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1945年,两座用以屠杀犹太人的纳粹“集中营” 在波兰小城奥斯维辛被苏联红军攻破。在随后 的60年里,奥斯维辛连同它所代表的历史一起, 被永远地记录在了影像中。
1955年,擅长“记忆”主题的法国“左岸派”导演 阿伦· 雷乃以深沉的情感拍摄了《夜与雾》。 犹太裔法国人克罗德· 朗兹曼导演的《浩劫》 (1984)片长9个半小时,他在11年中深入调查了 集中营遗址和当地社会。导演驾车带着一位当地老 人驶过奥斯维辛寂静的大道和大片的空房屋,谈论 房屋主人们生前的事,没有尸体,却更恐怖。 《辛德勒的名单》(1993) 导演想说的是:“奥斯维辛对这个人的物质和精神 剥夺永远无法复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序幕 掩映 装修 心智健全 B.陈迹 管治 易帜 终生难忘 C.终结 废墟 隐秘 表情茫然 D.窒息 退役 紫荆 惊俱万分
)
奥斯维辛和布热金卡的位置?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 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 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 英里的地方。
标题的特点以及作用
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 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 “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 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导语
【1——3段】 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 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 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 “最可怕”等词,作者用了反语。景象固然美好, 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 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运用对比表 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与压抑。
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 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 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 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幸存者只有7600多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 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 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永别。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 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参观者注视着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
惊惧莫名、怒不可遏、诚挚祈祷、痛苦反思……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 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 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
问题探讨,各抒己见。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 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
二战德国的忏悔
德国二战后深刻反 省错误,德国国内永远 禁止任何纳粹物品的出 现,对中小学生进行反 纳粹教育,在教科书了 写进这段历史,并且在 每年的圣诞节向所有受 到德军迫害的犹太人或 他们的亲属提供各种礼 品。
1970年12月7日,时东德总统勃兰特向纪念碑献上 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 “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经典史诗片《钢琴师》(2003)最触动人心的部分 不在集中营里,而是影片下半部分主角斯匹尔曼 四处躲藏、逃生的经历。影片带有强烈的民族内 省意识和伤感情绪,更加接近普通人。 蒂姆· 尼尔森编导的《灰色地带》(2001)取材 于真人真事。一群犹太人担负着把同胞骗入毒气 室的任务,他们以此换取更多的食物和几个月的 苟延残喘。当他们也要被杀死时,一致决定起义, 其间又发生种种冲突,妥协和背叛缠绕不清。导 演没有批判的意思,他要做的只是让每个观众思 考。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 蛮的。”《美丽人生》(2002)却是一首美丽而 苦涩的电影之诗。
早年的时候知道些德国,来自于二战的战 争片。 再后来知道些德国,来自于那些古老的人, 席勒、歌德,还有马克思。 再后来懂些德国,来自于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是一个动词。 奥斯维辛给欧洲造成的痛苦,远非常人所 能想象。 奥斯维辛给德国本身造成的痛苦,绝非欧 洲人所能想象。 只有当奥斯维辛变成一个名词的时候, 才有资格真正评说那一段历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凝(ní )重 ng B.瞩(zhǔ)目 C.噩(è)梦 D.祷(dǎo )告 停泊(pō) 撰(zhuàn )写 步履(lǚ) 大厦(shà)
(
)
婆娑(suō)起舞 百花凋(diāo )谢 绿树成阴(yīn) 宣告终(zhōng )结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 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 信仰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 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 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 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而自己仍 旧报道?(第6段)
即便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仍 然充满了波折,20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格· 弗 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书。该书详细叙述了 二战期间战胜国对德国城市的空袭以及德国民众 遭受的灾难。作者把战胜国对德国的狂轰滥炸与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又引起了一 场激烈的争议。新纳粹分子又借机挑拨德国与战 胜国的关系,他们称战争国1945年2月13日对德 雷斯顿的大轰炸为“炸弹大屠杀”,并且扬言要 在2005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征建筑勃兰登堡门示 威游行。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 的绽放
2.“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 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 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 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 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 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 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 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 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 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 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 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 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 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 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 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 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 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 清除!
1、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画出描写参观者 动作、神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用意。 毒气室 焚尸室 女牢房 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囚房
的囚犯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奥斯维辛集中营超过150多件党卫军医生所 用来折磨囚犯的器具被曝光,这些二战时期 的物品被称“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遗物”。
奥斯维辛集中营11号楼和12号楼之间的“死亡墙” 该墙因党卫军当年在这里随意枪杀囚犯而得名。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 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 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 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 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 在闪耀!
“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1945年4月,德国军官贝尔森在一车尸体前照相。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祷告的地 方”(第14段)
作祷告,或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 或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 斯维辛,无辜者,无计可逃;刽子手 丧失人性。
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并没
在华沙 我怎能生活在这个国家 良心的催促 在那里脚会踢到 亲人未曾掩埋的尸骨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听到声音,看到微笑。我什么 得主波兰裔美籍诗人 也不能写;五根手指 切· 米沃什 抓住我的笔,命令我去写 他们活着或死去的故事。 使我生来就成了 一个例行的哀悼者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了来自德 国首都的动人一幕: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手 持火烛默立在勃兰登堡门周围的街道上。 他们在为永久的和平祈祷,同时他们也以 此行动阻挡在周边街道上挑衅的新纳粹分 子前往勃兰登堡大门,不让他们玷污德国 的国际形象。
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 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 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 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 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