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说课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说课设计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扇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分析。
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是人民教育出版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扇形》。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进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爱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生进展,并进行说明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他们真正明白得与把握差不多
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会,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在观看、讨论、判定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能力目标:明白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点,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情感目标: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明白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点,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教学难点:
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往常差不多认识了圆,又在前面三课时的基础上来认识扇形,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存和生活体会,对扇形的认识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关于学生来说认识扇形专门简单,然而在认识扇形的基础上认识圆心角,测量圆心角度数关于学生来说依旧比较难的,因此,依照本班的实际情形,教学时,注重对差生的指导。
教学过程:(一)口算1.530= 180.6=
32+4.8= 3216= 70.2= 480.6=
3.216= 80.5=
2-1.41= 1.56=
70.2=
80.5=
2-1.41= 1.56=
1.380= 270.9= 120.5=
0.450=
1.62+75= 420.5=
1.74-46= 3216=
32+4.8= 720.4= 70.08= 10.75= 450.6=
0.164=
7.236=
450.9=
(设计意图:用开火车形式,连续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二)情境
1、教师拿出扇子并打开圆形折扇,让学生观看,说一说:想到什么图形以及哪些和圆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学生可能会说
(1)固定扇子的轴相当于圆心。
(2)扇子的折痕相当于圆的半径。
(3)打开扇子的面的大小相当于圆的面积。
学生能够说出(3),给予夸奖,说不出,不做启发引导。
2、让学生观看打开的一样折扇,说一说与圆形折扇有什么不同。
师:再看这把扇子(打开一般的折扇),你发觉这把打开的扇子与前面那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
这把扇子打开后不是圆形。
这把扇子打开后像个半圆。
3、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图,让学生观看,说一说涂色部分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出扇形。
师:请同学们观看四个圆中的涂色部分,说一说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模样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涂色部分的图形,一个比一个大,像一把打开的扇子。
师:同学们观看得专门认真,图中涂色的部分像一把把打开的扇子,如此的图形有一个名字叫扇形。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
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
教师板书课题:扇形。
(三)自主探究
第一层:认识扇形(通过观看、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图形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
初步建立扇形的表象)
(1)独学。
让学生观看四个扇形,鼓舞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扇形有什么特点。
(2)对学、群学。
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
扇形差不多上圆的一部分。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
扇形都有扇形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第二层:认识扇形的圆心角
(1)独学。
师:观看得真认真,确实扇形差不多上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每个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那个角就叫做圆心角。
教师在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圆心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动手测量一下上面那四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让学生动手测量书中几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2)对学、群学。
学生测量完后,小组交流。
讨论:圆心角大小与扇形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陆游有句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过了会不记得,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
明白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体会,观看摸索质疑,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展现
全班交流各组讨论结果,举例说明每个圆心角的度数与扇形大小的关系。
(五)反馈
(一)基础题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观看几个圆中的涂色部分,然后交流自己的判定结果,并说出理由。
师:同学们这节课认识了扇形,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一题,判定一下哪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什么缘故?
生1:第一幅、第二幅图形中的涂色部分不是扇形,因为它们不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组成的。
生2:第三幅、第四幅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扇形。
师:看来同学们对扇形差不多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看练一练第2题,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圆中分别画一个扇形,并涂色。
2、学生画,教师巡视,给学生充足画的时刻。
师:请同学们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所画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标出来。
3、补充: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80和150的两个扇形,然后集体交流画扇形的方法。
师:看来画扇形并量出圆心角的度数,关于你们来说差不多不是难事了,接下来我们反过来练习,我来说圆心角的度数,同学们按要求画扇形,请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80和150的两个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
师:谁来让大伙儿看一看你画的扇形?说一说你是如何样画的?
(二)提高题
练习一第3题。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
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学生自己做,教师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让学生不同类型的练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
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展,使学生把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
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