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像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致力于行业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出口。
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各地热衷于粗放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关键词: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健康发展
多年来,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也要看到,虽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提高经济质量,特别是提高科学技术对增加经济总量的贡献;但是这种转变主要强调通过提高资源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依然是追求数量扩张,并没有必然要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更没有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全面涵盖的,也就是说,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种种生产要素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它重在追求规模、数量、产值、速度、投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效率。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它的特征是,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经济效益高、产品的竞争力强、环境污染程度小和通货膨胀率低的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由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上新项目、铺大摊子,增加投入的做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上来。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
严重制约。
因此,《十一五规划》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在确定“十一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时,特地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二、全面推进,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经验表明,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拥有较多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服务,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反映了当前市场竞争的新态势。
在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开发对经济集约化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有区别、有重点地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2.注重盘活用好存量资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组。
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优化现有资源配置结合,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鼓励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重组改造投资参股,促进种种资源在竞争中合理流动。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4.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种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国土开发格局。
6.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7.加强节能降耗和优化生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8.调整内需与外需结构,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
统筹协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
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我国国民经济就必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