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缠足与反缠足的相关阅读和思考
一、缠足的起源和文化根基
女子缠足,作为一种对女性形体任意摧残的陋俗,相传始于五代。

到了清代,缠足之风愈来愈盛,对于缠足的惨无人道,有书记载到:“两只金莲被众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数段,十趾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

不知不觉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只剩下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


时人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女子缠足之后,形体上重下轻,步履维艰,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

缠足的传统既使女子饱受身心的摧残,又对实际的生产生活百害而无一利,那么这一陋习为什么还能在传统中国盛行千年、并且深深地渗透进社会生活之中呢?
《中华妇女缠足考》论述了礼教文化是缠足的根源,认为缠足的原因有四:
其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传统思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中无不体现者男权文化的特色,“男尊女卑”的观念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公理。

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摧残、压抑女子的现象被视为是天经地义的。

其二是为了束缚女子身体和灵魂。

《女儿经》上说:“为甚事缠了足?不是好看如弯弓,恐他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足之后的妇女无法参与社会劳动,被拒之于社会公共事务之外,这就导致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成为男性的玩偶和生育工具。

其三是体现男女有别、保持女子贞洁。

传统文化一直很看重贞洁观念,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

缠足后女子的行动受限,对于保持女子贞洁具有很好的制约作用。

由此可见,缠足与传统礼教文化有着很深的渊薮。

二、近代的反缠足运动及其社会影响
近代的反缠足运动的发展阶段是从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开始的。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为反缠足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禁止缠足:“奏为轻禁妇女裹足,以全肌肤。

”光绪发布上谕:“命各省督抚劝诱禁止妇女裹足。

”由皇帝下令禁止缠足,震动全国,把反缠足运动推向高潮。

清政府的支持,大大减少了反缠足运动的阻力,而不缠足运动发展起来的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

这股强大的革命潮流,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这一时期,各地纷纷成立“不缠足会”或“天足会”,创办了很多妇女白话刊物,作为反缠足的舆论阵地。

新文化运动时期,缠足陋习出现了根除的趋势,大部分省份的女子基本上废除了缠足陋习。

坚冰一旦打破,崇尚天足便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前以小脚为时髦,现在则被人“视同怪物”了。

放足和禁止缠足为农村妇女摆脱家庭羁绊、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便利,并且对农村千年不变的婚姻家庭传统形成巨大冲击。

如果说19世纪末声势浩大的反缠足运动基本上在城市宣告了流行千年的小脚时代的终结,那么,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放足运动
为标志,宣告了小脚时代在中国农村的终结。

这正是它的社会进步意义之所在。

三、对缠足陋习与反缠足运动的思考
缠足与中国历来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缠足这一“陋习”之所以在传统社会被提倡和承认,有其深厚独到的历史文化背景。

正如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样庄稼,社会整体意识的局限是造成这一对于妇女的传统性“悲剧”的原因所在。

社会的主体思想控制着社会的主流风俗,同时,社会风俗也无时无刻不在社会思想上有所反映。

古代的一些开明人士早就抨击缠足这一“陋习”,并开展反缠足的行动,但一直收效甚微。

反缠足行动形成较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时期,更加民主、开放的外来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价值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缠足这一陋习的弊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缠足艰难、放足也不简单,缠缠放放之间,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参考书目:
耿光联:《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济南出版社2009年版
吴燕:《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朱正:《辫子、小脚及其它》,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