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图式实际看文明词语的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图式实际看文明词语的翻译
1、相关定义
1.1、对偶词的概念
马兴仁先生主编的”简明维汉对偶词词典”(1989)中提到对偶词是在两个意义对称的词基础上组成的。

阿布都鲁甫先生在”维吾尔语词汇学与研究”(2011)中将对偶词定义为两个词以并列关系组合而成,或者由一个词与一个不成词成分并列而成的词汇单位。

张世才在”浅谈维吾尔语对偶词”中将对偶词定义为一种由词类属性相同的两个词借助于语义和语音搭配规律的帮助,由最初的临时语用需要产生,经长期的使用而形式固化后形成的一类具有特殊构造特点词。

现代维吾尔语书面文学语言里两词之间用符号”-”来连接。

如:落下ىرىقۈي-ىەۋۆت,父母اتائ-انائ,邻居مۈلوق-انشوق,尘土اپوت-ڭاچ,祖先اتائ-اۋوب,华丽راپ-رۈپ,不时تاپ-تاپ,礼物اغۋوس-ملااس,慈祥ىرھېه-تەقپەش,夫妻رەئ-ىۈتوخ,模糊رىوىئ-رىوىچ,言语پەگ-زۆس,情侣قىشائ-قۈشەه,嘲弄اپات-ەنەت等等。

古代维吾尔语里也就有很多对偶词,这一点从反映维吾尔语古代和近代文学语言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翻译著作”金光明经”、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以及其他许多著作里得到证实。

如: ىۊكدۆئ(اينۇد-ىاهاز)،كۆسقۈلاق(زۆك-قلاۈق)،تۊنىۊك(ەچېك-زۉدنۊك)،قاتغقرۈق(قىتتاق-قۇرۈق)،ئەلدنەك (لەئ-ترۈي)،يەگۉۊگچىئ(كەوېي-كەوچىئ)شائۊگچىئ(اسىغ-ياچ)،ئوتمەي(توئ-پۆچ)،كۊچغۈهاق(چۊك-تەۋۋۈق)،ترىوىئترۈغوچ(شاهرىئ-شاهرىچ)،بىرىهنىلائ(جاب-قىلېس)،چاهموروچ(لەدېج-ارىجاه)ەكرىبكەگهەئ(رىبەج-اپاج)،قۈتۋىق(تخەب-تەدائاس).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词例显然在两词之间没有什么符号连接,但都是名附其实的对偶词。

不仅古代维吾尔语里对偶词较丰富,尤其在现代维吾尔语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1.2、翻译的定义
翻译,顾名思义,就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表达的意思不变的情况下,以另一种语言产物表达出来的过程,把陌生的言辞,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

跨语言翻译就是将两国语言之间的以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

翻译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是以口头或者笔头的方式把一种话语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1.2 翻译的性质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汉语中的”翻译”在不同的语境下,”翻译”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在汉语中”翻译”总共有四种不同的内涵:第一可以表示一种抽象概念,如”他的主攻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可以表示一种活动,表示进行翻译的过程,如:”他每天都在搞翻译”;第三可以表示一种”产品”;即翻译活动的结果,如”他对这篇文章的翻译不满意”;第四可以表示翻译活动的主题,即译者,如”他是一名资深的翻译”。

在汉语中,在不同的情境下,就算是一样的话表示出的意思也不一定相同,与汉语一样的是,在英文中”翻译”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环境下我们所说的”翻译”都是一种抽象概念。

对于这种通常意义的翻译的性质,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也有迥异的看法。

1.3、文学翻译的定义
文学翻译有深浅两个层次。

从字面上看,文学翻译是指将文学作品用两种语言进行转化的行为。

其范围包括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以及其他一切用文学语言进行写作的文本。

而对于文学翻译的深层含义,译界仍是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矛盾提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4]可见在翻译中矛盾偏重于艺术风格的体现。

而卡什金则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翻译原则。

他认为忠实性是最为重要的,主张译本要”再现原作文字所描绘的客观现实”,”把原作者看到的这些现实忠实地、完整地、客观地再现出来。

”[5]本文认为文学翻译是既是翻译也是文学创造,是二者的完美融合。

郑海凌提出”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 ,是用另一种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

”[6]这个
定义恰到好处的表述了文学翻译充满创造的特质,是较为中肯的定义,值得采用。

1.4、”网络新词语”的定义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在不断成型,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交际中的各种新词也因此在不断产生与使用。

其中”网络新词语”便是一匹黑马,闯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我一般不会说我,而是叫偶;尴尬不叫尴尬,网络上一般以汗或囧或呵呵加以表示;NB是牛逼的意思;3Q是Thank Y ou,谢谢;么么哒(me me da)听起来就知道是亲吻这项动作的拟声词,我们一般用么么哒表达对一个人多为关系密切的朋友的热情和喜爱;不明觉厉,其实听者并不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或做什么可是就是认为对方讲的很厉害,基于赞同夸奖和崇拜。

比如”今天听了程序员的讲解,不明觉厉。

”一方面表示对方讲解的知识内容十分深奥,另一方面则表示自己假装听懂明白了。

由此看来,”网络新词语”就正好吻合了上文所提到的刘书新和符淮青老师的观点,一个词语不仅从无到出现,而且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可,只不过这个词语的产生平台是网络,当然普遍认可则是广泛地在网络甚至是现实生活中使用开来,创造者则是网民们。

另一方面”网络新词语”是为网民们记叙事件,相互交流,抒发感情而成型的系统。

他是一种颇有特色的社会方言,以网络为载体,以社会事件为基础,经过创新并且带有缩略和解构等特征的表达个人态度抒发个人情感的新词语。

“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迅猛进步,衣食住行娱都逐渐依赖于网络,人们生活的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运用网络传达信息,不得不说,网络是这个时代的必需品,是这个社会的标志背景。

因此,在网络的虚拟世界的交际语中产生了缩略语,其中适应网民们网上平台交流互动,根据网络事件,或社会时事,以缩略语为基础进行创新的具有网络与缩略特征的特色新词语——”网络缩略语”,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

1.5、流行新词语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语言的三大要素中, 语音和语法系统相对稳定, 词汇是变化最快、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语言要素。

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或有新鲜事物出现时, 都会有相应的新词新语随之产生, 从而大大丰富了词汇系统。

流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传播很广;盛行。

”《辞海》释义为:”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社会群体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形式, 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 一般为口语, 包括词汇、短语、句子, 甚至是构词成分。

作为一种流行现象, 它是现代开放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内,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赤峰市国家级核心文物呵护单元
华夏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的创新意义与实际价值
2、相关背景
2.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覆盖率的提高,语言作为信息重要的载体,也逐渐产生新的变化。

网络用语源于网络并多用于网络的非正式语言形式,网络用语是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近年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日益方便,网络用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
网络的使用范围,现已渗入人们的线下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语言学角度上看,网络用语指的就是在网络上迅速盛行并广为传播的语言。

它应该是一种语言符号、一个新出现的词语、由若干词组成的短语。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从新出现或较少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并广泛使用。

如”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蛮拼的”等。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在网络上流行,并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够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某时间社会热点,人们关注的事件。

网络用语对网络热点和网民情绪与倾向性的反映能力很强,其对网络舆情监测、话题跟踪、以及语言发展等研究领域都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的工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现有的网络用语的特点、使用习惯等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网络用语本身的自动构建与获取方法研究。

目前网络流行用语的主要获取方式是通过手工收集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完成,这种方式覆盖度有限且易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并且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何能够快速并且准确的从海量网络信息中自动抽取网络流行语,将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由于国际化的需要,互联网上越来越多跨语言的交流和越来越多的信息使用多种语言的传播和交流,网络语言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流行语短时间出现并迅速走红的特点使得对网络流行语的双语翻译就越发困难。

因为是新出现的未登录词,查词典等传统的方法很难准确的进行翻译。

为了从大量互联网信息中查找并获得所需信息,学者们逐渐开始研究跨语言的信息处理。

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超前于平行语料库,从平行语料库中很难获得网络用语及其译词,而对网络流行语的处理能力对机器翻译确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平行语料中的种种限制,我们采用可比语料库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翻译。

可比语料库是可比的文本语料构成。

何为可比,就是它们中存在一些相同的属性。

而双语可比语料库则是两种不同语言的可比语料库,除了语言不同之外,它们也是存在一些属性相似。

例如,关于同一事件的中英文新闻报道。

双语可比语料库中的两种语言文本,是不同的作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描述。

因为是针对同一事件主题的,所以它们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除此之外,可比语料库中的译文不用受限于原文,这样就为从双语可比语料库中提取对应的双语词对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由于在获得双语可比语料库后可以很快地对双语词对的进行提取,所以能够很好地解决网络用语的翻译问题。

网络用语的识别可以为多领域提供支持性技术。

比如在机器翻译领域,对新兴的网络用语的识别为网络用语的正确翻译提供了基础,从而使网络用语翻译的及时性和正确性有很大的提升。

在信息检测方面,对网络用语的及时检测,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切分,可以及时提取热门词汇,热门词汇又能够及时反映当下一定的热门事件。

可见,网络用语的识别能够作用于多个领域。

从近期出现的网络用语中能够挖掘近期热点。

而大部分的网络用语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者是社会热点事件,这些网络用语都能够反映当前的一些经济、道德形态或者其它重要事件。

如果能够对网络用语进行识别,并加以分析,能够对当前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语言学家还可以通过网络用语的发展趋势,分析当下民间语言发展的走向和变化。

另外,国家还可以通过网上热点事件,及时了解人民的需求和人们重点关注的方向,从而可以制定相关合理的政策并进行指导。

网络用语的抽取技术在搜索引擎、输入法的发展以及自动问答系统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如搜索引擎也能更迅速准确。

输入法可以准确及时的更新词库,从而提高输入效率。

自动问答系统能提高对问题的获取从而提高自动回答的准确性和速度。

网络用语的抽取和翻译还能帮助刚接触新的网络用语的人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和使用网络用语。

网络用语的抽取和翻译不仅在生活中很对人们起到了指导作用,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积极的机制。

但由于中文构词的特殊性和语法语义的复杂性,中文的网络用语的抽取还存在一些困难。

本文通过研究学习已有的中文信息处理方法,结合网络用语的特点,合并改造已有的方法,并应用到网络用语的研究上。

2.2、背景介绍
《文明青岛》一书由冷静、王伟丽编著,于2012年5月份由国家一级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从政务、法制、市场、人文及生态等角度对青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翻译报告节选该书中”感动青岛”这一章节作为翻译材料,该部分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青岛市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青岛独特的城市文明,更重要的是从文化的意义上,让中国和世界了解青岛。

首先,随着全球化交流的加强,青岛,这个逐渐步入国际化轨道的都市愈能引发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对青岛的认知和研究潜在需求很大。

本翻译报告节选《文明青岛》中”感动青岛”作为翻译原文,希望能为英语读者提供了解青岛文明的窗口并促进对青岛文明的研究。

其次,译者本人平时对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书籍兴趣浓厚,《文明青岛》一书其逻辑结构严谨,采用案例分析、以事实说话的行文方式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值得借鉴。

此外,在日常的翻译实践中,人文社科类文本的翻译较为常见。

利用本次的翻译实践,译者能够将平日所学的相关翻译理论知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学以致用,为以后的翻译实战打基础。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注重选择可行有效的翻译方法,并通过译例分析对翻译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详细说明和阐释。

通过对比分析常用的翻译方法,选用最恰当的翻译技巧,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校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2.3、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汤米和许愿石》中的十二则小故事最早于1914年11月至1915年10月间在《圣尼古拉斯》杂志上连载。

《圣尼古拉斯》杂志(1873-1941)致力于激发5岁-18岁之间的青少年学会感恩他们生活的世界,并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思考。

继许愿石系列故事在《圣尼古拉斯》杂志上大获成功之后,世纪出版公司立即把这十二则小故事集成一本书,即《汤米和许愿石》。

1921年,科特尔&布朗出版社买下了该书的版权,并将其分为三卷,称作”许愿石故事系列”。

1935年,科特尔&布朗出版社又将其合并为一本书——《许愿石的故事》。

1959年,Grosset and Dunlap 出版社获得机会,再一次将该系列故事分成三卷。

在桑顿W 珀提斯的《汤米和许愿石》中,农夫布朗的儿子汤米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事情。

在珀提斯的第一本书《西风婆婆》里,他是一个懒惰、不喜欢思考的小男孩。

在《汤米和许愿石》的第一则故事中,汤米沉浸在顾影自怜之中,珀提斯的描写让大人们忍俊不禁,就像该故事九十五年前刚问世那样,人性里的有些东西从来都不会改变。

随着故事的进展,汤米体验了格林牧场以及格林森林里许多动物的欢乐和忧愁。

一开始,他总是觉得那些小动物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等到他亲身感受的时候,才发现在野外生存有多么不容易,他为自己曾给他们带来的磨难感到后悔。

珀提斯从来都不喜欢同猎人交朋友,而《汤米和许愿石》就是他自己一贯准则的宣言书。

现在,他的观点广泛被人们接受,而当他在创作那些故事的时候,这种观点极为新鲜:那时在美国,还没有捕猎的”季节”。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也同样如此。

珀提斯引进这种观念很有启发意义。

故事充满童真童趣,妙趣横生,语言平实而又有亲和力,书中的插图也画的栩栩如生,更加直观的将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呈现在小读者们面前。

2.4、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起,生态文明逐渐兴起,生态思潮进而也开始影响哲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趋势。

以生态学为途径的其他学科研究也开始涌现,诞生了不少新学科如生态美学,生态教育学,生态政治学等。

翻译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出现了如语言环境学,生态词汇学,语言习得生态学等相关学科。

国际翻译界,不少翻译研究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描述和解释翻译活动。

彼得•纽马克(Newmark Peter)曾使用”翻译生态”这个概念,来分类翻译过程的文化介入,认为翻译活动具有明显的生态学特征。

”戴维・卡坦(David Katan)和罗森纳・沃伦则进一步阐述了翻译生
态的概念,提出翻译时应考虑的‘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政治环境、气候、空间、及工作环境等”(胡庚申,2013:31)。

翻译活动如同植物的移植或动物的迁徙,译作要想得以存活,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首先”适应”新的生态环境。

米歇尔•克罗尼恩(Michael Cronin)在《翻译与全球化》中最早提出”翻译生态学”的概念。

”勒菲费尔与巴斯内特也曾多次将翻译中的语境描述为‘文化语境’,并使用‘发现树木生存之地’、‘描述植物生长之状’等生态类比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家的探索”(胡庚申,2013:32)。

转向国内,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翻译研究中,都曾提到”适应”“选择”的翻译观。

陈福康在谈到道安所译《摩柯钵罗若波罗密经抄序》时也曾提及”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就是说,圣人是按当时的习俗来说话的,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时,很不容易”(陈福康,2000:13)。

生态翻译学是通过”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结合,来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状况和能力发展境遇。

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和生态整体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结合传统的”天人合一”东方生态智慧,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理念,从而系统研究翻译活动中的各生态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如何达到整体的平衡,”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胡庚申,2010:62)。

2.5、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
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时,应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平衡文化的影响;而且还要基于不同的文化,将历史文化传统等进行翻译。

比如像”粽子”,”阴阳”这些在汉语中独有的词汇,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概念,这就产生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另一方面,无论是中文和英文,同一事物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龙”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帝王权力与高贵地位,而在西方文化,龙是邪恶的象征。

在中国,龙是一种神圣而吉祥的动物,在中国人文化生活中地位崇高,代表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化身。

因此,译者在翻译有关”龙”的内容时,应该将中国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外国游客,否则外国游客不会理解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的意义,会将中国人视为魔鬼的子孙。

译者必须注意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背景的不同。

例如: 六千年前,最早的上海人便在今崧泽古文化遗址繁衍生息。

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即封于上海地区,故上海亦称”申”。

上海原是滨海村。

史载东晋时虞潭在海上”修沪渎垒”。

所以上海又称沪。

Six thousand years ago,the place was the site of Songze Culture and it was precisely on this land that the forefathers of Shanghai had labored,lived and multiplied.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475-221B.C.),the soverign of the State of Chu gave this land to Prince Chun Shen as a fief,Shanghai was therefore named “Shen”.Soon after this land had become a fishing village during the East Jin Dynasty(317-420),Y u Tan,a local official,built a fishing facility at the mouth of a river,so the place was known as “Wu”(literary:a fishing instrument). 上述文本中,要让外国游客理解”修沪渎垒”有一定难度,因为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即便是译成”Xiu Hu Du Lei”也毫无意义。

因此,更好的译法是进行解释。

译者应根据原文的意思简要的翻译,即译为”built a fishing facility at the mouth of a river”。

再举一例: We can see a wider variety of sculptures: some depict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such as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carved on tortoise shells or animal bones, regular scripts,cursive scripts,official scripts and running scripts;others represent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and still others are calligraphic works. 这是一篇导游文本,里面许多词汇涉及到中国的书法文化,其中还有些专门术语。

我认为,翻译”文房四宝”时加上一定解释,外国游客会更好的理解所说的四宝究竟是什么。

因此,译文可改为:”others represent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that is,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lab, and rice paper.”这里运用的是增词的翻译方法,是通过增加或解释相关背景信息、典故,对旅游文本中的人名、地名、朝代、
历史事件等进行解释说明。

还有一些类似的案例: 每年的豫园元宵灯会已成为春节期间沪上老百姓最热闹的去处之一。

形态各异的灯笼将艺术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The well-known Y u Garden Lantern Fair(L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 is a real crowd-puller.Embellished with coloured lanterns,the place is all the more elegant and intoxicating. 现在供应的许多著名上海地方风味菜肴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用酒糟制作的菜品。

如名菜”糟钵头”,在两百多年前已是上海名菜。

Among a lot of authentic Shanghai dishes,the representative one is none other than the dish produced with distillers’grains.For instance,as early as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ago,the hotpot with distillers’grains had long become one of the famous dishes in Shanghai. “糟钵头”一词饱含中国文化信息,对中国读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对不了解中国文化常识的外国读者来说就很陌生。

译者通过还原和重写,传达了能够真正吸引游客的具体信息,用促使旅游动机的词汇还原真实的事物。

通过这种方式,外国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Standing on the platform, we can faintly see Sheshan、Jinshan、Chongming island and get the feeling that the world below is suddenly belittled. 这句话的原文”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翻译时进行了省略,因为有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地理差异,外国游客对泰山的雄壮没有任何概念。

而且,他们对中国诗歌也很难理解。

据说,周总理曾陪同几位外宾观看话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进行了很多解释,但外国人还是无法理解整个故事。

于是,周总理就解释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中国版本,然后外宾马上理解了故事的主题。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虽然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可以用类推的方法来进行翻译。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准确的介绍有关人物或景点的信息,从而使外国游客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了解当地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赤峰市国家级核心文物呵护单元
华夏特点社会主义实际系统的创新意义与实际价值
3、研究意义
3.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覆盖率的提高,语言作为信息重要的载体,也逐渐产生新的变化。

网络用语源于网络并多用于网络的非正式语言形式,网络用语是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近年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日益方便,网络用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的使用范围,现已渗入人们的线下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语言学角度上看,网络用语指的就是在网络上迅速盛行并广为传播的语言。

它应该是一种语言符号、一个新出现的词语、由若干词组成的短语。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从新出现或较少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并广泛使用。

如”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蛮拼的”等。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在网络上流行,并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能够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某时间社会热点,人们关注的事件。

网络用语对网络热点和网民情绪与倾向性的反映能力很强,其对网络舆情监测、话题跟踪、以及语言发展等研究领域都有很高的价值。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的工作,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现有的网络用语的特点、使用习惯等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网络用语本身的自动构建与获取方法研究。

目前网络流行用语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