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府组织的得失——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著 ORIGINAL
中国历代政府组织的得失

文 / 龙成鹏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在此前的《原著》,我们已经写过钱穆。

他是史学大家,抗战时,一度隐居云南宜良的岩泉寺写《国史大纲》,每周泡一次宜良的温泉,吃一只今天已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宜良烤鸭,堪称宜良旅游的形象代言人。

这次我们继续介绍钱穆,不过,重点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在1952年写的一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是据钱穆讲课笔记整理而成,读起来比一般严谨的史学著作轻松;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用现代的眼光,现代的语言,把令人头疼的古代中国的制度沿革,讲得清楚、透彻。

它不仅有益于知识,甚至还可能有益于我们的实践和反思。

用历史的方式看待历史
我们先来说一下这本书的总体内容。

首先,要解释的是“政治得失”。

从书里的实际内容看,应该是政治制度的得失。

钱穆先生从政府的组织、人才的选拔与考试、赋税制度,以及国防与兵役制度等四个方面入手,既总结了“得失”,又勾勒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变迁。

钱穆先生评说古今的方式,今天特别值得强调。

他既不像今天某些电视节目那样,只讲历史人物的权谋政治,也不像某些空泛的政治议论,只看到所谓专治、黑暗与腐朽。

钱穆先生把他评论历史的方法总结为“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的结合,即我们不能把历史,一味按今天的需要去解读,而是要结合历史语境,从
当时的语境看,多听听当时人的看法。

比如,有些制度,今天看很糟糕,但当时人觉得很完美,而有些制度,又恰好相反。

钱穆先生的方法,就是历史学的方式。

而且,这并非一个纯学术的讨论。

因为,我们怎么看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怎么看今天。

比如近代史上主张要把古代政治制度那套“封建残余”当破烂扔掉的人,就认为现代的中国必须照搬西方。

钱穆先生,是持有另一种主张的人。

他认为,现代中国是无论如何不能自绝于自己的过去的,所以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钱穆并不是传统的盲目捍卫者,
他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很多好的设计,也有坏的设计;但是,他也发现,很多好的设计,几百年甚至几十年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变成了坏的制度。

而历史的规律通常是,为了应付这个变坏了的制度,又生出一些新的弥补的措施,而新措施,要么会带来新问题,要么就临时起一下作用,过一段时间又彻底玩废。

因此,钱穆得出结论,讲一代的制度,必须讲那一代人的人事,离开人事无法讲制度;一项制度的诞生,背后总是有一种对应的精神、意志;制度诞生之后,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必须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一项制度发挥作用,必然有其他制度相辅相成,没有孤立的制度。

另一个要解释的是本书里所谓的“历代”。

讲中国制度史的人,经常动辄追溯到夏商周,更远的还追溯三皇五帝。

但是,钱穆先生的做法很不一样,他在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西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

其余的朝代,只是涉及某些制度的起源时,简单回顾一下,并没有摊开来讲。

这个做法,相当精巧,用断代史的方式,讲出了通史的感觉,除了大师,一般人真讲不了。

下面,我们来谈谈中国政治制度的具体的“得失”,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中关于政府的组织方面的见解。

失败之一:相权的衰落
首先说的,是皇权与相权。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有一个优点: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组建时,就已经区分了皇室与政府,而且,皇帝赋予宰相的权力极大。

皇帝虽然是国家的领袖,但政府运作层面,宰相才是实际的领袖。

宰相,或丞相,从字面看,是先秦时代封建贵族的管家。

但秦朝结束了封建社会,消灭了其他封建贵族,而让自己一家独大,成了所谓“家天下”。

全国只剩下一个世袭的封建贵族(皇室),而这个贵族的管家,自然就成了全国的“管家”。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点像现在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

皇帝是创业成功的董事长,而宰相则是精通实际业务的管理者。

但皇帝是否把国家放心交给“外人”管理(宰相通常都是皇室之外的成员),则是历史长期无法解决的焦点问题,而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化逻辑,也跟这一矛盾有关。

按钱穆先生的说法,汉代和唐代,宰相的地位都很高,汉代是领袖制,宰相说了算;唐代是委员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开会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宋代以后,宰相权力就大为削弱。

宋代宰相被剥夺了写诏书的权力,而且人事权、财政权也都不同程度地被剥夺,甚至也一改历代宰相跟皇帝见面,可以坐而论道的传统。

钱穆说,宋代的这种变化跟五代十国的混乱有关。

拨乱反正,宰相故意抬高皇帝,自我贬低,而结果,纠枉过正,形成制度,后代再也改不回来了。

在皇权和相权,皇室与国家的关系上,历史是在开倒车,一代不如一代。

明代朱元璋时,宰相被废,这个角色被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宰相被废,贻害无穷。

明代因为没有宰相,六部各自为政,而为了弥补宰相的制度缺失,后来不得已才成立了内阁,由几名内阁大学士组成。

内阁大学士只是五品官,但由二品的六部侍郎兼任,而且大学士通常还是皇帝的老师,所以深得皇帝信任。

但是,制度上,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处,代表的是皇帝,已经跟宰相时代,由宰相代表的政府不是一回事了。

明代皇权干预政府管理的趋势,在清代进一步加强,到了雍正时,皇帝对内阁也不放心了,又单独成立了一个更小的机构,叫军机处。

起初是处理军事,但后来重要的政令都从军机处出。

从军机处发出的政令,连朝廷的六部长官都不知道,所以,中央政府完全被架空。

而且,更糟糕的措施是,皇帝用密函治国家。

重要的指示,直接是皇帝越级发给下面的官员,而下
原著ORIGIN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