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之绝对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优势
经济学类别:国际经济学
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
这种贾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尽管这一理论后来被比较优势理论取代,但该理论仍然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术语
自给自足:亦即一个自我供给的经济体;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没有对外贸易,必须自己生产自己所要消费的一切产品。
劳动价值论:假设劳动是生产中的唯一要素,因此就可以根据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量来衡量产品价值。
孟商主义: 18 世纪的一种对外贸易信条:一国从其出口中获得的金和银象征着一国的国力;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积累黄金。
正和博弈:双方均可从一项活动中获益的情形。
铸币:以诸如金、银等珍稀金属形式出现的货币。
零和博弈:一方的盈利只能以时方相应的损失来取得的情形。
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试图解释国家进口与出口某些产品的原因以及它们从贸易的专业化分工中将获得哪些经济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ll , 17231790 )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标志着工业时代人们在理解如何才能使贸易变得有效及互惠互利这个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
在斯密时代,国际贸易的发生遵从重商主义信条:贸易的进行主要是为了积累用于军事和国家扩张的黄金而不是为了交换所需物品。
由于贸易的不均衡是通过黄金和其他珍稀金属来解决的,每个国家都竭力取得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以便能从贸易伙伴那里得到黄金。
黄金支付被称做铸币流,这里“铸币”是指以贵重金属形式出现的货币。
在选择用于进出口的物品时并不考虑生产效率,所进行的贸易也就是现代经济学家所说的零和博弈:一方取胜,对方必定失败。
斯密研究了重商主义给贸易和价格带来的扭曲效应,并看到基于劳动效率和国别优势的贸易要比基于铸币流的贸易更为有利可图。
由此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出口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相反,进口其具有绝对成本劣势的产品。
这样一来,不管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都可以专业化生产其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双方均可以从产品交换中获利。
例如,如果在英国可以种植葡萄和生产酒,但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30 倍,那么英国在生产酒方面便具有绝对劣势,应该从葡萄牙购买酒。
另一方面,如果葡萄牙生产布匹的成本是英国的30 倍,那么英国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出口布匹到葡萄牙。
在绝对优势理论下,英国把布匹卖给葡萄牙而葡萄牙把酒卖给英国。
两个国家都没有在其劣势产品上浪费劳动力,因此它们之间的贸易是一个正和博弈。
虽然斯密意识到诸如天气等因素在评估一种产品的生产优势时也是举足轻重的(例如,英国寒冷、潮湿的天气实际上让种植葡萄变得不可能),但由于数学上的原因,他不可能将诸如天气、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等变量也包含在他的理论当中,他只测度由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数量所带来的优势。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非常简单、纯粹的理论,它建立
在一个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假想世界的基础之上。
在这个假想的世界中,劳动投人而不是货币价格是产品估价的标准。
劳动价值理论为了能用生产所需的劳动数量来确定产品价值而假设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
劳动数量以若干单位的劳动来表示。
例如,
10 单位劳动生产100蒲式耳小麦。
该理论还假设不同行业的劳动是同质的(即某个行业的工人也可以干另一个行业的工人所干的活)。
这些假设过于简化了现实情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还需要其他的要素投人,而且劳动之间是有差别的。
绝对优势理论在解释贸易给自给自足国家(即一个没有贸易的、封闭的、自我供给的国家)所带来的好处方面是很有用的。
在自给自足国家中,一国生产其所需消费的一切商品。
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势必会减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100 单位食品和100 单位服装,而现在想要消费120 单位服装,那么它必须减少20 单位食品的生产。
一定数量的劳动也将从食品行业转到服装行业。
自给自足国家有一确定的资源察赋(由于这个理论的缘故我们姑且将资源奈赋定义为劳动的数量),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了在既定的资源察赋下所有可能的产品组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国家;最接近的例子是阿尔巴尼亚,该国有其生存法则:将其对外贸易降低到最低限度,且从1945 年到1990 年都一贯如此。
然而,自给自足这个概念在估计没有贸易时的价格高低方面确实非常有用。
应用
绝对优势理论只适用于假想的例子。
这是因为它要求两个国家、两种产品这种框架并假设劳动数量是唯一的生产成本,而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它为我们理解跨国交易的各种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
它也帮助回答了诸如为什么国与国之间会进行贸易及贸易国如何从贸易中获利等基本问题。
例如,假设澳大利亚和比利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毯。
每种产品用10 单位劳动表示其成本。
澳大利亚可用10 单位劳动生产10 。
蒲式耳小麦或40 单位毛毯。
另外,比利时可用10 单位劳动生产20 蒲式耳小麦或100 单位毛毯。
从10 蒲式耳每单位劳动与2 蒲式耳每单位劳动的比较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在生产小麦方面有绝对优势。
而在生产毛毯方面,比利时明显具有绝对优势:比利时用相同劳动生产的毛毯的数量是澳大利亚的2 . 5 倍。
根据这个理论,澳大利亚应该停止其相对无效的毛毯生产,因为它可以从比利时购买到更便宜的毛毯(以劳动数量来衡量),比利时应该停止生产小麦并从澳大利亚购买它所需的小麦。
由此,当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时,两个国家都可以从消除无效率生产和得到更便宜的产品的贸易中获利。
在以上包含劳动价值理论的例子中,它们假定由于专业化分工,原先生产毛毯的澳大利亚工人能立即被小麦产业雇佣,而比利时被替换的小麦工人能立即生产毛毯(同质劳动)。
这是绝对优势理论又一不切实际的地方;实际上,重新培训工人是既费时又很困难的。
农业工人不能立即掌握制造业的技术,也不可能期望将产业工人突然送到庄稼地里他们便会懂得如何种植庄稼。
此外,在被转换的工人中,也许会有一些人不喜欢他们的新工作,或者不能获得重新安置,抑或没有做新工作的能力。
如果我们放松仅仅将劳动数量定义为资源察赋的狭窄定义的话,在现实层面上我们更容易理解绝对优势理论。
例如,巴西由于其气候因素在生产咖啡方面有绝对优势;沙特阿拉伯由于其地理特征在石油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则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在生产飞机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更为复杂的贸易理论当中基本的资源察赋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将这些察赋用于比利时毛毯和澳大利亚小麦的例子当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比利时最重要的资源是熟练劳动力和资本,而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
当将绝对优势理论应用于自给自足经济体的人为环境时,它也可展示国际贸易是如何使
其参与者获益的。
自给自足的国家必须生产它要消费的一切物品,而且多得一单位某种物品只能以放弃对若干单位另一物品的消费为代价。
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可用劳动资源约束了可以生产的产品数最及其组合。
比如,假定有两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法国和西班牙。
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帽子和椅子。
在法国,生产2 。
顶帽子需要2 单位劳动,生产40 把椅子需要8 单位劳动;在西班牙,生产20 顶帽子需要4 单位劳动,生产,10 把椅子需要 5 单位劳动。
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法国的消费者想消费更多的帽子,那么他们只得牺牲一些椅子的消费;同样,西斑牙也得放弃一定量的帽子来获取更多的椅子。
消费者偏好是上述自给自足例子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从一种产品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取决于第一种产品的消费者为得到更多的第二种产品所愿意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那么法国和西班牙怎样进行贸易才能在不牺牲消费者消费量的情况下增加各自消费者的产品供给量呢?
绝对优势理论下的贸易可以帮助法国和西班牙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各自所需的更多产品。
在生产帽子方面,法国具有绝对优势:在法国,1 单位劳动生产10 顶帽子,而在西班牙,l 单位劳动只能生产5 顶帽子。
在生产椅子方面,西班牙的每单位劳动生产8 把椅子,明显优于法国的每单位劳动生产 5 把椅子。
为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每个国家都必须缩减其具有劣势的产品的生产,以便能释放劳动力增加其具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此例中并没有假定每个国家必须放弃其具有劣势的产品的生产)。
法国少生产10 把椅子,这样就释放了 2 单位劳动(每单位劳动生产 5 把椅子),新生产的椅子总数为30 把。
法国将这 2 单位劳动转移到更具效率的帽子生产行业,在这个行业中,l 单位劳动可生产10 顶帽子,由此,2 单位劳动可生产20 顶帽子.新生产的帽子总数为40 顶。
在西班牙,少生产10 顶帽子便可以释放2 单位劳动(每单位劳动生产5 顶帽子)。
新生产的帽子总数为10 顶。
西班牙将这2 单位劳动用于椅子的生产,便可以每单位劳动生产8 把椅子的速度多生产16 把椅子。
新生产的椅子总数为56 把。
法国现在有最初生产的20 顶帽子加上现在可用于出口的20 顶,西班牙则有最初生产的40 把椅子加后来可用于出口的16 把。
法国可从西班牙进口多生产的16 把椅子,这样法国便有46 把椅子供其国内消费者消费(30 把自己生产的,16 把进口的),而不是在自给自足经济下的40 把椅子供消费。
而西班牙通过进口法国多生产的20 顶帽子,可以提供30 顶帽子(10 顶自己生产的,20 顶进口的),而不是在自给自足经济下的20 顶供其国民消费。
参与绝对优势理论下的贸易使得法国和西班牙在没有放弃任何东西的条件下能够拥有更多产品。
根据这个理论,它们的收益来源于在能利用较少资源的国家生产各种产品。
通过以最少量的资源生产各种产品,它们分配了它们的稀缺劳动力以便能生产出最大数量的两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