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鸦片战争(1840 - 1842年)
- 原因。
-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影响。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1860年)
- 原因。
-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列强罪行。
-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重破坏。
- 影响。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太平天国运动(1851 - 1864年)
- 兴起。
-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发展。
- 后期。
- 失败。
-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 洋务运动(19世纪60 - 90年代)
- 背景。
-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 目的。
-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代表人物。
- 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 内容。
-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兴办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 评价。
-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 甲午中日战争(1894 - 1895年)
- 原因。
- 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 主要战役。
- 黄海海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他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中国军人不屈的爱国精神。
- 威海卫战役(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1895年签订。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 影响。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戊戌变法(1898年)
-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代表人物。
- 康有为、梁启超等。
- 内容。
-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它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 结果。
-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 1901年)
- 原因。
-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 1901年签订。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军事控制);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 辛亥革命(1911年)
- 武昌起义。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起义军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武昌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 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 意义。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 背景。
-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统治下,思想界出现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 开始标志。
- 代表人物。
-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 内容。
- 意义。
-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但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 五四运动(1919年)
- 背景。
- 国际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国内方面,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危机严重;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 导火线。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经过。
-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结果。
-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 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 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 中共一大。
-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