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
《咏雪》复习
1.《世说新语》二则选自。
《世说新语》,(朝代)临
川王组织编写的一部集,主要记载(朝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课文所选的《咏雪》出自篇,《陈太丘与友期》出自篇。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内集:
3.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讲论:文义:
4.俄而
...曰俄而:骤:公:
..雪骤.,公欣然
欣然:欣:然:
5.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所似:何:似:
6.兄子
...兄子: 差可拟: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拟:
7.兄女
..起兄女: 未若:因风:因:..柳絮因风
..曰:未若
8.公.大笑乐公:
9...即公
..大兄无奕女.即: 公: 女:
10.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妻:也:
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人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1.本文选自:《论语》,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一部书。
共篇。
宋代把它与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 ,字 , 国人,期家、家、家。
2. 子.曰:“学而时习
....子: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
时:词性活用:,亦:说:不……乎:
2.有朋.自远方来朋:自:
3.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而:愠:君子:
5.吾日三省
...吾身日:词性活用:,三省:
三:省:
6.为人谋而
....不忠.乎为:谋:而:忠: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信:
传:词性活用:,习: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而:
9.三十而立
..而:立:
10.四十而.不惑.而:惑:
11.五十而.知天命
..而:天命:命:
12.六十而耳顺
...而:耳顺:
13.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从心所欲:逾矩:.....,不逾矩
逾:矩:
14.温故而
...师矣故:词性活用:,而:..知新.,可以为
新:词性活用:,可:以:为:
15.学而.不思则罔
..而:则:罔:殆:
..,思而.不学则殆
1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哉:箪:
17.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堪:忧:乐:
18.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者:好:
乐:词性活用:,
19.饭疏食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饭:词性活用,...饮水.,曲肱而
疏食:水:肱:而:乐:
20.不义而
...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于:如浮云:如:
21.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必:焉:
22.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者:而:
23.子在川上
..!不舍.昼夜。
”川上:川:逝:..曰:“逝.者如斯夫
斯:夫:舍:
24.三军
..不可夺.志也三军:夺:匹夫:..可夺.帅也,匹夫
25.博学而笃志
...而:笃志:笃:
26.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切问而近思:切:而:仁: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诫子书》
1.《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字,时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7.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8.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狼》
1.《狼》选自。
此题下共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则。
作者是,字,世称,代家。
著有小说集等。
2.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尽:止:
3.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缀:行:甚:
4.屠惧.,投以.骨惧:
5.一狼得骨止.从:
6.复.投之.之:而:至:
7.骨已.尽矣.,而......已:矣:而:之:
前:瞑:意暇甚:
14.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5.方欲行
......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
方:欲:行:视:洞:,词性活用:
其:意:隧入:
隧:,
16.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17.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
18.乃悟
...
..,盖以诱
..前狼假寐
寐:盖:以:诱:
19.狼亦黠矣
...两毙黠:而:顷刻:...,而顷刻
20.禽兽之变诈几何
....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止:增:笑:耳:
翻译下列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屠惧,投以骨。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6.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8.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9.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0.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1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1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穿井得一人》
1.《穿井得一人》选自。
《吕氏春秋》,又称,
(朝代)家代表著作。
(朝代)秦相集合门客共同
翻译下列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杞人忧天》
1.《杞人忧天》选自。
《列子》,旧题为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代人的作品。
今本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5.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6.奈地坏何?
7.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8.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
理由。
6、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
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
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人称。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填写序号)?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10.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每空1分,共4分)
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④博学而笃志()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空2分,共6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四、诫子书
(一)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4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填空(4分)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国的家、家。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3、俭以养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年与时驰
6、淫慢不能励精
(四)阅读(38分)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字,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读《狼》,回答问题。
(10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
其下,弛担持刀。
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D.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敌( ) (2)意()(3)()洞 (4)股( ) 3.翻译下面句子。
(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5.概括狼和屠户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多选!)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
“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
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
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
“暴”,突然的意思。
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
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7.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 ] A.犬坐于前前狼 B.以攻其后自后断其股 C.久之毙之 D.意将隧入身已半入
8.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
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9.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
10.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11.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
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2、给加粗的句子加标点: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3、解释加粗的词:及()闻()道()使()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7、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5、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6、结合你的理解,评价“晓之者”的行为做法。
7、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附:满分作文四篇
麦香
独坐窗前,清风徐来,送来缕缕麦香;极目远眺,原野广阔,已是麦熟时分。
我感恩那次坚守,那些积累,那味苦甜。
星夜下的坚守
姥爷说,耕耘是辛苦的,需要日夜坚守。
已是傍晚,天色昏黄,姥爷放下饭碗,起身便走。
年幼的我跟在身后,只记得这事特别重要。
小麦已经到了灌浆期,需要汲取很多水分,万一有差池,收成就会有损,于是常常需要有人守夜。
天空如墨,凉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
姥爷坐在马扎上,轻哼着歌,风将歌声吹向远方,他的嘴角止不住上扬,辛勤的耕耘终于化作眼前的希望。
麦香阵阵,那片灿烂星空,让我知道了辛勤耕耘,要坚守到底,我感恩。
飞尘下的积累
姥姥说,麦子沉了,那是它积累的果实。
终于要收麦子了,我本以为可以直接磨面,却不承想,要先将麦穗与秸秆分离,大人们拿着名叫枷杆的工具,拍打着麦子,麦尖飞扬,麦粒却不动如山。
小孩子拿着光禿禿的秸秆编起小玩具。
我好奇地问姥姥,麦粒为什么不会飞起来,她只是轻轻一笑,拍拍我的头说,“因为麦粒沉,东西多,不会飘起来,而麦尖却不一样,它没什么东西不就飞走了吗?”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次麦尖飞扬,让我知道了要厚积薄发,积累学识。
糖浆中的苦甜
妈妈说,麦芽糖要用手扯,才会更甜美。
分离好的麦子大部分拿去磨面,只有小部分才会留下来做成糖浆。
妈妈用白布盖住麦粒,等它发芽,然后放入锅中熬煮。
棕色的糖浆在白气中散发着苦味,妈妈用两根棒槌缠绕糖浆,在空中拉扯,直到棕色的糖浆扯出白色的丝,接着将其放在案板上,剪成几块硬硬的糖,当作小零食。
我不明白,苦的糖浆怎么会变成甜甜的糖。
后来一想,大概是妈妈用手扯的缘故吧。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味苦甜,让我知道了历尽艰苦,终会有喜悦。
有时我会想,我们不就跟麦子一样吗?麦子会用自己的身躯来感恩土地,我们不也会用行动来感恩特别的那位“他”吗?
清风依旧,麦香犹存,我在感恩中成长。
【名师点评】
读罢文章,留在心底的是淡淡的美好与感动,这是考生的文字所带来的。
阅读时,读者一下子便能通过三个小标题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星夜下的坚守”“飞尘下的积累”“糖浆中的苦甜
形式整齐,富有美感,増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藴。
文章紧扣小标题顺势展开每个部分的文字,使文章富有张力。
考生巧用具有诗意的小标题,
加上精妙的结构布局和细致的描写,在“感恩”这样一个“大众化”的主题中凸显出了自己的“小众”特色。
希望,就这样生长
秋风渐凉,大地捎来成熟的讯息果香飘过每一座山坡。
一颗果子就是个希望,农人知道,它们该登场了。
果皮·坚硬
在果实未成熟之前,甚至在花尚未开放之际,果皮就躲在一个角落,蜷缩着身子抵抗寒风。
那时虫子还在地下打洞,丽滴还在云里熟睡。
后来,果实慢慢长成主角,有隐隐阵痛来自枝头。
最忠实的保护也无法抵挡那被撕裂的痛,穿戴整齐的衣服,最终剥落。
那阻止雨水进入、虫蛾啮咬的果皮,是自然的力量打造的。
如今,人们用有力的手、锋利的刀,剥开,削掉它们,那些撕裂的疼痛,浸没在果实流出的汁液里。
果皮被抛弃掉,或腐烂,或风干。
裸露的果肉妩媚,却没人在意果皮脱离果实,再也回不到果实本身。
我喜欢那些坚硬的果皮,譬如核桃,譬如椰子,倔强而坚韧。
在果皮的包裹之下,希望,就这样生长。
果实·期待
果实是有性格的,生为果实,是命。
悬挂枝头的果实,风光,却也最易遭劫。
色彩艳丽,外表诱人,芬芳扑鼻。
殷红的苹果、樱桃、
山楂,金黄的梨子橘子、香蕉,熟透的葡萄、黑莓、无花果,如同妙龄少女,散发着不同的体香。
它们承受阳光的炙烤、风雨的吹打,也最有资格享受世人的垂涎。
深埋土层的果实,隐忍,却也难逃暗算。
红的地瓜,黄的土豆,斑驳的花生,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它们把它们的精华深深埋于不轻易为人知的地下。
果实的喉咙干渴冒火,喑哑着,那土层深处的干旱、黑暗,无人知晓。
每一种果实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像要出嫁的姑娘。
垂涎的儿童、衰弱的病人、挺着大肚的孕妇,望着果实,期待享用它们。
希望,就这样生长。
果核·炫目
果皮剥掉了,那些疼痛早已遗忘;果肉消亡了,那些美好只剩想象。
只有果核,那些坚硬的、固执的果核,撑着一颗足够厚实的心住在帐篷里,等待轮回。
我喜欢那些有果核的果实ー一大枣、桂圆、芒果,或者石榴。
我想起去年的初冬,微雪盈地。
下了晩自习,我们照旧走在校园那条小径上。
蓦地,看见一棵石榴树最高的枝头上挂着一颗红透的果子,果真是“银装素裹一点红”。
于是我们越过灌木从,来到树下,摇落树上的积雪,小心攀到枝头,落地的那枚石榴已“皮开肉绽”了,露出珍珠般的石榴籽,一行人分食之。
那枚石榴果粒饱满,白里透红,虽不如平时买的那些酸甜多汁,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我们把那石榴籽保存起来,相约带到各自的高中去。
花开一季美丽,结果一季成熟,是果核让生命炫目,从远古到未来。
希望,就这样生长。
【名师点评】
文章构思新颖独特,选取“果皮”“果实”“果核”三个点,通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又处处运用比喻的修辞,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
同时,文章诗歌一般的语言,简练而细腻的描写,一个个字如一朵朵静默的花,唯美至极。
此外,考生以抒情的笔调叙事,画面感强烈,意藴隽永,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力。
见证美好
如果说这世上除了花,还有什么是一瓣一瓣的,那么一定是光阴。
光阴是会开花的,如果你宠辱不惊、淡然处世,你的光阴会开菊花;如果你洁身自好、固守清流,你的光阴会开莲花;如
果你傲立世间、永不屈服,你的光阴会开梅花。
菊花・陶渊明
面向小溪,背倚南山,盖一座草屋,垦一亩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晨,荷一把锄头,垦土耕耘,撒下春的种子;午后,倚窗而立,
看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黄昏,火做羹,和着缕缕清风,在袅袅炊烟中送走天边的晚霞;晚上,掩着薄衾,做个美梦,梦中有木屐,有菊花……
人生能有几回安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你的光阴见证了菊花高雅纯洁。
莲花・苏东坡
牵着马匹,踩着木屐,拄着拐杖,穿过竹林,浅吟低唱。
在官场中沉浮多年,却依旧保持着一颗乐观坚定的心。
同伴已经有许多丢盔弃甲,你却能静心欣赏这蒙蒙细雨,微曛。
春风钻进衣縈,瑟缩。
再前行,山那边斜下一缕阳光,天已放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你的光阴见证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
梅花・文天祥
披上战甲,再次出兵抗元。
干戈寥落,血染山河,尸横遍野。
你,成了敌人的俘虏。
你披枷戴锁,来到零丁洋,回想祖国如今已山河破碎,联想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恍愡看见曾盛极一时的,宋朝大都,转眼却是这般凌乱不堪。
元军的铁骑将踏平这里,而你也不愿成为那卖国之贼。
放弃高官厚禄,放弃荣华富贵,你誓与祖国共存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你的光阴见证了梅花的坚强忠贞!
一纸诗书一年华。
原来,光阴是会开花的。
瞠过人生之河,抵住暗流汹涌,愿你的光阴能和那些文人墨客、英雄志士一般,见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