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树郭橐驼传》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尔植,督尔获,早()而绪,早织而(),字而幼孩,遂而鸡()。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以劳吏者,且不得(),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也。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偻蕃
孳莳
耗拳
勖缫
缕豚
飧饔
暇怠
嘻戒
(二)情境默写
1.【2024·福建·二模】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
2.【2024·浙江嘉兴·二模】《种树郭橐驼传》中,“()”揭示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3.【2024·河北唐山·一模】《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种树经验时说,“()”,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4.【2024·高三上·山东·期末】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以育子之理谈种树之道,认为只有做到“(),()”,才能保其天性。
5.【2024·山西运城·一模】《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说明了“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事无巨细地做出要求,如同“他植者”那样早晚抚视、频繁看护,甚至“(),()”,如此这般只会“害民”。
【参考答案】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能顺木之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不抑耗其实而已。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举琴而撞之,跌衽宫壁。
左右欲涂之,平公曰:“舍之!以此为寡人失。
”孔子闻之曰:“平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
”韩子闻之曰:“群臣失礼而弗诛是纵过有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
”
故宾有见人于密子者,宾出,密子曰:“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①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②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宾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也;交浅而言
深,是忠也。
”故宾之容一体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
..,所自视之异也。
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
亲母为其子治挖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
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
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故终身隶于人,辟若见③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
故圣人体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则几于免矣。
(节选自《淮南子第十一卷齐俗训》)材料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
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集十七卷种树郭橐驼传》)【注】①攘:简慢。
②返:背反。
③视:古代测量风力、风向的装置。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群臣失礼A而弗诛B是C纵过D也E有以F也夫G平公之不H霸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欲来谏者也”与“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中的“谏”含义不同。
B.材料一中的“事之情一也”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中的“一”词性不同。
C.材料一中“或以为小人”与材料二“吾小人辍飧以劳吏者”中的“小人”含义相同。
D.材料一中“若转化而与世竞走”与材料二“若甚怜焉”中的“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言语不恰当,师旷举琴砸向平公,琴越过平公衣袖砸到墙壁上,平公却不让侍从把砸坏的墙补上,想以此作为自己过错的记载。
B.密子的门客引见了另一位宾客见密子,对这个宾客同样的言行,密子和门客的看法完全不同,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C.材料一认为圣人与“道”融为一体,返归本性,以不变之“道体”应付万变之世界,这样也就差不多达到免受世俗之难了。
D.材料二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了“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的行为,反映了作者对于改革弊政的愿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这两则材料都是有寓言性质的古文,说理方式多样,请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共同使用的两种说理方法,并各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EG
2C
【解析】A.前一个“谏”是“直谏”,后一个是“挽回”:B前中前一个是形容词,“一样”,后一个是动词,看作一样;C前一个是“人格卑鄙的人”,后一个是“小民,平民百姓”;D。
前一个
是“如果”,后一个是“好像”。
3.B
【解析】原因错,是“所自视之异也”,即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4.(1)因此取舍相合的人,就会因言论忠直而更加亲近;与自己疏远的人,即使谋划得当也要被怀疑。
(“趣舍”,趣舍,“见疑”,被动句,被怀疑)(2)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
(“孳”,繁殖,茂盛,“以致”,来使···达到)
5.对比、比喻(或答类比)。
①对比,如材料一把孔子和韩非子的看法作对比,把密子的看法和门客的看法作对比,看亲生母亲和后母为儿子治秃疮流血的心理对比,(任举1例即可);材料二把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方面的态度、做法、结果作对比;②比喻(或答类比),如材料一将“转化而与世竞走”,比喻为逃雨,将“终身隶于人”比喻为“仞之见风”;(任举1例即可)材料二把“官理”比作种树之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参考译文】
晋平公说话不适当,师旷举琴砸向平公,琴越过平公衣袖砸到墙壁上。
左右侍从要把墙壁砸坏的地方补上,平公说:“留下它!用它来记载我的过失。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平公不是不痛惜自己的身体,想要以此使天下直谏之士归附。
”韩非子听到后说:“大臣丧失礼节而不杀他,这是放纵过失。
平公不能称霸,是有原因的了。
”
有位门客给密子贱引见一位宾客,宾客离开后,密子说:“你的宾客有三个过失:望着我发笑,这是简慢的表现;谈话却不称赞老师,这是违背师道:交接浅而谈的深,这是扰乱政事。
”门客说:“望着您而发笑,这是恭敬的表现:谈话之中不称颂老师,这是变通的做法;交接浅而谈的深,这是忠诚的行为。
”那位宾客的容貌举止是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他是君子,有的人认为他是小人,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因此取舍相合的人,就会因忠直之言而更加亲近;与自己疏远的人,就是谋划得当也要被怀疑。
亲生母亲为儿子治疗秃疮,弄得鲜血流到耳朵边,看到的人认为她的爱心是那样的深;假使这样做的是后母,那么经过的人就认为是出于嫉恨的原因。
事情的状况是一样的,各人所观察的立场是不同的。
现在我即使想使自己身形端正来对待外物,又怎么知道世上的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呢?如果转变和世俗之人一起争逐奔跑,这样就像躲避大雨一样,没有什么地方不被沾湿的。
因此终身隶属于他人,比如就像见到风一样,没有一刻的时间是平静的。
因此圣人依据道而返回到本性上去,用不变化的道去对待万物的变化,那么就差不多可以免除世难了。
(材料二)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
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完成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
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
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担心它太过分了。
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了。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
早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聚拢乡民,一会儿敲梆子召集大家。
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
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城往事
序章
“呼——”,刚踏上青城的土地,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啊啊,青城可真是名不虚传的地球最绿城市啊!”身边的路然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啧啧称赞道,“要是来的路上,不用坐又贵又慢的太阳能动车就更完美了。
”
“青城主打的就是生态旅游,要是你坐个飞机过来,指不定增加几吨二氧化碳排放呢。
”我白了路然一眼。
青城,作为国家试点的碳中和城市,近几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都火爆的旅游目的地,我和好兄弟路然趁着暑假随大流来这里放松身心。
因为青城的碳排放政策,飞机是不允许进入的,普通的高铁也被严格限制,我们只好飞到邻城,再转太阳能动车,足足在森林里穿梭了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欢迎来到青城!两位需要导游服务吗?”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五官端正,面容清秀,正在向我们微笑。
“好啊!我叫路然……”我赶紧把路然拉到一边:“咱省点啊,青城消费水平你懂的,我们要绿
色旅游啊!绿色!”
“咱们刚到青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导游在会方便很多嘛。
而且,你会忍心拒绝这么热心又可爱的女孩子吗?”好吧,我拗不过路然,只好同意。
绿色背面
“欸,我还以为青城会有很多树呢。
”坐在氢能源公交车上,我们和导游林音攀谈了起来。
“青城多数植被在城郊,就是你们坐动车经过的森林。
而城区绿化和普通城市差不多,毕竟青城要养活一千二百多万人呢,不可能把黄金地段的地皮大量用来种树吧。
”听着林音悦耳的讲解声,我开始赞同路然的决定,有个导游在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啊。
青城并不是想象中翠绿植物点缀着洁白大楼的理想化城市,太阳能板覆盖下,路边的高楼多显现出深深的黑褐色,树的确不多,但处处有草本的绿植点染其间。
城区用地似乎非常紧张,城市主干道旁,挨挨挤挤的都是三十层以上的高楼。
“这是?”路然指着公交车窗户右下角的一个小标签问道。
“这是绿碳点数的标签,上面写的‘+5’表示乘坐这辆公交车会获得的绿碳点数,而绿碳点数积攒到一定数量是可以作为代币购物的呦。
”林音解释说。
“有正的,也会有负值?”我问。
“对的,那些会产生额外碳排放的行为都会被扣除相应的绿碳点数,比如超额用电、乘坐非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等。
游客也会有临时的绿碳帐户,有赠送点数,正常使用,是不会变负数导致罚款的。
”
接下来的两天,林音带着我和路然逛遍了青城各景区。
第三天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去体验一下青城居民真正的“绿色生活”。
林音沉默了,随后,她带着我们拐进了高楼背后一条逼仄的小巷子。
几步路之后,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夹在高楼中间的小巷射不进阳光,幽暗深邃,擦肩而过的路人神情晦暗。
这里就像是青城的背面,幽闭的环境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三人谁都没有说话。
拐了几个弯,林音停在一栋半旧的暗色居民楼前:“这是我家。
”
绿色枷锁
林音家在六楼,房间很局促,我们勉强挤在沙发上,林音给我们递了一杯茶。
“是不是没想到,外表光鲜的碳中和试点城市,内里竟然是这副模样?”林音叹了口气,“我们家原本住在郊区,政府要种树,就把我们迁到了市区。
可是市区生活太难了!因为技术不成熟,青城的那些绿色产品贵得吓人,但买非绿色产品,就会被扣绿碳点数。
搬进城没多久,我爸工作的钢铁厂就因为碳排放过高而被关停,全家只能靠我妈开的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
我父母学历低,他们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
“可我知道。
”林音抬起头看着我们,“政府下了大功夫来粉饰这座城市,把青城包装成世界上
最大的碳中和城市,来吸引游客,吸引投资。
的确,青城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可是这些对于抬头看不见天空,住在连风都吹不进来的巷子里的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敢开暖气,生怕用电超过额度承受巨额罚款;吃饭只能勉强吃饱,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买,就是这样也被超高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也想过搬走,但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我也想过曝光,但事实是你发再多的帖子也抵不过限流和水军……”讲到这里林音已经有些哽咽。
我和路然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想不到“碳中和”这三个字竟会这样沉重。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限流和反限流模拟吗?”路然突然转过来冷不丁地问我。
“你是说,我们可以通技术手段来曝光青城!”我立刻反应过来,“学长们正在做网络机器人的研究,请他们一起……”
也许是向大海里扔了一粒石子,也许是点燃了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但至少这世界上会多一些人,知道青城背后的真实。
尾声
时隔两年,我和路然再次踏上青城的土地。
空气依然清新,比起上次,更多了些烟火气。
一年前,青城市市长停职接受审查,严苛的禁令被废除,氢能源公交车和太阳能板保留了下来。
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温暖。
林音的父母现在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天然气限制放松以后经营成本下来了,林音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
当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就在林音家的餐馆里吃着烧烤,唱着歌。
烧烤炉上升起袅袅青烟,我想,这,才算生活吧!
(原文有删改)
1.关于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关于景物叙写留给读者以美好的绿色城市形象,奠定了小说全文欢快乐观的基调,暗示“双碳”的目标指日可待,表达出作者足够信心。
B.文章描写的苛政下的青城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绿色生态和他们完全无关,让读者看着心酸,更有无奈,发人深省,也为后文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C.文章提到青城市市长停职这一情节,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作者意在借此暗示并表达对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自我革命的赞许。
D.文章尾声描写改革后的青城,是作者对未来“双碳”实现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体现了作者乐观昂扬的态度。
2.下列关于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文通过近乎神奇的宏大想象,想象出似乎荒唐、但其实又十分合理的社会。
表面上写“青城”,实则理性分析了苛政的问题,具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B.文章运用了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既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对话巧妙地暗示出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精细化地理解文章内涵。
C.文章在行文过程中有穿插有很多科学、科普知识,这使得这篇作品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让读者学习了很多的的科普知识。
D.在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以“这,才算生活吧”一句结尾收束全文,意味深长,暗示作者对青城现在真正的绿色生活的赞美。
3.文章中出场人物的名字具有深意。
试简要分析人物名字背后的意蕴。
4.文章中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
请你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谈谈你对治国之道的态度和看法。
【参考答案】
1.A
【解析】小说的感情基调“全文欢快乐观”不准确,感情是起伏变化的,文章后半部分能够表达出作者的信心,但“目标指日可待”说法也不够准确。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也具有了一定的科普价值”错,在行文过程中,蕴含的相关科学科普知识的介绍是为了有力地对青城政府的行为进行揭露,进而引发读者的深思,文章是虚构的小说,不能说读者学习到了很多科普知识。
3.①“林音”代表着林下悠扬之音,和她作为青城市民的身份相吻合;②“陆然”蕴含了一种宽广和光彩的意蕴,暗示着改革后青城的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③作者不仅通过人物和对话描写突出主旨情感,还将情感融入了人物姓名中,巧妙地表达了对绿色生态生活的向往和对“双碳”实现的乐观。
4.①《种树郭橐驼传》由谈种树之道,谈对百姓的管理应该顺应规律,不能扰民伤民,让百姓生产生活无所适从。
②本文作者由谈环境治理,进而谈治国理政的方法,要关注民生(或以人民为中心等答案),要顺应规律,方法不可以过激。
③“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关注民生福祉;自然规律无法打破,要积极利用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
..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
..,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①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②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文本二:
读柳宗元传
王安石
余观八司马③,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
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
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耳?复何议于彼哉?
【注】①质:典当,抵押。
②诩诩:讨好取媚的样子。
③八司马:指因参与唐顺宗时掌权者(即“用事者”)王叔文发起的永负革新被贬为司马的八个人,包括柳宗元、刘禹惕等。
1.文木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尤贫A力B不能者C令D书E其佣F足相当G则使归H其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长官称侍郎。
B.京师,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一般指国都,也用于指称天子的军队,文中是前一意思。
C.白,文中指告诉、禀告,与《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白”意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