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梁启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既否定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割的形式,也批评了先教书后教人的错误观点,更反对“贩卖知识杂货店”的教育。
也否定了康有为、严复主张在中学阶段侧重德育教育的主张。
“教人学做人”的原则应贯彻到各级学校各科及各年龄段的教育之中。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阶段,也有教人学做人的问题,各种优良习惯绝大部分都养成于幼儿阶段,所谓三岁看七十,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和为人风格,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终身难改。
因此,在幼儿阶段,即要贯彻落实教人学做人的原则,绝不能只仅仅限于知识教育。
教育家教人学做人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梁启超指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仅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一般国民,因为不会做这种种脚色,想做单独一个人决然是做不成的”。
学生不仅要“学会为自已或家族经营单独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外,还要学会在一个国家内经营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本领。
倘若不如此只算学会做半个人,最高也只算得古代的整个人不算得现代的整个人。
”
我的为学与做人
2021级计科二班王加伟
人活在这个世上无外乎是成人与成材,而成材的过程与结果都是与自身的为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为学一道,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是具体到个人却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思虑良久,觉得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或是说长久以来学习的经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第一境界可以理解为“明”,此境界为登高远,“望尽天涯路”,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
第二境界为“行”,词境界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应坚忍不拔、“衣带渐宽”,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功到自然成。
具体到行动中即为如此,更新知识。
做学问不能不读书,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沉静态度。
做学问应该有什么态度,见仁见智。
但最重要的是非功利化、不急于求成、坐得住冷板凳。
但是这三条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另外孔子也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其中的道理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相似,但却更加超出。
学习的过程中,复习往往会得出一些之前忽略的知识,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在为学的时候,拥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更为重要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发现有自己不懂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只有知道自己所缺,才能更好的补漏,达到致臻化境的程度。
高中时就曾学习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之时的演讲于,但现在看来依然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蔡元培先生在其中讲了三点精要,而抱定宗旨即为为学的重要条件。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因此以上所述的为学态度都要认真从善而改。
而做人是比为学更为重要,做人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就是因为每一个关系都涉及到了自己,所以学会做人就要从自身开始。
事先做人。
做任何事,都是从做人开始的。
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后继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能方能圆,方圆合一。
方是为人之本,是做人的脊梁。
圆是成功之道,是处世的锦囊。
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
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
而为人处世太方正或太圆滑则是两个极端,会寸步难行。
只有方圆和一,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成就功名和大业。
做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来没有人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你对人生有几分感悟,人生便赋予你几分收获,很多人梦中的理想境
界是受万人景仰、万人敬重,要到达这个地步,那么人还必须要做到相应的高度。
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
没有人愿意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
学会做人的道理,会让你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讲究变通之道,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灵活机智地应对人情,在社会环境中,把握做人的准则,衡量处世的分寸,在人生舞台上走好每一步,扮好每一个角色,演绎精彩和辉煌,游刃有余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
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
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
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
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
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
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著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
第三,外语的学习。
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季
老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
至于有何捷径,还是勤奋。
同时,要尽快接触原文,勤,并且要随时注意语言的变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
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低调为人高调做事
——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规划财务科秦远打开《做人与做事》一书的目录,感觉书中的每一小节的目录标题都是鼓人进取的励志短语。
再细读文中的字字句句,感觉在简单质朴的语句里面蕴含着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学。
本书立足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有着幽默风趣的历史典故,又没有丝毫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痕迹。
它语言平实、优美,娓娓叙来又无哗众取宠之意,且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这本书能让你在掌握为人做事之精髓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尽快在生活、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幸福!
做人做事要坚持“六然四看”。
所谓“六然”,一是“自处超然”。
自己独处的时候要非常超脱,人生在世不求功名,但求功德,为社会多作贡献。
二是“处人蔼然”。
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人要和蔼,与人为善,天地皆宽。
三是“无事澄然”。
意思就是宁静致远,没有事的时候非常清静,便于自我反思,要多思考,安心静思才有远虑。
四是“处事断然”。
遇事要果断不能左右为难,拖拖拉拉,优柔寡断,决而不断,断而不行,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五是“得意淡然”。
人们一生中都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时候,因此要切实做到顺利时
淡然处之,淡薄名利,解脱物欲,常怀律己之心。
六是“失意泰然”。
人生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
失落不矢志,荣辱不惊,成就大事也,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四看”。
一是“大事难事看担当”。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凡事要看能否担当得起,这才是一个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
二是“逆境顺境看襟怀”。
看一个人的襟怀如何,就是看气度,看风范。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同志,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身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但一受
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误入企图,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说,人一定要有胸襟,胸怀大志,虚怀若谷。
三是“临喜临怒看涵养”。
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无论面对高兴的事,还是委屈的事,都要冷静对待,这能反映一个人的意志和涵养,有的人能做到“大喜临门不张扬,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一个人宽广胸怀的体现。
四是“群行群止看习惯”。
人们一起生活,一块工作,就要培养良好的从众心里,相互信任支持,以良好的行为表现,赢得大家的信认支持,用自身人格魅力创造和谐氛围。
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
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
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低调为人,高调做事。
低调为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
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低调为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
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
低调为人使人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最起码的前提。
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
这也是一生为人做事的准则。
低调为人其实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体悟;
不只要在心态上调整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为上调整好自己。
在行为上保持低调,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言语上低调是做人的另一重要品质,与人谈话切不可让人感觉你有傲气或是瞧不起人、教训人、挖苦人。
那么,高调做事究竟要怎样高调呢?实际上高调做事也是一种境界,是做事的尺度。
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
高调做事也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
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
低调为人,高调做事就是把自己调整到以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实做人、做实事、做好事,就是树立信念、敢想敢做、以诚待人、公正处事、努力学习、成熟思考、积极行动、持之以恒。
有官无官不在意,有钱无钱无所谓,有名
无名不上心。
如果用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那么坏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
如果用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去对待一切,那么,好机会也会被看成是坏机会。
要成功,就像爬山,胜利在山的顶峰上。
不可能直接飞上山顶,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巍巍高山。
一个个脚印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才构成了生活的最细致最靓丽的环节。
人生就如爬山,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你就会越登越高。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
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
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
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
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
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
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
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
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
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
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
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
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
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
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
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
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有人可能要问,独善其身仅仅关注自我的认知与完善,是不是仅有燕雀之心而无鸿鹄之志,犯了个人主义的毛病。
的确,独善其身确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留给达者们去完成吧!然转念一想,如果人个个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岂不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吗?别忘了,一滴海水其实就是整片大海。
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二)
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习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
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
但海外
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
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
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季老爱书、读书、做学问、作文、做人都堪称典范。
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做人,但求一个真字。
比如学外语,一切奇技淫巧、速成法门过后,最终还是靠勤学。
基本语法弄懂以后,就可以拿着词典、拿着语法书读原着了。
(德国式的实践教学法)比如做学问写文章,拒绝一切空话套话、言之有物。
最好能做到每一句话都有根据。
比如做人,不要过分谦虚,人贵有自知之明,过分的谦虚也算得上虚伪了。
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代人仅仅是历史上很微小的一环,虽然微小也有其价值和作用。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
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
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三)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
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
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着作作的序。
因为这是个读书交流会,我就把自己得到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第一部分读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多读书。
现代社会的人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离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却越来越远。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季老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是在于他对书籍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们总是抱怨工作忙或是琐碎的家庭事务缠身,没时间看书,这就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有问题了。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
这就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了。
第二,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的作风。
我们虽然不会都成为学术专家,但是季老做学术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应当学习借鉴的。
这一点和他在德国留学十年有关系。
德国人一向以严谨、细致着称,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要用几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成文,最后还要将论文从头到尾认真核对,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读到这,我想到了我们的礼宾接待工作,也是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还有我们的调研工作,一篇好的调研文章的出炉,离不开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筛选、类比,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
第三,外语的学习。
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季老一生熟练使用英语、德语,并掌握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在我们看来是天书的古代语言,兴趣是第一位。
至于有何捷径,还是勤奋。
同时,要尽快接触原文,勤,并且要随时注意语言的变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让我们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
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做人与做事》,《做人与做事》读后感。
这本书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给我们和家长的一本书。
让我们亲子阅读,帮我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本书的第一篇名就叫做“好心态能改变你的世界”。
有一篇叫:“太好了”。
在我们的心里有两个小人,一个小人的名叫“太好了”,而另一个小人的名叫“太糟了”,和“太好了”的小人做朋友,每天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而和“太糟了”的小人做朋友,每天就生活在失望的生活里,读后感《《做人与做事》读后感》。
所以,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对自己说:“太好了,我今天我有机会打败你了!”
还有一篇名叫“我能行!”在我们的心灵里有两扇大门,一扇叫“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
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里面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在生活中要对自己说:“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
勇于说“我能行”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能勇敢面对。
而总是说“我不行”的人,总会被困难所打倒。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
读完这本书,就像送走了“太糟了”先生和“我不行”先生。
告别“太糟了”,告别“我不行”。
让“太好了”和“我能行”陪我们成长。
我相信,成长的道路上会出现光明的。
李雨洁
做人和做事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做人与做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做人与做事》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做人与做事》这本书,它令我深有体会。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做人要往好的方向想,不能老想“太糟了”,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要经常想“我能行”。
虽“我能行”和“我不行”只相差一个字,可意思却完全相反。
因为“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态,是充满自信心的表现;
而“我不行”是失败者不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想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先让别人快乐。
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就会感到快乐。
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快乐人生的三句话:1、“太好了”;
2、“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