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沃门路氹交通的沧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氹交通的沧桑
澳门位于珠江水出口,叫「十字门」的位置,过去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澳门半岛、氹仔海岛及路环离岛,当中以后者面积较大,氹仔次之,最小应是澳门街的老城区了。
小时候,活动范围多在内港陋巷、码头一带,偶有到水坑尾、雀仔园和松山东望洋等地,迩后码头外迁,便有了「新口岸」的水翼、飞翼和喷身等快船,往来澳、港便不用呆坐二、三小时的「客轮」,省了不少时间。
话虽如斯,但由澳门半岛,往返路、氹离岛,郄未有改善,仍须乘坐载人运货的「渡轮」,由下环街(近今天凯泉湾位置)的小码头,挤在小小连人带货的「货轮」上,先到氹仔(今天氹仔中葡小学对开)的码头上落客、货后,便向路环方向开去,如是循环往返,每天数班船期,还上风浪,亦会停航,非常不便。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连接澳门、氹仔的第一座行车(亦可行人)的嘉乐庇大桥开通,澳、氹、路开始连成一体(当时连接路环、氹仔的「路氹公路」亦已开通),结束了台风大雨,澳氹相隔的时代(但遇上十号风球,旧桥还是时会封闭不通行的)。
随着澳门经济发展,人口活动的需要,离岛的发展日殷。
友谊大桥、西湾大桥相继落成开通,半岛与离岛的交通连系便畅顺起来,今天更倡议第四条以大桥或隧道方式的运输通道,昔日渡轮往返,相信只是部分老澳门人的「集体回忆」而已。
当然「轻轨」工程倘正式落成通车,澳门和氹仔(包括路环地区)将会进入一个「集体运输系统」的新阶段了。
近年「横琴」部分土地,划归澳门应用,「澳门大学」校园区便是一例。
加上由氹仔始发的现代集体运输工具一轻轨,早期工程先将氹仔、澳门连成一线,
载人运货的渡轮,往返澳门及离岛,只能从历史图片及文字数据见到,一如昔日内港的客运及货运码头,因新口岸的开拓而迁往外港,但今天则因氹仔的开发,已搬到了北安码头。
但原日在下环街近司打口,在妈阁庙与凯泉湾车站之间的位置,便是往氹仔的渡轮码头。
当年氹仔坊众学校建校时期,笔者当日便是坐着露天的载货渡轮,早上乘船上码头,步行到今天「养老院」位置,进行义务劳动。
今天在大马路边,仍留下「氹仔」横匾石牌一块,是为昔日码头印记之一。
那是一个微风细雨的阴天,一众小学同窗在地盘义务劳动,寒风冷雨一整天,温情暖意半世纪。
不久便发生氹坊工人受伤事件,触发起一二‧三事件,此乃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