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
叶圣陶的作品读后感篇一
《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篇幅不多,但细细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其中“教育,往简单里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我深有体会。
1958年9月9日,叶圣陶在给江亦多的信中说:“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
1972年3月22日,叶圣陶在给李业文的信中又说:“依我想,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
而教师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地养成这些良好习惯。
”
1973年3月19日,叶圣陶在给李业文的信中再次强调:“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
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
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
假如不养成好习惯,那就反过来,对个人、社会、工作总有或大或小的害处。
”
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也不在于追求升学率,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曾读过叶圣陶的《如果我做教师》,其中也说过当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大家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就会容易的多。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叶圣陶告诉大家,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发挥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
叶圣陶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叶圣陶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
作为班主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结合校园环境建设,布置教室外墙,班级个性角,让学生参与设计、参与管理、参与活动,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融合。
学校在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让每一面墙壁都发挥出德育的功效。
班级也精心布置德育环境:队角、学习园地、黑板报、图书角等,让学生的品德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养成。
利用晨会、班会和队会等教育时间,运用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在安全教育活动中,用讲故事悟道理,看图片辩对错,小知识竞赛等等,让“规则意识”深入孩子的心坎。
又例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与“八礼四仪”中的餐饮之礼相结合,利用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生活好习惯》这一单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校用餐时先注意观察每一位同学就餐时的行为表现,然后让大家讨论交流,在活动中,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
烦恼、有趣等,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明白就餐应有的行为礼仪,再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各种用餐,如喝喜酒、做客、招待客人等行为,在交流中学习和养成文明用餐的好习惯。
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刚接班时班级中学生的卫生习惯较差,随手乱丢纸屑,值日生扫地时拿着扫帚玩耍,垃圾桶周围一圈垃圾。
当天教育后,学生行为有所变化,但过后照犯。
继续教育,持之以恒,一学年后,我班的卫生也明显改观。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教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做了一件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叶圣陶的作品读后感篇二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
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
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
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
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
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
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
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
卵。
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
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
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
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
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
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
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
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
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
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
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
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
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
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 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 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
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叶圣陶的作品读后感篇三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北京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第一讲的讲话。
语言朴素明了,劝告大家学习语文的殷切之情却跳出那字的束缚,渲染得满纸都是。
看到“学习语文很重要”这样的小标题时,我不仅莞尔,脑海里闪现几个问题:大家不知道学习语文重要吗?为什么要强调?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学习语文不外乎读书写字,好似并不需要花费很多功夫,能认会写就行。
当然,这不是说语文不重要,关键是还有比语文更重要的英语、数、理、化等学科存在,相比之下,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人们为什么又认为英语、数、理、化等学科更重要呢?笔者认为原因是那些学科考分差距大而影响了短视之人的判断力。
君不见,语文上课听与不听,学
与不学,最后考试成绩一般也会有六七十,而最好的也不过八九十分,这一二十分的差距与两类学习付出的时间精力比较,简直不足一提。
正如人们经常说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不只是家长和学生,老师中也会有这样的说法,有的老师天天弄资料,练习题,讲得昏天黑地,有的老师把课文边上边扔,作业少做,轻松自在。
一期下来,平均分不超过三分。
辛苦的两眼发直,轻松的张口大笑。
于是乎,大家认为“教”与“不教”也就一个样。
这些一个样,却都是表象。
一切自以为然的事情,是因为你被它惯常的表现蒙蔽。
只有“褫其华衮”,你才会看到更深的原因,也才有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