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理解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理解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
(1)能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2)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重要意义。
(1)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
(2)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准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
2.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依据我校“目标·导学·评价”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一起观看一段视频,注意视频中有哪些重要事件,并把它记录下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到它相关的内容。
短片中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时期,那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怎样的新时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由此导入新课。
过渡:《易经》有言:穷则思变,变则能通,通则能久。
今天这个课的学习内容将贯穿这个思路。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穷则思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材料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1958年以后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所谓公就是公有化水准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
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
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计划经济下的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
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以上两则材料从哪些信息能够看出我们穷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部分,变则能通
经济体制改革
【角色扮演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
(无农不稳)
其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1)经过:
①试行:1978年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深化:1983年撤销,建立;撤销,建
立。
(2)意义
①提升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发展;
③促动城市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能够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
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水准上失去了活力。
(2)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原因:
①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③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建立过程:
①提出: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
②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考】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
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
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
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不过打火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
市场机制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通过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第三部分,通则能久
1.改革前改革后的农村变化;(附带图片)
2.改革前改革后的城市变化;(附带图片)
3.改革前改革后的中国GDP变化。
结论:《易经》: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这个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练习与巩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