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然丛林的宋代灵隐高僧石田法薰禅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烨然丛林的宋代灵隐高僧石田法薰禅师
陈靖华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石田法薰禅师为南宋时期望重禅林的高僧,曾先后驻锡并住持平江府(今苏州)高峰禅院高峰禅院、平江府枫桥普明禅寺、建康府(今南京)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临安府(今杭州)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及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五所寺院,“五迁望剎,阅三十有二年”,为南宋时期江浙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根据灯录及其他史料,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考述。
关键词:石田法薰禅师;灵隐高僧;生平事迹考
一
石田法薰禅师(1171~1245)门人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四末附有宋代四明大观禅师于淳祐庚戌(1250)为其所撰《行状》1,称禅师名法薰,号石田,为四川眉山彭氏子。
具体为眉山何处人,则未细言。
《行状》称南宋著名高僧“前灵隐瞎堂远公,当淳熙间(1174~1189)诏问佛法,奏对称旨,赐号‘佛海禅师’。
其族祖也”(本文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行状》)。
据明代僧人居顶撰《续传灯录》记载,瞎堂慧远禅师“生于眉山金流镇彭氏”2,可知石田禅师的里籍亦同,即今之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三洞乡。
石田禅师生而敏慧,三四岁时,见到佛僧即知礼敬。
十六岁时,便恳请父母同意其出家,随即往丹稜石龙山法宝院依从智明法师,受到佛学熏陶。
二十二岁时,薙发受具戒。
自知仰慕禅宗,便振策南游,入湖湘访诸禅祖遗迹。
他来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后,曾往道吾山与石霜山,瞻仰道吾宗智禅师(774~835)及
1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第四末《行状》,《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55页。
2明·居顶撰:《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第660页。
石霜庆诸禅师(807~888)遗迹。
道吾山位于今长沙浏阳市北郊六公里处,为青原下三世药山俨禅师的法嗣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的禅修归寂之地;石霜山位于今湖南长沙浏阳市金刚镇石庄村,又名霜华山,距今浏阳市区70华里,为道吾宗智禅师的法嗣石霜庆诸禅师禅修二十年的归寂之地。
据史籍记载,法道盛时,石霜与道吾俱为选佛之场。
在石霜与道吾期间,石田禅师听到了关于两位禅师的一则掌故,使其感受尤甚:道吾宗智禅师圆寂后,建灵骨塔于道吾山。
庆诸禅师所居之石霜寺相距道吾山有120里,每月朔、望,庆诸禅师必步行往道吾山拜宗智禅师之塔,至耄耋之年犹不间断。
一天傍晚,有大雷雨,塔从道吾山自动迁移至石霜山,故该塔“至今号‘雷迁塔’”。
石田禅师于塔前礼拜,并有感作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须特地肆乖张。
平高就下婆心切,恼得雷公一夜忙。
”此偈传之于世后,石田禅师“名因是著”。
此事之本末究竟是否如此,姑置勿论,但道吾宗智禅师之灵骨塔先建于道吾,后因雷而迁于石霜,确实见载于史籍。
如《五灯会元》“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记载:“闍维(圆寂后火化)得灵骨数片,建塔道吾。
后雷,迁于石霜山之阳。
”1师徒情深的“雷迁塔”掌故也因此而成为禅门轶事,并为后世禅师们所瞻慕不已。
如宋代虚堂禅师《礼道吾雷迁塔,在石霜》偈颂云:“祖师灵骨见应难,霹雳声中过别山。
父子秪缘机不密,翻成千古是非关。
”2
石田禅师又往江西踈山,拜谒柏庭文禅师与坏衲琏禅师等,受到器重,“咸延留之”。
但石田禅师并未停止参访问学的脚步。
复至江浙,拜谒无用全禅师于天童,见秀岩瑞禅师、空叟印禅师于鄮峰。
“已而闻吴门穹窿破庵禅师道望,遂往依焉”。
破庵祖先禅师一见石田禅师则知其为法器,“举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相诘之,石田禅师以“焦砖打着连底冻,赤眼撞着火柴头”作答,“破庵阴奇之”。
破庵禅师见石田禅师“每于日用语默,故起其疑”。
石田禅师于是决志依栖于破庵禅师法座下。
此时,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也依止于破庵禅师座下,石田禅师与无准禅师便成为法兄弟。
破庵禅师迁吴兴凤山资福寺,以石田禅师为“知藏”,“知藏”职司藏经楼管理,在禅门丛林,一般由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僧人(即通常
1宋·普济撰:《五灯会元》卷第五“潭州道吾山宗智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80册,第113页。
2宋·妙源编:《虚堂和尚语录》卷之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册,第1036页。
所谓“三藏法师”)才能胜任,石田禅师受命担任此职,其受器重可见一斑。
禅林中以能够继承佛、祖之法者比喻为植物之苗芽,即所谓“种草”。
破庵禅师评价道:“二人者,堪为种草。
”指的就是石田法薰与无准师范两位禅师。
南宋名宦程公许在淳祐六年(1246)九月廿日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所撰序言中云:“石田和尚入破庵室,乳水相投。
认取祖翁遗下一片荒田。
随水牯牛牵犁拽杷,是菑是获,普为一切。
倾出所储,作大受用。
五处法会,云集展钵。
随其福力,各使属厌。
至若谈笑起废支倾,莫非游戏如幻三昧。
世缘欲辨,退藏于密。
”1石田法薰与无准师范两位禅师没有辜负恩师的厚望,在名师指点下“日相激砺”,并终生交往密切,后来一道阐扬佛法于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江浙一带,为当时佛教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尚在破庵祖先禅师门下时,石田禅师便名声“烨然丛林中”。
“居无何,资福散席”,石田禅师辞师后遍游诸老门庭,先后拜谒了破庵禅师的法兄弟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以及净慈肯堂充禅师、华藏遯庵演禅师等,这些高僧都认为他乃从作家(善用机锋者之)的炉鞴中锤炼出来,因此与众不同。
又到霅川(湖州)道场,受到住持僧人“挽以分座(分座:分半座令坐之意。
分座席之半与他人并坐,表示受者与自己有同等之地位。
),一众悦服”的礼遇。
二
嘉定七年(1214)闰九月二十二日,石田禅师入住平江府(今苏州)高峰禅院,为上座(首座)。
高峰禅院为一所规模不大的寺院。
这是石田禅师首次出世担任寺院的高级僧职。
他在此驻锡未满三年,“劳苦戢缩,以身率之”,阐扬佛法,使这所寺院为之改观,并开始享誉于禅林。
嘉定八年(1215)正月二十一日,石田禅师入住平江府(今苏州)枫桥普明禅寺,仍任上座(首座)。
普明禅寺即今之寒山寺,在宋代称枫桥寺,或称妙利普明塔院,或称普明禅寺。
宋范大成撰《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眀塔院也。
”2明王鏊撰《姑苏志》亦载:“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佑建浮图
1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首,《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17页。
2宋·范大成撰:《吴郡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七成,嘉祐中改普明禅院。
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
”1可见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要寺院。
石田禅师先后驻锡高峰禅院、普明禅寺期间,来寺相访的禅友法侣络绎不绝,真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灵隐高原泉禅师、径山无准范禅师、云居即庵觉禅师、径山石溪月禅师等“五六人相伴而住,提持擎展,厥响益宏”。
这些交往,均给当事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由此结下了终生的情谊。
如径山石溪心月禅师在三十多年后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所撰序言中还念念不忘云:高峰小寺,石田最初说法所也。
有单丁昼乞村落之风。
开炉日,欲聚泥人听法,泥人亦不可得。
时高源、无淮(准)、即庵、中岩照,与余偕至。
石田上堂,笑视云:“些子死柴头上火,大家着力试吹看。
”其孤寂中词气若此。
未久迁枫林,拈古,有“黄龙易看头面,难见心肝”等语。
云巢称之。
痴绝笔之。
淛翁亦曰:“老僧只得避路。
”及入圆悟关则曰:“虽是旧时车子,山僧也要横推。
”后二十年南、北两山(笔者按:指石田禅师后来住持杭州南山净慈、北山灵隐两寺各十年)凡提唱,或平实险绝处,左转右转,皆生机活路,未易殚举,姑以亲所闻见者书之。
若谓余乡情未忘,请看是录。
淳祐丁未(1247)结制日心月敬书。
2
所谓“若谓余乡情未忘”语,指的是这些禅友法侣多为蜀地(今四川省)同乡,亦即宋圆悟《枯崖和尚漫录》中所云“蜀诸老如高源、即庵、石田、无准,道价皆为一时之重,猗欤盛哉!”3《枯崖和尚漫录》又云:
石田薰禅师,眉山彭氏。
嘉定间,出世高峰,屋老僧残。
先是,高原、无准、即庵、中岩、石溪诸老徐之,然后请从。
开炉上堂云:“高峰门户如灰冷,多谢诸公有岁寒。
些子死柴头上火,大家着力试吹看。
”石田住吴门1明·王鏊撰《姑苏志》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首,《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17页。
3宋·圆悟录:《枯崖和尚漫录》卷中“建康府保宁即庵觉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35页。
高峰,寥寞荒寒,过于法昌在分宁时开炉。
高原宿德咸集,又差胜以一力挝鼓为十八泥人说法也。
1
从“(高峰寺)屋老僧残”、“开炉日,欲聚泥人听法,泥人亦不可得”等语,可见当时高峰禅院之寥落,但石田禅师能够泰然处之,孤寂之中并未有丝毫不适之感。
宿德咸集,知心的禅友法侣相互提携捧场,“些子死柴头上火,大家着力试吹看”,其绵绵情谊与共振佛法之努力,至今读来,如在目前。
《石田法薰禅师语录》中也保留了这些禅师在高峰禅院、普明禅寺驻锡参访期间的一些交流法语。
如:“灵隐长老至,上堂,举罗山访坦长老。
坦至中路,煎茶迎之,亲自过茶。
罗山接盏,坦便问:‘此茶如何?’山啜茶喷之。
坦呵呵大笑。
师拈云:‘坦老勾贼破家,罗山就窠打劫。
勘证将来,未免髑髅敲磕。
’且道:‘今日灵隐与枫桥相见,作么生?彼此识羞。
’”2
嘉定十六年(1223),建康府(今南京)太平兴国禅寺住持虚席。
该寺位于古代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的蒋山(又名钟山)之阳,南北朝齐、梁时高僧志公禅师(418~514)圆寂并敕建塔安葬于此,号称“志公塔”,于塔旁建开善寺,宋代改名太平兴国禅寺,是一所重要的寺院,住持由朝廷选任,均为当世高僧。
经“庙堂(朝廷)精选择,乃以师补处”,石田禅师于该年四月二日入院,便“据方丈云:密庵、应庵、圆悟炉鞴于此曾开。
虽是旧时车子,山僧却要横推,莫有不甘底么”。
又“上堂:‘钟山乍住,百事随宜,无可不可,左之右之。
些子不通方处,料想诸人未知。
且道那里是钟山不通方处,后五日看”3。
石田禅师在此住持二年,多所建树。
宝庆元年(1225),石田禅师奉圣旨出任临安府(今杭州)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住持。
端平二年(1235),又奉圣旨出任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住持。
他曾撰一首《辞净慈赴灵隐》偈颂:“湖上牢牢把一关,孤危独立绝跻攀。
老无定力随风
1宋·圆悟录:《枯崖和尚漫录》卷中“石田薰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36页。
2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一“住平江府枫桥普明禅寺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19页。
3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一“建康府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20页。
转,又向南山过北山。
”1南山为净慈寺所在,北山为灵隐寺所在。
清人梁诗正等辑《西湖志纂》称:“净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大抵规模与灵隐埒,故二寺为南、北两山之最。
”2
石田禅师在两山居各十年,“牧万指如一,易腐挠为壮丽”。
嘉熙四年(1240),由于南宋王朝辖域内的各地连年遭受蝗虫灾害,江浙一带大闹饥荒,尤以临安为甚,当时饥民掠人以卖为食,甚至夺食于路,市中杀人以卖,日未晚而路无行人。
石田禅师“锐欲创接待,遣其徒可仍相攸,(于)西溪闲林间得坞焉,地主因以施,遂倾衣盂辨集之”,为拯救饥民、稳定社会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并以此展现了佛教的慈悲为怀。
在住持净慈、灵隐两寺期间,石田禅师对寺院的建设亦多有贡献,如《西湖志纂》称:“净慈寺……绍定四年(1231),僧法薰于佛殿前凿双井。
”3《行状》亦称其在住持两山时,“撙节而足用,审量而计功,虽有大兴建,一毫不以干人。
见它处持疏鹭候人门呫嗫纵臾以希施予者,直鄙而笑之。
而土木金碧,在处成就,南、北两山殆遍焉。
北山又增置溧隔,上腴贰千余亩,皆它人所难,而师出于游戏”。
当然,更重要的,是石田禅师住持两寺时对佛教的贡献。
正如其侄法孙月磵禅师所云:“石田叔祖在冷泉日,衲子憧憧堂前,至无坐处,可觇一时禅席之盛。
一言半句,流落丛林,得之者如获南金,是亦般若灵验之一端也。
”4
淳祐四年(1244)季春望(三月十五)日,石田禅师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
唤什么作本?唤什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时人意;牡丹一日红,满城公子醉。
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
”次日,石田禅师忽示疾。
又次日,退而归宝寿院,“趣辨终焉”。
“丞相洎京尹委诸山,勉留至三返”。
石田禅师举荐天童痴绝冲禅师代己出任灵隐寺住持。
次年(1245)孟春(正月)十一日,石田禅师“索浴净发易衣,趺坐而终。
龛留半月。
承痴绝、径山无准、净慈北磵,以师全身窆于院之后山,不违师意也。
寿七十五,腊五十三。
嗣法三十余人,度弟子二百五十三人”。
《行状》称其著作“有《五会录》二卷,五堂程沧洲为序,
1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四,《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53页。
2清·梁诗正等辑:《西湖志纂》卷四“南山胜迹上·净慈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梁诗正等辑:《西湖志纂》卷四“南山胜迹上·净慈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妙寅等编:《月磵和尚语录》卷下“跋石田书”,《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532页。
已锓梓行”。
程沧洲即前述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撰写序言的程公许;《五会录》二卷便是今存之《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中的前二卷,即程公许撰序言中所云“五处法会,云集展钵”,亦即《行状》所称“五迁望剎,阅三十有二年”,即石田禅师于高峰禅院、枫桥普明禅寺、蒋山太平兴国禅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及景德灵隐禅寺五所寺院的语录汇集。
“五迁望剎,阅三十有二年”既是石田禅师主要的弘法经历,也是他的佛学修为由浅至深、行为举止乃至心态由拘谨向自由的发展过程。
这从其在“五迁望剎”时的入院语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如他在入高峰禅院时“指三门云:‘此大解脱门,穷劫已来,与诸人同出同入,今日因甚么翻成特他。
’良久云:‘只恐诸人忘却’”;“佛殿烧香云:‘云门一棒,高峰三拜。
一家不知一家,各自保守疆界’”1。
奉敕入住太平兴国禅寺担任住持,便显得自信多了:“指三门云:‘透过牢关,纵横独步。
脚头到处生涯,谁道此山无路。
’据方丈云:‘密庵、应庵、圆悟炉鞴于此曾开,虽是旧时车子,山僧却要横推,莫有不甘底么。
喝一喝。
’”2初出世入住高峰禅院的石田禅师信守的是“一家不知一家,各自保守疆界”,到了太平兴国禅寺,则“虽是旧时车子,山僧却要横推,莫有不甘底么”,虽然后者是一所高僧辈出、“密庵、应庵、圆悟炉鞴于此曾开”的皇家寺院,他却有着敢于担当并别开生面的自信。
到奉敕住持天子脚下的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时,“入三门,示众云:‘慧日峰高,门庭壁立。
放一线开,从这里入。
’据方丈云:‘一径直,二周遮,擒虎兕。
辨龙蛇。
白玉无瑕却有瑕’”。
又云:“未入南屏门,湖天荡漾,鱼鸟忘机。
既入南屏门,楼阁峥嵘,金碧夺目。
坐底见立底,立底见坐底。
妙圆通悟,正在兹时。
”3“楼阁峥嵘,金碧夺目”,“妙圆通悟,正在兹时”,既显示了他在世俗及法界地位的提升,也显示了他试图利用这一平台加深自身修为并服务于社会的悲愿。
入住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杭州)地位仅次于径山寺之景德灵隐禅寺时,他“指三门云:‘无门之门,七通八达。
入之一字,也不消得。
喝1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一“石田和尚初住平江府高峰禅院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17页。
2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一“建康府太平兴国禅寺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20页。
3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一“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21页。
一喝,便行。
’师拈云:‘保寿三圣,二俱作家,二俱失利。
这僧虽是被人推出,买铁得金,一场富贵。
新灵隐,今日开堂,也无人推出僧,只是随宜布置。
相逢自有知音知,何必清风动天地。
’”1“无门之门,七通八达”、“随宜布置”,既是他禅学修为渐趋化境、得以自由纵横的心境,也是其勘破世俗功名利禄、返璞归真的写照。
三
《行状》对石田禅师评价云:“师貌古性直,音韵朗畅。
临事有定见而能断,护常住不啻目睛而不容人之私。
慈恕而行,故久而人思之。
呜呼!为人师者,无它道而已矣,若夫涉世之法,固土苴绪余耳。
然忽弃不省,则吾事不立,古之人未尝有所偏也。
师握尘为人,则机不容凑泊;兴事莅众,则明不容欺蔽。
……其策励衲子,面目严冷,斤其外求,激其自到,当时或不怿而去,久而后,知其真实相为也。
垂示机语,当时或不乐为传称,及示寂后,惟恐其尽见也。
故江湖谓师死后道行,亦其兴造实诣,有弗容磨灭而然耶?”
石田禅师为人谨慎,洁身自好,不涉世事,虔心佛教。
他曾撰写有三首《自赞》偈,其一云:“人弃我取,人夺我与。
涉世全乖,独行无侣。
超佛越祖当头句,冷泉日夜滔滔举。
敛手忌言坐闲处,可怜也被丹青污。
”其二云:“处世昏昏,临事草草。
太近实头,人谓古老。
是非到耳,风吹石臼。
只有一般,最不恰好。
解骑三脚驴,来往长安道。
”其三云:“握拂子,坐绳床,默尔无言,其声琅琅。
断衲僧命脉,坏丛林纪纲。
丹青写出,丑恶难藏,一任傍人话短长。
”2从其对文字的看法可见一斑。
虽然他“至词章骈俪,丛林所需者,虽不从事乎此,或有所为,操笔立就,敷腴调畅,非凡浅者所能到也。
末叶彫零,人物眇然,长于此或短于彼,若师者可谓兼之矣”,但他认为:“瞿昙拈花,迦叶微笑,决定在五千四十八卷之外。
”3此亦为深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1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二“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26页。
2宋·了觉等编:《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四“自赞”,《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51页。
3宋·了觉等编:《石田薰和尚语录》卷第三“示祖中禅人”,《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43页。
十六字心传者。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南宋王朝虽然偏于一隅,但朝廷政治斗争极为激烈,许多僧人有意无意地被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正如圆悟《枯崖和尚漫录》引铁牛印禅师所云:“若要道行黄龙一宗振举,切不可絺章绘句晃耀于人,禅道决不能行。
古有规草堂,近有珪竹庵,更有个洪觉范,至今士大夫只唤作文章僧,其如奈何。
……此语切中今时之病,学者不可忽也。
……嘉定间,薰石田博学能文,痛自掩抑。
以此故也。
……先德云: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
”1石田禅师不但自己引以为戒,还经常循循叮嘱禅友及门人。
如他在《示观书记》法语中所云:
儒、释二家之学各贵一门。
吾人既已毁形削发着衲衣,自有衲衣下事,若学道有余力,傍搜儒典,粗知其梗槩可也。
往往泥而不知返,未免逐指丧月,必欲穷其底止,曷若极吾家之底止乎。
纵有剞劂之才,文章擅一世,可怜自古文士尽作衙官,于我何有?古人尚谓书足记姓名而已,况吾方外之人哉!观相聚最久,天姿好学,隆冬酷暑,书册不去手,发为言词,视往年初来南山时颇觉长进。
余劝之云:文章只如此足矣。
若那工夫来,这下觑捕,心坚力到,忽然拽脱鼻孔,不是托事。
渠面前虽唯唯。
未知其胸中。
以为然否。
2
石田禅师所抱此宗旨,被禅林誉为效法的榜样。
如元弌咸编《禅林备用》称:“书状之职,英财特立,黼黻宗门。
官员书尺往还,山门制疏作榜,方丈命下具草,禀呈。
如无书记,文翰一体乃赞辅住持也,既不预回向打锤,亡僧不应把帐。
然亦随方毗尼,当究宗乘期出生死,毋事笔砚虚度一生。
如石田之侍破庵,不尚翰墨,慧命重焉。
”3
关于出家,石田禅师有自己的心得。
他曾经说:
既入佛门,吃佛饭,泼天门户,要人扶持,亦须是个汉始得。
况称长老,1宋·圆悟录:《枯崖和尚漫录》卷中“铁牛印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37页。
2宋·了觉等编:《石田薰和尚语录》卷第三“示观书记”,《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42页。
3元·弌咸编:《禅林备用》卷之七“侍者”,《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第647页。
名既如此,实当如何?具向上眼目,得大机用,可以开凿人天,饶益后学,方不孤负“出世”二字。
就中下机言之,亦要识因果,勤香火,早晚禅诵不懈,创新补旧,一切处运真实心,方有少分相应。
不可坐方丈领见成,劳者责人,逸者归己,瞬息之间,头白齿黄。
前头大有事在,前辈长老时节因缘既至,不奈何擘破面皮,多是住院后却进得一步。
盖不问院之大小,众之多寡,千人万人丛中亦如此,单丁去处亦如此。
二六时中,专以此道为怀,长久工夫不间断,故能打发。
1
圆悟禅师对此评价云:“石田此语,可谓毒药苦口利于病也。
”关于禅修,石田禅师则云:
参禅要透祖师关,妙悟要须心路绝。
心路不绝,祖关难透。
要得心路绝么,须是内不放出,外不放入,空荡荡地。
……佛眼和尚说:兄弟做工夫有两般毛病,第一骑驴觅驴,第二骑却驴不肯下。
骑驴觅驴,将自己更求自己,骑却驴不肯下,被佛祖玄妙奇特缠缚,摆脱不得,到这里要骑便骑,要下便下,方有自由分。
今时禅和子盖为信自己不及,但不信长老,不信他人,却不妨。
须是信得自己脚跟下,有这盖天盖天一段光明,始得个个空。
2
四
当然,身处都市寺院的石田禅师也必然与一些士大夫官吏有所交往,但从不涉及朝政诸事,更无风花雪月的唱酬诗文传世,所谈均为佛学与禅修。
此即《行状》所云:“士大夫以此道扣击者,未易殚举,而少保孟无庵为尤密,至受衣而称得法,岂无自而然哉。
”
少保孟无庵即南宋著名将领孟珙(1195~1246),《宋史》有传。
元人刘一清1宋·圆悟录:《枯崖和尚漫录》卷中“石田薰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38页。
2宋·了觉等编:《石田薰和尚语录》卷第二“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32页。
撰《钱塘遗事》云:
孟珙号无庵,兄弟中第四,故称四孟。
机略沈鸷,世罕能及。
尝攻大金,公统兵四万,至蔡州灭之,由是威名浸盛。
为荆湖制帅,善御众,得士卒心。
轻财结客。
对境虚实莫不周知,外国机要间探尤密。
性好佛,夜则趺坐,召偏裨以下五七十人,施毡褥俱席地,自上而下,各举一话,或目前事,或市井笑谑事,无不可言者,言有可笑,辄相与大噱,惟不得讦人阴私。
于是上下之情无不通者,军中私密、外间诡诈皆入其耳。
久任边帅,朝廷赖之。
后无疾而逝。
兄璟称三孟,尝知鄂州,性宽厚。
弟十孟知岳阳,皆然。
子之缙,立朝尤有大节。
理宗朝,边称帅者必曰诸孟云。
”1
《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卷三保留有石田禅师所撰《回少保孟节相法语(送寿像来宝寺)》,法语所云“宝寺”,即石田禅师退院并圆寂之处的宝寿接待院。
以至于石田禅师圆寂后,孟珙还到径山寺找石田禅师的法兄弟无准师范禅师(佛鉴禅师)为其做法事斋僧。
《佛鉴禅师语录》对此有所记载:
孟少保为石田和尚斋僧。
请上堂。
灵山密付,少室单传,的的相承,绵绵不坠。
不论缁黄青紫,大都达者为亲,是故韩文公肯首于大颠,裴相国印心于黄檗。
李驸马参石门,着手心头便判;庞居士见马祖,一口吸尽西江。
此皆从上真宗,古今一贯。
我石田师兄末后句子固不容易今付,而无庵居士亦不容易承当。
胶漆相投,绳绳有在。
然这一片田地,四至界畔契券分明,幸有当人一时承绍了也。
惟中间树子,莫怪径山却有分在。
何故?无蒂花头须结子,不萌枝上要抽条。
复云:前日无庵以石田拳头塞石田鼻孔,后来灵隐痴绝凡以无庵拳头塞无庵鼻孔。
逗到径山这里,无拳头可用,未免却借鼻孔特为出气去也。
石田不下寻常种,一味深耕种蒺藜,没兴有人亲踏着,痛
1元·刘一清撰:《钱塘遗事》卷三“孟保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