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南意(20)——巴勒莫混乱中不失华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勒莫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城中随处可见各种不同时期不同宗教风格的建筑。

位于诺曼王宫旁边的这座查理五世新城门(Porta Nuova),又名“诺瓦门”,意大利语意为“新门”,它属于诺曼王宫建筑群的一部分。

公元1535年,为迎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此举行入城仪式所建的城门。

查理五世,姓哈布斯堡,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身兼西班牙国王
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人,和英国的亨利八世,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同时代,都是著名的文艺
复兴君主,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

新门上雕刻的人像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欧洲人,深眼窝,胡须,头巾,都带有明显阿拉伯人
的风格。

城门上雄鹰的标志,是巴勒莫地区的象征。

巴勒莫就是这样一座华丽与混乱并存的城市,车辆排列成这样,在巴勒莫算是最整齐的了,早晚高峰时间,照样堵的水泄不通谁也不让谁。

但也没有司机着急按喇叭,堵就堵了。

来来往
往的摩托车就在车缝中穿行。

我在街头闲逛,在地下墓穴旁边摆摊的小摊主骑摩托追过来问我要去哪里,我说去大教堂
附近,他主动说要载我一程,说走过去太远。

戴头盔上了他的车后座我才意识到,国内骑电动车的那些人与巴勒莫这里的人比起来简直
是小巫见大巫,他们全然不顾堵车堵的一塌糊涂的街道,稍微有点缝就钻过去。

我自认为还算
是胆子大,也只能抓住摩托后座的扶手不敢动弹。

堵着的汽车司机们对此也是司空见惯,汽车
和行人就走在一起。

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将中亚、拜占庭及伊斯兰这三种建筑风格天衣无
缝地糅合在一起。

大教堂在罗马帝国晚期就已经存在,建造在一片古代墓地之上,在阿拉伯人
占领巴勒莫的年代里,将这里改造成为清真寺。

公元1184年,诺曼人开始在原来清真寺的基
础上兴建了教堂,由当时的大主教Gualtiero Offamiglio主持修建。

他希望巴勒莫教堂可以超越市郊华丽的蒙雷阿莱教堂,随着巴勒莫几次易主,教堂也就几经修改风格:13世纪开始受到
哥特式影响,15世纪又融合了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大门,17世纪加上了巴洛克式的圆顶。

最终
形成的教堂混杂了多种式样:右边的尖顶钟楼和拱门是哥特式,钟楼上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精
美雕饰,中间高大的圆顶是巴洛克式的标志。

而左边的大门朝向广场的一侧又带有加泰罗尼亚
风格的哥特式,后殿穆斯林风格的几何图案也融合到了一起。

而教堂内部,是19世纪新古典
主义风格。

几百年来,巴勒莫教堂和蒙雷阿莱教堂到底谁在西西里更胜一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
甚至成了“两个教堂的战役”。

如今,对于游人们来说,蒙雷阿莱大教堂的地位依旧,但巴勒莫
教堂早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座建筑或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堂,她展现的是西西里不同时期的不同统
治者的文化,如同一本记载了西西里发展历史的史书,是这个城市纷繁历史的缩影。

教堂庭院里的手工艺人
教堂内部是半圆形的殿堂,为诺曼皇室陵墓所在地。

教堂内部其实平淡无奇,但有个有趣的地方:大厅的地面上,从北向南有一条铜线,两旁
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镶嵌了十二星座。

据说光线会从教堂穹顶射进来,照在铜线上,不同月份
在不同的星座间移动。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国家开始了十字军东征,西西里也几经易手。

诺曼王朝后,法兰克
王国接手西西里,短短20年,却将西西里搞的乌烟瘴气,官商勾结,谋杀当地人的事件时有
发生,“西西里晚祷”中,因法籍军官当众侵犯了当地人的有夫之妇,民众愤而起义推翻了法兰
克王国,易主给了西班牙阿拉贡王朝。

但阿拉贡王朝更是狂热的基督徒,不允许穆斯林文化与
基督教文化并存,他们推行的是强权文化政策,下令巴勒莫要以全新的规划掩盖曾经的伊斯兰
面貌。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有着浓郁巴洛克风格的巴勒莫。

巴勒莫老城区由两条主街分割成了四块区域,两条主街的交汇处,就是四角广场
(Quattro Canti),也是巴勒莫最典型最登峰造极的巴洛克艺术所在地。

四个街角分别是四个弧形墙面,从高处的人像,到最底层的喷泉,都雕刻出了各种有关西
西里的传说和人物。

四角广场不远处,就是普雷托利亚广场(Piazza Pretoria),广场上这座喷泉,曾有个不太
高雅的名字——“羞耻之泉(Fontana Pretoria)”。

16世纪时的巴勒莫民众认为喷泉周围的人
像裸露身体,十分不雅,影响他们前往教堂做礼拜,甚至用布将其掩盖遮挡,也就有了喷泉名
字的来历。

离四角广场不远,巴勒莫的建筑就变了另外一种风格,也是最后一种风格——新古典主义。

马西莫剧院(Teatro Massimo),欧洲第三大剧院,仅次于巴黎和维也纳的歌剧院,它是
巴勒莫19世纪建筑的代表作。

《教父》三部曲中最后的场景,其中一幕便发生在马西莫剧场外的台阶上。

安东尼首演的
歌剧终了,观众散场时,杀手在人群中向迈克开枪,却击中了他的爱女玛丽。

年老的迈克失声
痛哭,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失去了心爱女儿的老人,再冷酷的杀手,此时也有柔情的一面。

剧场门口,台阶两侧象征悲剧和抒情的两尊塑像骑坐在青铜狮子身上
白天的巴勒莫,平静的外表下总隐藏着些许悸动。

华灯初上,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开启休
闲时光。

此时,巴勒莫最动人的夜晚,即将来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