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便门外滨河路。
其前身为唐代天长观,金代十方天长观和元代的长春宫。
天长观,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后几经废兴,至金大定十四年(1174)重修,命名十方大天长观。
泰和二年(1202)毁于火,次年重建,改名太极宫。
元太祖十九年(1224),邱处机西游返京后居此,改名长春宫。
二十二年,邱处机逝世,其弟子买长春宫东下院,以葬邱处机,后称此下院为白云观。
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于此。
白云观也是“文革”中北京少数几个未被破坏的寺庙之一。
白云观布局特点
宫观式古建筑群。
金代改建太极宫后,初具道教丛林规模,时有“千柱之宫,百常之观,三极之坛,巍巍乎,奕奕乎”的赞语。
据记载,至元代的长春宫已是“正殿五间”。
“方丈卢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琳宫秘宇,似于王者”。
现存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重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中东西三路。
中路轴线上的殿堂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以及后花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称罗公增)
及寮房;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
全观共有大小殿堂50余座,建筑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
广收中国南北方宫观、园林的特点,尤其是后花园,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树木山石,均精巧别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有“小蓬莱”的美誉。
白云观山门坐北朝南,对面有一七层四柱牌坊,坊额上书“洞天胜境”、“琼林阆花”二匾。
这里原为观中道士“观星宿,望仙气”的地方。
门前两侧各有华表1座。
山门为砖石结构,有拱门3个。
中间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
门券上雕刻有仙鹤、流云和花卉等图案,还有三只石雕小猴隐藏其中,为白云观胜迹之一。
灵官殿是供奉王灵宫像的大殿。
七真殿内供奉道教全真派祖师王喆(王重阳)七大弟子塑像。
邱祖殿为观中主殿,殿前有长春真人石碑1座;殿内供奉明代塑的邱处机坐像,手执如意、身着道袍、神采如生。
邱祖殿后有一座二层楼阁,底层是四御殿,楼上是三清阁。
阁内藏明刻《正统道藏》5485卷,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经典。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晒,即白云观的晒经会。
后花园原名后圃,明清时均曾修缮扩建,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主体建筑是中院的云集山房。
周围环以三山,楼馆亭台和长廊等点缀园中。
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建于雍正三年(1725)。
塔为石质,通高约10米,形似亭阁,但又有所不同。
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
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
雕刻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足见其珍贵。
白云观老北京民俗
白云观是旧京时北京和华北地区惟一可以传戒的道观,道童通过考偈、审戒、诵经等考核,合格后便可取得戒衣、戒牒,成为道门中的正式道士。
不过,对于寻常百姓而言,白云观是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出城野游拜神进香,祈求平安的处所。
白云观最热闹的时候,是春节时从初一到正月十九日,很多人乘马车或骑毛驴而来,游人如蚁,香客众多,香火最盛。
老北京时过年从初一到十五厂甸、东岳庙、隆福寺、护国寺、财神庙、土地庙、药王庙、白云观都有庙会,但只有白云观延长到正月十九,因为十九才是白云观庙会的正日子。
正月十九叫燕九节,也称“宴丘节”、“筵九节”、“宴九节”,因为这一天,是“全真派”著名道士丘处机的生日。
这一天上午,观内要举行宴丘会和盛大法会,丘祖殿里香火极盛。
在白云观外的广场上也有跑马、射箭、竞技、耍龙狮等娱乐活动,北京风味小吃、玩具、杂品的商摊,也鳞次栉比,旧时称为“上林盛举”。
据说在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还御驾亲临白云观去会神仙,并且还赐给白云观御膳房厨师,使白云观的“素斋”名扬天下。
逛白云观与逛别的庙会不同的,是这里有特色十分鲜明的民俗活动,如摸石猴、打金钱眼、求顺星等,趣味无穷。
摸石猴是传统节目。
一进白云观山门,那山门的石壁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三猴不见面,铁打白云观,有门无人走,倒坐南极殿”的传说典故。
这山门石券门上有一个半尺长的石猴,来逛庙的游客和信教群众,为了祈求吉祥如意,“封爵封侯”和祛除百病,都要用手抚摸石猴,因长期被人们抚摸,石猴儿已被摸得锃光瓦亮,十分逗人喜爱。
老话有“三猴不见面”,是说白云观原有三只石猴,谁能在逛白云观时摸齐这三只小猴儿,更可万事如意、大福大顺。
那么,那两只石猴在哪儿呢?一只您可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墙下端找到,另一只是在那九皇会碑座的左侧,有兴趣的话可去找找看。
窝风桥打金钱眼的民俗,也是老北京的一项传统活动。
这窝风桥下并没有水,庙会时在桥下挂一个三尺左右周圆、用金纸做面铁制的“大铜钱”,那钱眼中挂着一个铜铃,供游客用小铜币投打,打着铜铃者则视为吉祥如意,得财进宝。
这个打钱眼的活动,听父辈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最为盛行,那时窝风桥下还盘腿坐着两个老道士,面向东西相背“打坐”,任两侧桥上游客向金钱眼投铜币,即使打在老道身上也一动不动,就这样坐着,每天要坐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直到闭观而止。
不过解放前随家人游白云观时,已不见有老道盘坐在桥下,但这种打金钱眼的民俗活动,一直受游人的欢迎。
老北京时正月初八是“顺星”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时,也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可获得星君的保佑,因此游客逛白云观时,都要到元辰殿(顺星殿)
去找自己本命之神(即六十元辰)在塑像前烧香捐钱顺星,祈求吉祥如意。
记忆里解放前我家
每年元月初八夜晚,除“请”来星神码供在佛堂的天地桌上外,家人还要用黄白两种灯花纸,剪折成很多鸡爪子样的小纸灯,上面蘸上灯油放在天地桌上点燃,数量以家中每个人对应的值年之星盏数分别祭供。
同时还将小纸灯从四合院的门外,沿院内屋下台阶一直码放到屋内的炕沿、灶台等处,使整个四合院内灯光闪亮,以迎接诸星君下界,并有辟除不祥之意。
本命年的人这一晚上不得出门守灯至灯熄,以保佑一年里顺利无恙。
另外,当游至老律堂前时,可看到一个三尺多高、六尺多长用青铜铸成的“特”。
特亦称铜骡,长相头似驴头、耳如马耳、尾像骡尾、蹄为牛蹄,非常特殊。
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它有祛病免灾之能,只要头痛摸头,肚疼摸腹,哪儿疼摸哪儿,可除一切疾病,因此“特”
在白云观成了游人的一个吉祥物。
白云观里,还有八仙殿、吕祖殿、子孙堂等众多殿堂,当年游白云观,还可见到道士诵经的礼仪。
当年逛白云观“庙会”,既欣赏了道教圣地的精粹,又得知了众多典故、传说、趣闻,还能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因此在民间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