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原发性与继发性血色病临床病理特点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例原发性与继发性血色病临床病理特点对比研究
赵新颜;何志颖;刘立伟;黄坚;孙丽莹;欧晓娟;贾继东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血色病与继发性血色病的临床、肝脏病理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阐述两者的关键鉴别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铁过载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生化、病理、腹部MRI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符合
铁过载诊断标准血色病患者45例,原发性血色病19例(42.2%),继发性血色病26
例(58.8%),总体平均年龄53.0(38.5~60.3)岁,男性占75%.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比较,原发性血色病患者ALT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血小板显著减少(P均
<0.05),血清铁、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显著性升高(P均<0.05).且原发性血色病患者腹部MRI显示其更易发生铁沉积(P<0.05).从肝脏病理角度分析,原发性血色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胆管上皮内铁沉积(P<0.05),围绕毛细胆管周围也更容易出现铁
沉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以非经典型(非HFE)基因突变为主.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病例,发现前者肝脏受损的程度、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程度更为显著,且铁过载程度显著高于后者.本组血色病患者以
非经典型(非HFE)基因突变为主,值得进一步系统研究.
【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
【年(卷),期】2019(032)002
【总页数】5页(P127-131)
【关键词】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血色病;血色病基因检测;肝脏病理;腹部核磁铁定量【作者】赵新颜;何志颖;刘立伟;黄坚;孙丽莹;欧晓娟;贾继东
【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R596
遗传性血色病即原发性血色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铁过载并沉积于肝脏、胰腺、心脏、关节、皮肤及生殖系统,导致相应组织器官损伤,主要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关节痛及皮肤色素沉着等[1]。
原发性血色病的主要病因为血色
病基因(HFE基因)突变(即经典型遗传性血色病),导致抑制铁吸收的负反馈
机制障碍,这是铁调控异常从而致铁过载的主要发病机制[2]。
本病多发于西方国家,以白色人种多见。
随着对其认识的提高,我国报道的原发性血色病病例逐年增多(黄色人种,汉族为主)。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黄色人种,汉人)原发性血色病基因变异与白色人种之间存在明显不同,多为非HEF基因变
异所导致的非经典型遗传性血色病[3]。
因此,明确我国原发性血色病基因变异主
要类型对正确诊断本病意义重大。
然而明确诊断原发性血色病的前提条件是鉴别继
发性血色病。
继发性血色病多见于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异常或无效造血及大量饮酒等,两类血色病临床特点有重叠之处,本文拟从临床及病理、基因检测角度研究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鉴别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根据2011年美国肝病血色病诊断和治疗指南[4],收集2009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出现铁过载的住院患者。
铁
过载定义为:转铁蛋白饱和度>45%,血清铁蛋白>500 μg/L。
根据患者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活病理组织检查、血色病基因筛查以及铁过载指标随时间的自然改善情况,将其区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血色病。
共收集血色病患者131例,剔除67重复住院病例,未达到血色病诊断标准患者19例,最终45例
入选本研究,其中原发性血色病19例(42.2%),继发性血色病26例
(58.8%)。
1/3患者曾行肝穿活检和(或)基因检测。
1.2 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生化、凝血功能由实验室采用标准方法检测。
血常规:WBC、HGB、PLT等;生化:包括ALT、AST、TBIL、DBIL、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ALB、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 CHE)、血肌酐(creatinine, Cr)、BUN;凝血指标: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铁代谢指标:血清铁及总体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并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
腹部MRI-R2*序列从影像学角度评估肝脏铁过载。
1.3 引物数据库设计、PCR体系及PCR扩增程序与本中心既往发表文献一致[5]。
对血色病患者分别检测4种类型的血色病基因,经PCR扩增HFE、HJV、HAMP、TFR2、SLC40A1基因外显子、内含子剪切序列及5'、3'端非翻译区,基因检测结果来自于患者病历记录。
1.4 肝脏病理检测染色包括:HE、Masson、网织、DPAS、罗丹宁、普鲁士蓝、
CK7及CK19,所有病理切片评价者在不知晓患者临床情况下统一系统评价,以减少偏倚。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
布采用±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即M(Q1,Q3),计数资料用例(%)表示。
2组间连续变量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2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四格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纳入的45例患者总体平均年龄5
3.0(38.5~60.3)岁,男性占多数(75%)。
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患者平均年龄(t=-
1.008,χ2=0.352)及男女性别比例(χ2=0.906,P=0.3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其中有8例继发于酒精性肝病,3例继发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例继发于药物性肝损伤,其他包括慢性丙型肝炎、卟啉胆、胆道梗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Citrin蛋白缺乏、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慢性感染等。
临床表现上,与继发性血色病相比,原发性血色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1
2.5% vs.42.0%,
χ2=5.340,P=0.018)。
其他临床特征如皮肤色素沉着、关节炎及心律失常等其
他脏器铁沉积表现在2组中均较少。
2.2 2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比较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比较,原发性血色病患者血清ALT显著升高(P<0.05)。
2组患者的其他肝脏生化指标包括AST、ALP、G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组反应肝功能储备的指标包括ALB、INR及CHE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另外,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相比较,原发性血色病患者WBC、PLT均显著减少
(P均<0.05),而2组HGB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肾功
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1。
2.3 2组患者铁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比较,原发性血色病患者铁蛋白、血清铁水平及转铁蛋白饱和度显著升高(P均<0.05)。
腹部MRI检测
结果显示,原发性血色病患者肝脏铁过载的比例较继发性血色病患者显著增高(P <0.05),而2组脾脏铁过载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4 2组患者肝脏病理特征的比较对15例血色病患者(原发性10例,继发性5例)行肝脏活检发现,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相比,原发性血色病患者除有肝实质细胞及间质细胞铁沉积外,更容易出现胆管上皮铁沉积(P<0.05),毛细胆管周围铁沉积也容易出现(20% vs. 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学特征如汇管区炎症、界面炎、肝细胞坏死范围及纤维化程度及乏铁结节2组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见表3及图1。
2.5 2组患者基因变异的比较经过对血液标本基因检测发现,原发性血色病患者多为非HFE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非经典型血色病,本组患者以青少年型血色病为主,
主要的基因变异类型为复合杂合突变,包括:HJV Q6H,HJV V162DEL,
SLC40A1 IVS3。
7例原发性血色病患者行基因检测,6例检出上述突变。
继发性
血色病患者仅1例检测基因突变,且突变为阳性。
表1 2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blood routine test and coagulation indexes between 2 groups注:*. t值指标总体原发性血色病(n=19) 继发性血色病
(n=26) t/Z值 P值ALT(U/L) 47.0(23.0, 93.5) 73.0(46.0, 95.0) 32.5(15.5, 93.3) -1.999 0.046 AST(U/L) 47.4(28.3, 108.7) 57.0(36.0, 87.0) 41.7(20.0, 188.2) -
0.575 0.566 TBIL(μmol/L) 15.7(10.4, 62.4) 15.1(8.4, 29.0) 22.0(11.9, 59.2) -
1.471 0.141 DBIL(μmol/L) 8.9(
2.6, 20.6) 6.5(1.7, 1
3.4) 10.5(3.8, 21.2) -1.172 0.241 ALP(U/L) 118(75.0, 150.5) 120(105.0, 145.0) 105.0(66.5, 161.0) -1.034 0.301 GGT(U/L) 57.0(32.5, 155.0) 57.0(23.0, 89.0) 58.0(38.5, 211.0) -0.747
0.455 ALB(g/L) 35.8±7.7 37.1±4.3 36.2±6.2 0.550* 0.585 CHE(KU/L) 5.8±2.3 6.2±2.0 6.1±2.1 0.213* 0.832 WBC(×109/L) 5.5±2.2 4.5±1.5 6.2±2.4 -
2.898* 0.006 HGB(g/L) 13
3.0(109.5, 143.5) 13
4.0(12
5.0, 143.0) 12
6.5(103.0, 144.0) -0.896 0.370 PLT(×109/L) 149.5±68.5 123.7±58.8 168.4±70.1 -2.259*
0.029 PTA(%) 74.5±28.3 81.1±18.3 78.8±22.4 0.357* 0.273 INR(s) 1.1(1.0,
1.2) 1.1(1.0, 1.1) 1.1(1.0, 1.3) 0.584 0.899 Cr(μmol/L) 67.0(58.8, 78.0)
66.2(56.0, 70.0) 69.3(60.8, 82.0) -1.275 0.202 BUN(mmol/L) 5.8(4.2, 6.7)
5.3(4.4, 7.3) 5.1(4.1,
6.4) -0.804 0.421
表2 2组患者铁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iron metabolic parameters between 2 groups注:*. χ2值;a. 原发性血色病患者17例行MRI 检测;b. 继发性血色病患者24例行MRI检测铁代谢指标原发性血色病(n=19) 继发性血色病(n=26) Z/χ2值 P值血清铁蛋白(μg/L) 2767.0(2013.0, 5949.0) 1054.0(767.4, 2192.5) -3.081 0.002血清铁(μmol/L) 36.8(34.3, 43.5)
25.4(20.3, 37.5) -2.666 0.008总铁结合力(μmol/L) 40.7(37.0, 45.9) 42.2(30.5, 48.6) -0.533 0.594转铁蛋白饱和度(%) 92.1(89.1, 97.3) 81.6(51.8, 95.8) -
2.121* 0.034 MRI-肝铁沉积(%) 100(17/17)a 75.0(18/24)b 6.300* 0.043 MRI-脾铁沉积(%) 58.8(10/17)a 58.3(10/24)b 2.528* 0.283
表3 15例行肝穿和基因检测的原发性及继发性血色病病理特点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rimary hemochromatosis and secondary hemochromatosis in 15 cases by liver biopsy and genetic detection注:NA. 未检测。
*. Ishak 病理评判标准,数值代表病理严重程度。
#. 0代表无,1代表有。
肝细胞铁沉积中,1代表400×放大,“1+”;2代表100×放大,“2+”;3代表40×放大,“3+”;4代表10×放大,“4+”围绕毛细胆管铁沉积#原发性H1 HJV Q6H/C321X/I281T 1.5 10 1 1
0 0 4 1 1 1 0 0 1 H2 TFR2 I238M 1.3 12 2 1 1 0 3 1 1 3 0 1 1 H3 TFR2
R336H+HFE H63D 1.4 12 2 1 0 0 3 1 1 3 1 1 1 H4 SLC40A1 IVS3+10DEL GTT编号基因检测肝穿长度(cm)汇管区个数汇管区炎症*界面炎*融合坏死*桥接
坏死*肝细胞铁沉积胆管上皮铁沉积#吞噬细胞铁沉积#纤维化*乏铁结节#p-c铁递减#1.4 16 1 1 0 0 2 1 1 3 0 0 1 H5 HFE/HJV/HAMP/TFR2/SLC40A1基因无突
变1.3 12 2 1 0 0 3 1 1 0 0 0 1 H6 HJV V162DEL 1.0 5 0 0 0 0 1 0 1 0 0 0 0
H7 NA 1.4 12 1 0 1 1 4 1 1 2 0 0 0 H8 HJV Q6H/C321X/I281T+HFE H63D 1.1 11 1 1 0 0 4 1 1 3 1 0 1 H9 NA 0.8 8 2 1 0 1 4 0 1 4 0 0 0 H10 NA 1.2 13
1 0 0 0 3 1 1 0 0 1 0继发性H11 HFE H63D+TFR
2 I238M 1.2 15 1 0 0 0
3 0 1
2 0 1 1 H12 NA 1.0 10 0 0 1 0 4 1 1 1 0 0 0 H1
3 NA 1.1 3 0 0 0 0 0 0 1 0 0 0 0 H1
4 NA 0.9 4 0 0 0 0 2 0 1 0 0 1 0 H1
5 NA 1.5 12 1 1 0 0 1 0 1 3 0 0 0 χ2
值 - - - 5.196 3.348 0 0.536 3.300 5.000 - 1.500 1.154 0.150 1.250 P值 - - - 0.074 0.067 1.000 0.464 0.509 0.025 - 0.827 0.283 0.699 0.143
图1 血色病典型病理特征图A. 肝细胞内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HE×400);B. 围绕毛细胆管铁沉积(普鲁士蓝×400);C~D. 胆管上皮铁沉积(分别是HE×400,普鲁士蓝×400);E. 铁沿汇管区至小叶中心递减(普鲁士蓝×100);F. 间质细
胞(枯否细胞)铁沉积(×400)Figure 1 Typical pathological images of hemochromatosis
3 讨论
西方国家白色人种患血色病较为常见,有研究报道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为
1.5/1000~3.0/1000人,白种人发病率约为1/220~1/250人[3],男、女性别比3∶1,多见于40~60岁患者[5-6]。
我国血色病较为罕见,发病率尚不明确。
本
研究报道了原发性血色病确诊病例45例,同期出院患者约10万,原发性血色病
占住出院患者45/10万,远低于西方国家发病率,提示原发性血色病在我国属于
罕见病。
与西方国家血色病患者临床表现类似,我国血色病患者以男性为主,铁主要沉积于肝脏、胰腺、心脏、皮肤、生殖系统等[7-8]。
本研究中血色病患者发病年龄(平
均年龄53岁)与西方国家患者相符,30岁以下患者仅9例(20%)。
根据基因
突变位点及表型的不同,可将血色病分为4种类型,HFE(I型)、HJV( IIA 型)、HAMP(IIB型)、TFR2(III型)及SLC40A1(IV型),I~III型均为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IV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
在西方国家,血色病I型(HFE
基因突变)最为常见。
HFE基因突变会引起第282位的半胱氨酸被酪氨酸取代
(C282Y),第63位的门冬氨酸被组氨酸取代(H63D),且C282Y纯合子多见,占典型原发性血色病患者的80%~90%[10]。
与西方国家基因变异明显不同[11],本研究中未检出C282Y纯合突变,而是以青少年型(HJV突变,患者H1、H6、H8)为主,这提示血色病的基因突变类型在不同的地域遗传背景存在显著性差异[5,12]。
正确的区分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是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血色病患者遗传背景的前提与基础。
本研究从临床及病理特征角度探讨了2者的区别,结果提示原
发性血色病患者肝脏受累的程度更为显著,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更为明显;且血清铁蛋白(铁储备)、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显著性高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这提示前者因基因变异,铁代谢失控、失调程度更为明显。
值得指出的是,临床上有继发因素的铁过载,如大量饮酒,在戒酒后无须采用放血疗法,铁过载指标也可以自行缓解,这是区分原发性及继发性血色病重要鉴别点。
符合我国血色病基因特点的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13-14],对于鉴别极为疑难的病例,可结合本研
究的基因检测结果。
从病理角度分析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对鉴别2者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传
统观念认为,原发性血色病主要是肝实质细胞铁沉积,而继发性血色病则为间质细
胞铁沉积[15]。
近年来研究发现原发性与继发性血色病病理特点有重叠之处[16],更支持原发性血色病的病理特征包括:围绕毛细胆管铁沉积模式,胆管上皮内铁沉积以及铁沿汇管区至小叶中心递减。
值得指出的是,本组患者继发性血色病组肝活检病例较少,可能存在偏倚,值得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现了一些可供鉴别2者的关键要点,为血色病后续基因检测等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本
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因此,尚需大样本、多中心血色病队列研究的验证。
本研究通过对比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血色病及继发性血色病病例,发现前者肝脏受损的程度、WBC及PLT降低程度更为显著,铁过载程度显著高于继发性血色病患者。
本研究提示我国血色病患者以非I型血色病(HFE基因)突变为主,值得进一步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Daniel E, Radfordmith, Powell EE, et al. Haemochromatosis: a clinical update for the practising physician[J]. Intern Med J,2018, 48(5):509-516.
[2] Fitzsimons EJ, Cullis JO, Thomas DW, et 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genetic haemochromatosis (review and 2017 update)[J]. Br J Haematol, 2018, 181(3):293-303. [3] Hollerer I, André B, Muckenthaler MU. Pathophysiological c onsequences and benefits
of HFE mutations-20 years of research[J]. Haematologica, 2017, 102(5):809-817.
[4] Bacon BR, Adams PC, Kowdley KV,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mochromatosis: 2011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J].Hepatology, 2011, 54(1):328-343.
[5] 吕婷霞,张伟,李潇瑾,等. 我国人群遗传性血色病基因突变特点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8):1571-1574.
[6] Papanikolaou G, Politou M, Terpos E, et al.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HFE mutation analysis in greeks reveals genetic heterogeneity[J]. Blood Cells Mol Dis, 2000,
26(2):163-168.
[7] 何志颖,尤红,赵新颜. 成人期遗传代谢性肝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2):889-893.
[8] Salgia RJ, Brown K.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J]. Clin Liver Dis, 2015, 19(1):187-198.
[9] Nadakkavukaran IM, Gan EK, Olynyk JK. Screening for hereditary haemochromatosis [J]. Pathology, 2012, 44(2):148.
[10] Bardou-Jacquet E, Morcet J, Manet G, et al. Decreased cardiovascular and extrahepatic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in treated patients with mild HFE hemochromatosis [J]. J Hepatol, 2015,62(3):682-689.
[11] Bardou-Jacquet E, Ben Ali Z, Beaumont-Epinette MP, et al. Non-HFE hemochromatosis: pathophysiological and diagnostic aspects[J]. 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 2014, 38(2):143-154.
[12] Lv T, Zhang W, Xu A, et al. Non-HFE mutations in haemochromatosis in China: combination of heterozygous mutations involving HJV signal peptide variants[J]. J Med Genet, 2018,55(10):650-660.
[13] An P, Jiang L, Guan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pedigrees and a novel SLC40A1 mutation in Chinese population[J]. Blood Cells Mol Dis, 2017,
63(1):34-36.
[14] Zhang W, Lv T, Huang J, et al. Type 4B 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mutation in the SLC40A1 gene: a 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edicine, 2017,96(38):e8064.
[15] 周光德,赵景民,孙艳玲,等. 几种重要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比较研究[J]. 传染病信息,2008,21(5):284-286.
[16] Romil Saxena. Practical hepatic pathology: a diagnostic approach[M]. 1st edition. Saunders, 2011:17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