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的治疗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的治疗效果
王瑞霞
【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胃结肠息肉患者,根据
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息肉切除数目;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手术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患者腹胀、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胃结肠息肉患者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9(028)008
【总页数】3页(P1438-1440)
【关键词】胃结肠息肉;胃肠镜;电凝切除术;开腹手术
【作者】王瑞霞
【作者单位】长垣县人民医院胃肠镜室,河南新乡 45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9
胃结肠息肉可见于结肠任何部位,主要包含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两种类型,若不及时治疗,肿瘤性息肉可加剧病情进展,最终演变为大肠癌。

既往对胃结肠息肉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上腹隐痛等不适症状,但由于手术创面大,术后穿孔、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利于手术效果及预后[1]。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得到临床广泛关注。

栾兴龙等[2]研究表明,采用胃肠镜下
电凝切除术切除息肉时可导致凝固不充分,增加术后出血发生风险。

本研究将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用于胃结肠息肉患者,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胃
结肠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1例)。

对照组患者接
受开腹手术治疗,男22例,女19例;年龄为33~75岁,平均(53.79±1.88)岁;病程为1~9 a,平均(5.27±1.03)a;息肉位于乙状结肠者16例,胃部者12例,横结肠者7例,降结肠者6例;息肉直径为0.4~2.9 cm,平均(1.68±0.92)cm。

研究组患者接受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54.56±2.31)岁;病程为1~8 a,平均(4.85±1.32)a;息肉位于乙状结
肠者14例,胃部者12例,横结肠者6例,降结肠者10例;息肉直径为0.4~3.1 cm,平均(1.74±0.55)cm。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息肉部位、性别、病程、息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本研究经长垣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结肠镜、胃肠镜检查结合临床体征及症状确诊
为胃结肠息肉者;无手术禁忌证者;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排除标准:术前服用抗凝血药物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既往接受腹部手术史者;
胃部恶性肿瘤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手术者。

1.3 治疗方法①开腹手术:患者取平卧位,硬膜外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现象消失后,结合B超检查结果,明确腹部切口,逐层切开,直至显露腹腔,根据息肉部位切开胃肠壁,对伴有蒂息肉者,结扎息肉后切除;对恶性息肉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行胃结肠全切,术毕缝合胃结肠、腹壁。

②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形态、大小制定针对性切除方案。

对有无蒂、不规则息肉者采用亚离子凝固手术方案,打开充满氩气钢瓶阀,氩气流量为1~4 L/min,热凝深度为2~3 mm,功率为40~60 W,将氩离子探头放入活检孔,在距病灶4 cm处行电凝手术;对有带蒂息肉者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方案,经高频电金属相关圈套器插入活检孔,于基蒂位置套定息肉,钛夹夹闭蒂根部,当息肉颜色变为紫色后,通电切除。

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息肉切除数目。

②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组别例数首次进食时间/h手术持续时间/min 住院费用/万元息肉切除数目/个住院时间/d对照组
4131.57±5.6368.42±4.782.71±0.841.42±0.647.52±1.88研究组
4223.66±3.0431.55±6.142.13±0.981.51±0.553.88±1.34t7.99030.4762.8910.
68710.217P<0.001 <0.0010.0040.493<0.001
2.2 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组别例数出血腹胀穿孔发生率对照组4152221.95研究组421104.76χ2 5.332P0.021
3 讨论
胃结肠息肉具有治疗时间长、病情严重、病情反复等特点,加以息肉与组织癌变密切相关,临床强调切除息肉[3]。

近些年,临床从胃结肠息肉病理特征、临床治疗
开展深入研究,以期能实现防治胃结肠息肉的目的。

开腹手术是治疗胃结肠息肉的经典术式,虽具有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合并腹胀、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导致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

随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开腹手术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逐渐被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所代替。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可通过生物效应和物理效应起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谌林杰[4]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具有操作时间短、疗效佳、损伤小等优点,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这说明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能缩短胃结肠息
肉患者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其原因在于电凝切除术创伤小,配合胃肠镜下可获得清晰的术野,提高息肉检出率,加之其切割速度快,可缩短手术时长,加快术后康复,降低医疗费用[5]。

陈兰等[6]研究显示,经内镜
下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电凝电切后创面较大,加之术中存在渗血,术后易形成大面积溃疡,严重者诱发迟发性出血。

本研究胃结肠息肉患者经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后并无迟发性出血,腹胀、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2.38%、0%,其中出血发生率较低的
原因在于电凝切除术通过热流效应对组织进行加热,促使组织分离并凝固,发挥电凝止血作用[7]。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可降低胃结肠息肉患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安全性较好。

综上,对胃结肠息肉患者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陈慕维, 植中敬.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14): 1538-1540.
[2] 栾兴龙, 郭庆争. 内镜下不同电切疗法治疗胃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5): 112-113.
[3] 田银兰. 枳术宽中口服液治疗中老年患者胃肠道息肉切除术后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6): 891-893.
[4] 谌林杰. 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7):
184-185.
[5] 李敏, 张萌, 崔世芳, 等.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 2016, 29(6): 842-843.
[6] 陈兰, 文峰, 余卫中, 等.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68例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 2016, 26(3): 255-257.
[7] 郁卫洲, 王笑秋, 季淦, 等. 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7, 43(10): 750-7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