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专业技能》真题_crea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共4题,共4分)
1.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大专文化,销售经理。
案例介绍:求助者与丈夫在同一公司工作,一年前丈夫被派往外地分公司任经理。
两个月前,求助者偶然听到同事议论其丈夫在任职的城市与别的女人同居,求助者开始不相信,因为两个人非常恩爱,并且女儿也已经7岁了,但经过观察,求助者发现丈夫与自己通电话的频率确实降低了,每次的时间也缩短了,有时还表现的很不自然。
几个星期前求助者“突然袭击”,终于抓到了丈夫出轨的证据。
求助者痛恨丈夫,认为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孩子,丈夫却在外边和别人同居,真是太无耻、太让自己伤心了!想到以后自己和女儿可能无依无靠,还可能被别人讥笑,觉得自己真是太失败了,痛苦不已。
一想到这事就感到胸闷、心慌、饮食、睡眠也受到了影响。
情绪低落,烦躁,工作业绩也随之下降。
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觉得母亲的一生非常不幸,担心自己也会像母亲一样。
请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简答题]
请对求助者进行初步诊断,并简述诊断依据。
(30分)
【答案】
【解析】(1)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①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即丈夫出轨。
②求助者的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即求助者“突然袭击”后,产生生理症状,情绪低落、烦躁。
③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已经产生泛化,即由对丈夫对出轨情绪反应泛化至与女儿之后的生活。
④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求助者工作业绩下降。
(2)诊断理由①该求助者需进行体检,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②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三原则,该求助者自知力相对完整,没有精神病性症状,人格相对稳定,所以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③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④该求助者负性情绪已经出现泛化,想到自己与女儿之后无依无靠就觉得痛苦不已。
⑤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几个星期,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出现精神痛苦和睡眠问题。
综上所述,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
分析案例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及具体表现。
【答案】
【解析】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及具体体现为:(1)糟糕至极。
求助者认为丈夫在外面与别人同居,真是太无耻、太让自己伤心了,同时觉得自己太失败
了,都是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2)过分概括化。
求助者认为丈夫在外面与别人同居,然后联想到自己与女儿将来可能无依无靠.被别人讥笑,表现了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
3.咨询师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可以考虑哪些近期目标。
【答案】
【解析】近期目标(1)协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改变其不合理信念,转变思维方式;(2)协助求助者合理调节控制情绪,降低其低落、烦躁水平。
4.对该求助者可以选用哪些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共47题,共47分)
【答案】
【解析】本案例可采用的心理测验如下:(1)本案例可通过SCL-90对求助者予以测评。
测试求助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项目指标,对咨询提供辅助。
(2)还可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求助者抑郁倾向。
(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求助者焦虑情况。
(4)可使用生活事件量表(LES)测量其家庭生活方面,工作学习方面及社交其他方面的状况,指导其了解自己的精神负荷,维护身心健康。
5.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0岁,硕士。
案例介绍:求助者为某单位科研人员,一个多月前,因工作失误与领导发生冲突,领导说他幼稚,让他写检查。
求助者觉得自己没错,不愿写。
认为领导霸道,自己无法与之相处,却又想不出解决办法,每天为自己的处境烦恼,经常失眠,头痛,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吃饭不香,无心工作,想辞职又舍不得单位的条件和待遇。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出身军人家庭,内向,聪明好学。
追求完美。
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是()。
A.烦恼
B.愤怒
C.抑郁
D.嫉妒
【答案】A
【解析】该求助者每天为自己的处境烦恼,产生失眠,头痛,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
其主要的情绪状况为烦恼。
6.导致该求助者烦恼的心理原因最主要是()。
A.领导让求助者写检查
B.内心冲突
C.领导认为求助者幼稚
D.追求完美
【答案】B
【解析】该求助者因为写检查的事情与领导发生冲突,之后求助者认为领导霸道,自己无法与之相处,但是想不出解决办法,产生内心冲突,引发烦恼。
7.该求助者的人格特点是()。
A.聪明好学
B.内向
C.成绩优秀
D.偏执
【答案】B
【解析】该求助者出身军人家庭,内向、聪明好学、追求完美。
其主要的人格特点表现为内向。
8.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躯体疾病
C.严重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
【答案】A
【解析】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内心冲突为常形,病程一个多月,社会功能轻度受损,情绪未出现泛化,初步诊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
9.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的动机冲突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C
【解析】趋避式冲突指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
该求助者想辞职,但又舍不得单位的条件和待遇,为趋避式冲突。
A 项,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称双趋式冲突;B项,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D项,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称双避式冲突。
10.心理咨询师为解决该求助者心理问题进行的会谈属于()。
A.危机性会谈
B.鉴别性会谈
C.治疗性会谈
D.摄人性会谈
【答案】C
【解析】危机性会谈,指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如遭到强奸、想自杀、突然遭受精神创伤的时候,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予帮助;鉴别性会谈法,即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治疗性会谈,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摄人性会谈,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等。
心理咨询师为解决该求助者的问题进行的会谈为治疗性会谈。
11.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大学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与丈夫是大学同学,双方感情很好,一年前,求助者生下女儿,母亲过来照顾,一家人其乐融融,半年前,单位评定职称,求助者因为休
产假,在工作量和科研成果方面与同事相比又没有优势,没有评上副教授。
求助者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没有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心里很不是滋味。
近三个月来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认为丈夫不理解她,经常和丈夫吵架,对母亲发脾气,摔家里的东西,对女儿也疏于照顾,求助者以前经常召集同学聚会,现在却常找各种理由回避聚会,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最近还出现胸闷、头晕、全身乏力、胃痛胃胀、入睡困难等症状。
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表扬,好强,追求完美。
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是()。
A.恐惧
B.烦躁
C.强迫
D.抑郁
【答案】B
【解析】该求助者近三个月来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对家人发脾气,摔东西等等,其主要情绪症状为烦躁。
12.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是()。
A.未评上职称
B.不参加同学聚会
C.丈夫不理解
D.向母亲乱发脾气
【答案】A
【解析】该求助者主要因为未评上职称,从而引发之后的一系列症状地出现。
所以引发其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为A项。
1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及症状持续的时间是()。
A.一年
B.三个月
D.一个月
【答案】B
【解析】案例中表示该求助者近三个月来出现烦躁等症状,因此其心理问题的症状持续时间为三个月左右。
14.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最可能是()。
A.精神病性障碍
B.严重心理问题
C.躯体疾病
D.一般心理问题
【答案】B
【解析】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客观统一,人格具有内在一致性排除精神病性问题;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发,内心冲突为常形,排除神经症性问题;求助者病程为三个多月,情绪反应出现泛化,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5.对该求助者恰当的咨询目标是()。
A.改善情绪
B.让丈夫理解她
C.评上职称
D.改善睡眠症状
【答案】A
【解析】该求助者主要的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未评上职称引发,产生烦躁情绪,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症状。
咨询目标地确立应是心理学范畴、具体可量化、可行的,针对该求助者,最恰当的咨询目标应是改善其情绪。
16.求助者总是不自觉地回忆车祸现场的情景,这种症状是()。
A.幻觉
C.闪回
D.妄想
【答案】C
【解析】闯人性重现(闪回)使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天不等,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
该求助者不自觉的回忆车祸现场的情境,为闪回症状。
17.该求助者衣衫不整、头发凌乱,可能是因为()。
A.内心孤独
B.意向倒错
C.意志减退
D.意志缺乏
【答案】C
【解析】意志减退的一种是抑郁状态,患者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但受情感低落的影响,总感到自己做不了事,或是由于愉快感缺失,对周围的一切兴趣索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以至意志消沉,使患者的学习、工作或家务劳动成绩受到明显的影响。
该求助者衣衫不整、头发凌乱属于意志减退的表现。
18.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初步诊断是()。
A.精神病性障碍
B.严重心理问题
C.急性应激障碍
D.严重心身疾病
【答案】B
【解析】该求助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打击后出现闪回、生理不适等症状,能够自己主动求医,排除精神病性障碍;急性应激障碍一般时长不超过4周,该
求助者病程两个月多,排除急性应激障碍;案例中未提及求助者具有器质性病变。
因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9.该求助者遇到的重大生活事件是()。
A.儿子去世
B.头晕头痛
C.内心孤独
D.夜间经常哭醒
【答案】A
【解析】该求助者遇到的重大生活事件是其9岁儿子遭遇车祸去世。
20.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时,错误的是()。
A.应该把握时机
B.设身处地地理解
C.要善于把握角色
D.充分表达出同情
【答案】D
【解析】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共情是要善于把握求助者的角色,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的心情,而非进行同情。
21.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热情,最主要应体现在()。
A.对求助者积极提问
B.咨询中认真、耐心、不厌其烦
C.初诊阶段嘘寒问暖
D.咨询开始和结束时都要热情
【答案】D
【解析】热情与尊重相比,与求助者的距离更近些,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热情体现在咨询的全过程,热情是咨询师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因此该题选择D 项。
@jin
22.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为()。
A.1个月至2个月
B.数小时至数天
C.数分钟或数小时
D.3个月以上
【答案】B
【解析】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几天。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23.该求助者目前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
A.头痛失眠
B.焦虑不安
C.心慌胸闷
D.郁闷绝望
【答案】B
【解析】该求助者担心父母身体健康,担心儿子之后的工作、婚恋、担心自己事业,产生烦躁、坐立不安等情绪,睡不着觉,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标明其主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不安。
24.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焦虑神经症
B.严重心理问题
C.可疑神经症
D.精神病性问题
【答案】C
【解析】该求助者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主客观统一,排除精神病性问题;其内心冲突为变形,病程两个月,需通过咨询师帮助,才能摆脱其精神痛苦。
焦虑担忧情绪严重,出现运动性不安,因此初步诊断为可疑神经症。
25.该求助者“睡不着觉就只好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能属于()。
A.冲动行为
B.紧张症性综合征
C.刻板行为
D.精神运动性不安
【答案】D
【解析】运动性不安,又称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性不安,焦虑症症状之一。
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于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该求助者睡不着觉只好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属于精神性运动不安的症状。
26.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评定标准,该求助者病程评分为()。
A.1分
B.2分
C.3分
D.4~5分
【答案】A
【解析】该求助者病程为最近两个月,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标准,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为1分。
27.求助者不遵守咨询预约时间是违反了()。
A.求助者的权利
B.咨询师的权利
C.求助者的责任
D.求助者的义务
【答案】D
【解析】求助者的义务包括: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求助者不遵守预约时间,违反了求助者应履行的义务。
28.求助者说“我还是决定不了……还是您帮我选择吧”,说明求助者产生了()。
A.信任
B.阻抗
C.移情
D.依赖
【答案】D
【解析】求助者希望、等待、要求、依靠咨询师替自己解决问题,则可能出现了依赖,依靠他人而不是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是依赖最基本的特征。
29.咨询师说“我现在倒是觉得培养你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比解决你那两个问题更重要,你说是吗?”在这里咨询师使用了()。
A.责备性问题
B.解释性问题
C.修饰性反问
D.开放式提问
【答案】B
【解析】解释性问题指咨询师表达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这类问题对求助者的帮助很小,当咨询师和求助者观点存在分歧时,不应以疑问方式去反问对方。
30.求助者说“两个多月来……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在公司里”,说明求助者对咨询师产生了()。
A.信任
B.依赖
C.移情
D.共情
【答案】C
【解析】本案例中,求助者认为自己现在就像在公司里一样难受,说明其对咨询师产生了负移情,进而产生了不满情绪。
负移情是指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从而把原有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31.求助者在对话中出现了三次沉默,第一次沉默可能是()。
A.怀疑型
B.思考型
C.茫然型
D.反抗型
【答案】C
【解析】案例中“(沉默)……我也不知道应该先解决哪一个,最好是能一起解决。
”“(沉默)……我还是决定不了。
”表明求助者沉默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非常茫然。
32.求助者第三次沉默可能是()。
A.怀疑型
B.情绪型
C.思考型
D.反抗型
【答案】B
【解析】“(沉默)……可是听你刚才的话,内容和口气都和我的老板差不多,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在公司里。
”表明求助者的沉默是因气愤、不满情绪造成的,称为情绪型沉默。
33.对于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社交恐怖症
C.严重心理问题
D.神经症心理问题
【答案】C
【解析】案例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两个多月,遭遇双重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社会功能受损,情绪症状表现明显,并且有泛化表现,据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4.通过对话,可以了解咨询师与求助者目前在匹配关系上属于()。
A.匹配型
B.冲突型
C.欠缺型
D.忌讳型
【答案】B
【解析】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不适宜的求助者的类型包括:①欠缺型,术业有专攻,咨询师对专业范围外的咨询内容很可能不擅长;②忌讳型,由于宗教、民族及个体差异,有些咨询师在价值观念、情感方式上很可能对某些人、某些咨询内容有忌讳;③冲突型,咨询师与求助者在个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着某种不协调。
35.一般资料:王某,女性,25岁,国企职员。
案例介绍:近两个月来,王某敏感多疑,坚信有人要谋害自己,非常害怕,甚至惊动了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没有人要谋害她,但王某对自己的想法仍坚信不疑,被家属强行送到咨询室。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王某的一段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有人要谋害你是吗?
王某:有人在我家的电话里偷偷装了窃听器!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装了窃听器?
王某:我打电话时总是有杂音,我就知道他们在窃听,他们不仅在电话里装了窃听器,还在我家各处都装了监控器,所以我在家就把电视开到最大音量,让他们听不到我说的话,还把袜子当头套戴上,让他们看不出我是谁。
心理咨询师:你说的他们是谁?
王某:我楼上的邻居,他们派人跟踪我,我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时他们还让人假装向我问路,实际上就是想借机谋害我。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想谋害你的人是你楼上的邻居?
王某:我听着他们在楼上密谈怎样谋害我,他们计划把浸过毒药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假装衣服被风吹到我家阳台上,然后借机毒死我。
心理咨询师:他们因为什么要谋害你呢?
王某:因为我有超能力,能够知道他们的秘密。
……
王某目前的心理状态属于()。
A.心理正常
B.心理不正常
C.心理健康
D.心理不健康
【答案】B
【解析】求助者存在幻觉及妄想等症状,主客观不统一,属于心理不正常的范畴。
36.王某认为自己有超能力,表明其可能存在()。
A.嫉妒妄想
B.钟情妄想
C.关系妄想
D.夸大妄想
【答案】D
【解析】夸大妄想的患者常常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王某认为自己具有超能力,表明其可能存在夸大妄想的症状。
37.对王某最可能的诊断是()。
A.焦虑性神经症
B.精神病性障碍
C.严重心理问题
D.躯体感觉障碍
【答案】B
【解析】王某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主客观不统一,无自知力,最可能的诊断是精神病性障碍。
38.心理咨询师对王某可以进行的工作是()。
A.确定咨询目标
B.制定咨询方案
C.转诊至精神科
D.开始进行咨询
【答案】C
【解析】王某表现出精神病性障碍的症状,咨询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对其进行转介治疗。
39.王某说听到邻居在楼上密谈,属于()。
A.真性幻觉
B.假性幻觉
C.思维回响
D.功能性幻觉
【答案】A
【解析】真性幻觉的患者的幻觉与相应的感觉器官相联系,形式清晰、生动,与客观事物一样,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王某听到楼上密谈,细节具体,属于真性幻觉。
40.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问题
D.精神病性问题
【答案】B
【解析】案例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丈夫辞职创业这一现实重大问题引发的,病程持续三个月,工作受到影响,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受损,没有情绪泛化,故此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1.该求助者的问题及症状持续时间是()。
A.一年
B.三个月
C.半年
D.一个月
【答案】B
【解析】案例中“求助者由于与丈夫发生矛盾,烦躁、失眠三个多月”,所以病程应为三个月。
42.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该求助者的B是()。
A.丈夫准备辞职创业
B.与丈夫吵架
C.丈夫应该尊重自己
D.丈夫不听劝告
【答案】C
【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是不合理信念,C 是情绪或行为的表现。
案例中求助者认为丈夫不按照她的想法发展事业,就是不尊重自己,这是其不合理信念。
43.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的影响性技术是()。
A.倾听
B.具体化
C.说明
D.内容表达
【答案】D
【解析】“您能谈谈是什么事情让您心情不好吗?”表明咨询师使用了具体化技术,让求助者详细谈谈心情不好的原因。
“您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您的想法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是咨询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属于内容表达技术。
倾听与具体化技术属于参与性技术;说明又称为内容反应技术,属于参与性技术。
44.如果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接下来要做的是()。
A.向求职者解说ABC理论
B.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C.对求助者进行放松训练
D.对求助者进行技能训练
【答案】A
【解析】案例中的咨询过程正处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要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即A是诱发事件,B是不合理信念,C是情绪或行为的表现。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调整,则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45.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在最后一段话中所使用的技术是()。
A.释义技术
B.解释技术
C.面质技术
D.指导技术
【答案】B
【解析】解释技术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
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
本案例中,咨询师最后一段话所适用的技术是解释技术。
46.求助者说“创业不仅辛苦而且风险大,万一有个闪失,我们这个家就彻底完了”,其不合理信念的特征主要是()。
A.以偏概全
B.绝对化要求
C.过分概括
D.糟糕之极
【答案】D
【解析】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求助者认为丈夫创业万一有闪失,整个家就全完了,表现出的不合理信念是糟糕至极。
47.根据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对话,可以判断本次咨询处在合理情绪疗法的()。
A.心理诊断阶段
B.领取阶段
C.再教育阶段
D.修通阶段
【答案】A
【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包括: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以及再教育阶段。
在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求助者ABC的过程。
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谈话属于心理诊断阶段。
48.WAIS-RC的相似性分测验主要测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