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越来越独特,依法治国,将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经验融入法治文化建设中。
本文针对新时代,突出新思想,建设性地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内涵和意义,针对现阶段中国在依法治国的方针和理念中还存在的那些问题进行研究,给出有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策略,全面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标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问题;策略
伴随着中华民族在过去五年中的团结奋斗和聪明智慧,我国在“十二五”的发展建设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脚步不断深入,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文化中国,法治中国是必由之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成为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在已经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依法治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将与经济协调发展,必将与老百姓的幸福感、存在感、满足感相得益彰。
研究现阶段社会主要法治文化建设意义非凡,为了在全国上下全面建设和落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又同样困难重重。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概念解读
法治文化的研究在中国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也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阐述,其中根据不同的定义范围,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法治文化”。
例如以范围来进行划分,主要可以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法治文化,其中广义主要是人们基于长久对社会的改造,最终形成的一全套法治建设总纲。
狭义的就是简单地依靠法治文化来治理当下的社会,使之达到人们心目中的“法治社会”。
其二就是法治文化要從哲学方面来进行解读,这比较复杂,分为系统划分,知识性划分,其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法律相关约束,以及法律理论的文化机制。
第三,以文化为出发点,这就分为隐形和显形,从精神和文化入手,并辅助于法律行为。
法治文化,归根结底也算是一种“文化”,老百姓参与法治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求人人当律师,各个精通法律,其主要还是“防微杜渐”,让人们了解和参与法治社会建设,通过宣传、学习和掌握这些法治方面的文化,既能让自己懂法,用法,同时也能有效形成社会监督力量,推动整个社会法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对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新形势下的法治社会,也才能真正做好依法治国。
首先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正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将13亿8000万人口带进新时代,
所以安定团结,和谐社会的打造,法治制度和法治国家的建设都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法治文化建设更不能,这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显著特征。
其次,中国的法治文化建设还需要具备鲜明的历史文化特性,中华民族是四大古国之一,也是5000年来文明延续不间断的国家,所以古人治国、平天下,匡扶社会的经验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非常实用,家和万事兴,法治社会要是离开了传承,那就是忘本,忘根,不会有好的效果,更无法建设和谐中国。
所以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具备鲜明的历史文化属性,这是基本特征。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问题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宣传,不论是党中央的会议精神传达,还是基层的宣传都是为了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被理解和执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中国的目的。
但是在现阶段来看,宣传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人们也只是初步了解法治文化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口号,这对于整个法治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宣传只注重形式,并不注重效果;宣传只注重政绩,根本不注重群众需要;宣传只注重灌输,全不注重思想的改变和接受,正是这些没有意义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反而让百姓感觉法治社会遥遥无期,形式大于实质,走过场,实践性更差,无法求得真正改变。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较差
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实践较差,这与中国的基础国情相关。
由于中华历史文化中“性本善”根深蒂固,所以与国外的处理办法不同,出现问题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会存在社会公益性惩罚,或做义工,或实现社会服务等,往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就是“歌舞升平”,一系列文化会演活动,缺乏基本的社会实践性。
(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使命感不强
虽然想要建设公平、自由、正义和法治的社会,但是人们却对于实现这样的法治中国使命感较低,许多法治文化建设者本身就不敬畏法律,并不依法办事,所以在他们的手中是无法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也无法将法治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缺乏民族信仰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当今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并让法治文化传遍大江南北,这对于中国整个社会法制化进程非常有利,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实现。
但是广泛的法治文化建设却缺乏深层次的民族信仰,大家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排斥比较严重,在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团队成员组成结构单一,人们并不
认同传承上千年的“以和为贵”的法治思想,所以这份民族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年轻人看见社区法治文化建设都避而远之,毫无出谋划策之意。
三、新时期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现阶段中国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有必要进行改变和整治,要想实现法治中国,那么法治文化建设是最有效抵达更远范围的文化,所以必须要找到解决方法,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国的法治文化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建设宣传
当前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要随势而变,要注重宣传方式方法。
针对法治文化建设宣传形式要多种多样,要不拘一格,宣传歌颂有之,惩罚实践有之,一切都要围绕这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效果来进行宣传。
针对城里高素质人群要进行软文化渗透,通过遍布全城、充斥媒体渠道,新媒体等方式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宣传渗透,另外及时、准确公布政府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极大地帮助群众树立法治文化思想,推动法治社会进程。
针对农村地区要让法治文化建设通俗易懂,乡镇机关对各村各队进行走访式宣传,并结合“法治文化建设下乡活动”,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小品,歌舞中,让老百姓在娱乐中耳濡目染,建立法治文化建设思想。
(二)以实践考核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所以加强对法治文化建设实践的考核也非常重要。
法治与人治不同,所以在实践中更注重“以法律事实依据”为主,要考核法治文化建设的效果。
例如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将“承担法律责任”放入建设中,要对不同情节的破坏法律文化的行为做斗争,通过不同等级的处罚手段,从做义工,到社会服务,再到量刑等一系列完整程序都是检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试金石。
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考核,让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群众看到法治文化对于每个人都实用,不存在特殊,也不搞特殊化,借此帮助群众认识法治中国,依法治国的政策方针,也更努力参与学法,懂法,用法,遵纪守法的行列中。
(三)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使命感
虽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在法治这块,我国与西方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发达国家也就不承认中国的法治国家地位和市场经济地位。
所以要想在法治文化建设中不断提升法治社会,那么需要更多有使命感的法治建设者参与进来。
例如要建立以社区法律援助组织,经常进社区对人们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予以帮助,要积极将最新的法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知识进行讲解,增加更多人加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中,使之凝聚成一个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法治使命感的团队,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帮助中国早日实现法治国家的梦想。
(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提到要借鉴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特征,所以在实际建设中也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增加。
通过那么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信则灵,要坚信经历数千年的法治探索,中国有能力,也有实力将依法治国落实在方方面面,更有能力将中国带向一个崭新的法治中国。
所以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充满自信,切不可妄自菲薄。
四、结束语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屆四中全会的治国主题,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中国第一部专门就“法治建设”进行阐述的决定,而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中,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又迈入了坚定而重要的一步。
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已经取得非常关键的进步,并且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老百姓渴望更和谐,幸福的生活,那么法治国家必须要在经济上升阶段完善和建立法治制度,只有在这个阶段法治文化建设达到新的高度,那么中华民族的未来必将是前途光明,道路通畅。
所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研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建设宣传、以实践考核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使命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等措施,更全面,更深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策略,最终实现中国经济和法治的双提升,真正为群众创造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卢敬春.依法治国亟须培养法治文化建设人才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文兵[J].中国法治文化,2015(02):20-22.
[2]吕兵.吕兵同志在”中国梦·法治情——普法万里行走进迪庆”法治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上的致辞[J].中国法治文化,2016(07):19.
[3]龙大轩,梁健.法治文化需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精华[J].中国法治文化,2015(02):23-27.
[4]王金霞.”法律文化热”为何会发展为”法治文化热”[J].中国法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