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对健身有帮助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太极拳对健身有帮助吗
太极为我中华传统武术,由太极始祖张三丰所创,但其实这也是一项很好的养生运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太极拳对健身的作用,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对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运动形式,兼备有很强的武术与运动锻炼相结合的优点,它可以以音乐伴奏,增加参与兴趣。
它动作柔和,速度较慢,便于入门、也便于逐步提高。
特别是太极拳强调动作缓慢,很方便初学者模仿。
边学边收到锻炼效果,有益于提高兴趣;太极拳动作细腻,有利于不断深入体会、琢磨,不断提高,增加学习兴趣。
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大家肯定不知道吧,最适宜的是练习太极拳功架要求尽量低,用力要小,锻炼的时间和运动量是有关,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
因此,太极拳不仅适合刚刚接触太极拳的,也适合老年人,经常锻炼也是有好处的。
太极拳的行拳条件简单,又不受地点时间限制等优点。
太极拳锻炼,不仅练拳者不受身体条件、年龄老少限制,而且,行拳不受场地、地点、时间、人数多少等限制,可以因地制宜,因时间而异,随时随地锻炼,十分方便。
太极的解释
太极的这个词是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拳的名字是根据中国阴阳学说由来的。
拳术运动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也是一种健身治病的手段,太极拳是一项传统的健身运动,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太极拳的动作平衡缓和,复杂协调,松弛流畅,把肌肉运动和呼吸及意念的调整相互结合,做到动中取静,有其显著的特点,又因太极拳动作温和,没有精神及体力上的高度紧张,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锻炼,故在康复医学中有特殊地位,是中老年人健身运动的最佳选择。
如何练好太极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审评太极拳水平、质量的普遍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太极拳练习者引向歧途,在拳技实践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谈论这个问题。
初学太极拳或拳技未精,练习者的肢体运动都(多)表现为手动、脚动,腰不会(能)动;随着拳技实践层次的提高,继而转变为手动、脚动带动腰动……只有拳枝水平达相当高程度后,方能做到腰转(动)带动脚转(动)、手转(动)。
太极拳的这种运动方式很难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这也正是太极拳锻练最费时耗力、最难练之处。
凡太极拳练家都会从自身练拳的实践中,清晰地体验(味)、证实到这种拳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诚如拳论所说“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腰如车轴”,是也。
《心会论》明确指出“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地心为第三主宰。
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
”愚意以为,主宰者,全局关键;宾辅者,局部辅佐。
腰隙为命意源,力由脊发,故为第一;喉头通顶,行拳走架,不扬头露喉,顶头悬之谓也,故为第二;地心为足跟,稳若泰山,故为第三。
丹田为气,意到气到劲到,无坚不摧故佐腰;掌指为力稍,佐喉头,门户无虑;足掌接地为桩,故辅地心。
腰与指掌、足掌在太极拳中的主宰与辅从地位,不是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练拳中,应该怎样审视它们的主次位置了吗?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
武禹襄、李亦畲(上述)论著,是持“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起不来”的同好们,认为练太极拳须“脚动带动腰动”的理论根据。
愚意以为这是理解上的错误。
通观武、李二先贤(上面)所说,皆着眼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呼应联系,强凋“周身节节贯穿”,目的在于达到“劲整”、周身一家,并未涉及练拳时先动脚或先动腰的问题。
虽是这样,武禹襄仍然接着写道“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以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
然。
”这不是依然把腰放在最主要(轴心)的位置吗。
练拳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手?杨澄甫叙述最为清楚。
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松腰”条中说道:“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由此也可知:澄甫之子杨振基“腰动带动手足动”之说确有见地,实为格守祖训的至理名言!
武氏太极拳名家姚继祖先生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说略》中写道“外三合者,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其运用乃以腰为主,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
如此练去,则周身自然上下相随,中正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