
第一节 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一、劳动时间利用统计的意义
(一)劳动时间的概念 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 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是劳动者数量与 时间长度相结合的单位。 分为:工日和工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劳动时间利用统计的意义
人们从事工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时间 的消耗过程。通过劳动时间的核算、分析并 对时间的利用程度及效果进行研究,就可以 揭示劳动时间利用中的不合理环节和浪费, 从而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 率。 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劳动经济 效益的大小,直接或间接取决于劳动时间的 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
(三)劳动时间统计的任务和目的 1、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定岗定员提供依 据。 2、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3、为合理发放劳动报酬以及考核、奖励、 晋升提供依据。 4、为劳动定额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依据。 5、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二、生产工人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一)劳动时间的计量与构成 劳动时间主要包括:
9、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 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 数,它等于实际工作工日数减去加班工日数。 10、加班工日:在规定公休日实际从事生产性 工作满一个工作轮班的时间被称为加班。每个 公休日加班的人数之和,即构成加班工日。 实际公休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加班工日
劳动时间构成 一般绘制劳动时间剖析图
3)人工成本超支或节约分析
人工成本超支额 =劳动力损失当量×人均人工费支出 超支或节约额
(四)劳动时间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
1、劳动时间平衡表的构成
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 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 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 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 对未使用的时间要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的具体 原因一逐项列出。为了便于分析,还可计算出每 个项目在制度工时中的比重。 基本表式列举如下表 :
注意:实际 中,正指标 用于一般统 计,逆指标 多用于分析
6、停工工日(工时)数:是指在出勤时间内由于某种 原因(如停电、停水、停气、待料、机器设备事故 等),未能从事生产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人停工后被 调做其它非生产性工作的时间。凡停工满一个轮班者 称为全日停工,按工日计算。停工不满一个轮班者称 非全日停工,按工时计算。由于事先预知的原因,如 计划停电等,企业将公休日与工作日调换使用,在这 种情况下,在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在工作日休息不 算停工。 7、非生产工日(工时)数:是指工人执行国家或社会 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 企业生产的工日数。非生产时间满一个轮班的为全日 非生产时间,以工日计算。不满一个轮班者为非全日 非生产时间,以工时计算。
计算期劳动时间损失总 量(总工时) 每人制度工作小时数
劳动时间损失总量 =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 劳动作时间损失总量 =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作业时间
2)增产增收或减产损失分析
减产损失 =劳动时间损失总量×日或小时劳动生产率 增加或减少产值 减收损失 =工作时间损失总量×日或小时创收率
制度工日利用率 =工日出勤率×出勤工日利用率
用工时表示为 工时出勤率=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100% 出勤工时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出勤工时数×100% 制度工时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工时数×100%
上述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制度工时利用率 =工时出勤率×出勤工时利用率
上例:
制度时间利用率与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三 者之间的关系是: 制度时间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 从以上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出勤工时利用率 或提高出勤率,都能促进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 的提高。
作业
光达公司5月份,工人平均人数为800人, 制度公休日11天,实行一班制生产,工作日制 度长度8小时。其他有关资料有:全日缺勤500 工日,全日非生产300工日,全日停工400工日, 其中被利用100工日,非全日缺勤800工时,非 全日非生产200工时,非全日停工400工时,公 休日加班100工日,加点150工时。 (1)绘出劳动时间构成图并填入具体数字; (2)计算工日出勤率、出勤工日利用率、制度 工日利用率,并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3)计算工时出勤率、出勤工时利用率、制度 工时利用率,并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三)劳动时间利用程度指标 1、劳动时间利用程度的基本分析 (1)出勤率 工日出勤率=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 缺勤率 工日缺勤率=缺勤工日数/制度工日数 (2)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工日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数×100%
(3)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 制度工日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制度工日数×100% 上述三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三)工程技术人员劳动时间利用统计
与其他职员的时间利用相比研究工程技术人员的时 间问题应侧重以下指标 1、业务不对口造成的时间损失与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损失 率 业务不对口造成的时间损失
=(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实际从事本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员) ×制度工作时间 工程技术人员时间损失率 =未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间 /全 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间×100%
4、劳动时间利用的损益分析 (1)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1)生产经营管理不善 2)外界原因 3)劳动者个人原因 (2)劳动时间利用的损益分析 1)人力的损益分析
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人) 报告期未被利用工时数 报告期每一个工人制度 工作工时
劳动力的损失当量
或
工作时间损失总量 制度工作工时
2劳动时间利用的其它指标1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工作日利用率或或工作日利用率100100100制度工日数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制度工作日长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作日实际长度2工作月利用率工作月利用率工作月利用率100100天数制度工作月实际长度制度工作月规定长度全月平均人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全月制度工作工日制度工作月长度天数?3加班加点时间的分析?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100实际工作工时实际加班加点工时?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3平均加班加点长度指标作时100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加点工时100工日数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计算期加班加点工时数?4加班加点的人工超支费加班加点的人工超支费用额成本核算??5劳动效率降低程度劳动生产率降低程度?劳动生产率降低程度加班加点劳动生产率正常时间劳动生产率11??6事故出现次数加班加点的安全隐患分析?加班加点的安全隐患分析??4劳动时间利用的损益分析?1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的原因分析?1生产经营管理不善2外界原因?2外界原因?3劳动者个人原因?2劳动时间利用的损益分析?1人力的损益分析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人报告期未被利用工时数工作工时报告期每一个工人制度?劳动力的损失当量或或制度工作工时制度计算期劳动时间损失总工作时间损失总量劳动时间损失总量缺勤时间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劳动作时间损失总量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作业时间?作每人制度工作小时数量总工时??2增产增收或减产损失分析减产损失劳动时间损失总量日或小时劳动生产率增加或减少产值?增加或减少产值减收损失工作时间损失总量日或小时创收率??????3人工成本超支或节约分析人工成本超支额?人工成本超支额劳动力损失当量人均人工费支出超支或节约额????四劳动时间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1劳动时间平衡表的构成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部分组成边部分是劳动资源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
2、劳动生产率指标统计与计算原则 可比性原则 1、分子和分母在时间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 2、分子和分母在空间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 3、分子和分母在计算口径和范围上要具有一致性。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1、按实物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 (1)两种计算公式: 1)用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表示。 即: 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产量)/劳动消耗量 正指标 2)是用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即: 劳动生产率=活劳动消耗量/产品总量(产出) 逆指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工作月实际长度(天数 ) 全月平均人数
全月制度工作工日 制度工作月长度(天数 ) 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
3、加班加点时间的分析
加班加点工时 100%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实际工作工时
加班加点工时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100%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3)平均加班加点长度指标=
计算期加班加点工时数 100%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 工日数
(4)加班加点的人工超支费 加班加点的人工超支费用额——成本核算 (5)劳动效率降低程度 劳动生产率降低程度 加班加点劳动生产率 正常时间劳动生产率 (6)事故出现次数 加班加点的安全隐患分析
=1-
企业生产工人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
年 月
2、劳动时间平衡表的分析
(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可从各种未使用时间占制度工作工时的比 重入手,一般地说,比重较大者即为主要原因。 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对停工时间的分析。 因为停工时间是企业可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劳动 时间,是损失了的劳动时间。 (2)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 可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反映:
劳动时间剖析图
日历工日(时) 制度公休工日(时) 同上 公休工日 公休工日 公休工时 加班工日 制度工日(时) 出勤工日 全日缺勤工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实际工作工日 加班工时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非全日缺勤工作时
{
工日:一个工作日(一个轮班) 工时:一个一小时
构成:
日历数—极限劳动时间 公休数—可资利用,2~3倍支付报酬。 制度工日、时—拥有,必须充分利用的劳动时间。 缺勤工日、时—本人原因。应深入分析原因予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