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电站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
发表时间:2017-11-21T18:36:07.68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19期作者:张振[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变电站工程也随之增多。

(德州中茂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德州 253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变电站工程也随之增多。

如今变电站工程在土建建设项目中属于重要环节,由于变电站工程均采用混凝土结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是较常见的问题之一。

如何正确的对裂缝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合理的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技术人员探讨的话题。

本文作者通过对混凝土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就控制裂缝的
具体措施作了详细的阐述。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3100-GB3102-93”表的3.3.4条的规定,裂缝的宽度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混凝土结构中,对裂缝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其允许裂缝的宽度为0.2~0.3mm。

我国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有规范规定,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允许宽度。

国际上也都根据本国的特点,对混凝土的裂缝都有明确的规定,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要想控制混凝土构筑物不裂缝是很难的,关键是怎么控制能在施工中尽量少产生裂缝和把裂缝的宽度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能使我们在施工中不受经济损失。

混凝土裂缝在施工中的不同阶段都不同程度存在,引起裂缝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旨在通过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措施和建议,来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关键词:变电站;混凝土;裂缝;成因;措施 1 裂缝成因
1.1 裂缝形成的原因
实际上,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

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荷载引起的裂缝;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收缩引起的裂缝;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冻胀引起的裂缝;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荷载引起的裂缝: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1.2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有:1)设计计算阶段,结构计算时不计算或部分漏算;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荷载少算或漏算;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结构安全系数不够。

结构设计时不考虑施工的可能性;设计断面不足;钢筋设置偏少或布置错误;结构刚度不足;构造处理不当;设计图纸交代不清等。

2)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随意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疲劳强度验算等。

3)使用阶段,超出设计载荷;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大风、大雪、地震、爆炸等。

1.3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有:1)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建筑物的实际工作状态同常规计算有出入或计算不考虑,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

2)在连续梁中,经常在跨内根据截面内力需要截断钢束,设置锚固钢筋,而在锚固断面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裂缝。

因此,若处理不当,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或构件形状突变处、受力钢筋截断处容易出现裂缝。

1.4 温度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区别其它裂缝最主要特征是将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

引起温度变化主要因素有:1)年温差:我国年温差一般以一月和七月月平均温度的作为变化幅度。

考虑到混凝土的蠕变特性,年温差内力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应考虑折减。

2)日照:由于受到自身约束作用,导致局部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

日照和骤然降温是导致结构温度裂缝的最常见原因。

3)骤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日落等可导致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但因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慢而产生温度梯度。

日照和骤然降温内力计算时可采用设计规范或参考实桥资料进行,混凝土弹性模量不考虑折减。

4)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0米)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致使表面出现裂缝。

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限制水泥单位用量,减少骨料入模温度,降低内外温差,并缓慢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加快散热。

1.5 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

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

1)塑性收缩: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

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为减小混凝土塑性收缩,施工时应控制水灰比,避免过长时间的搅拌,下料不宜太快,振捣要密实,竖向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

2)自生收缩:自生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这种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且可以是正的(即收缩,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也可以是负的(即膨胀,如矿渣水泥混凝土与粉煤灰水泥混凝土)。

3)炭化收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

炭化收缩只有在湿度50%左右才能发生,且随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炭化收缩一般不做计算。

4)收缩裂缝: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特点是大部分属表面裂缝,裂缝宽度较细,且纵横交错,成龟裂状,形状没有任何规律。

1.6 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1)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

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2)地基地质差异太大,甚至存在软弱地基,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

3)结构荷载差异太大,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1.7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

由于锈蚀,使得钢筋有效断面面积减小,钢筋与混凝土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将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1.8 冻胀引起的裂缝
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结冰温度在-78度以下)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并导致裂缝出现。

尤其是混凝土初凝时受冻最严重,成龄后混凝土强度损失可达30%~50%。

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

当混凝土中骨料空隙多、吸水性强;骨料中含泥土等杂质过多;混凝土水灰比偏大、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力使混凝土早期受冻等,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冻胀裂缝。

冬季施工时,采用电气加热法、暖棚法、地下蓄热法、蒸汽加热法养护以及在混凝土拌和水中掺入防冻剂(但氯盐不宜使用),可保证混凝土在低温或负温条件下硬化。

1.9 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

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2 防治措施
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荷载、温度变化、收缩、地基变形、钢筋锈蚀引起、冻胀、施工材料质量,在施工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防治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一、选择合适水泥和严格控制水泥用量优先采用525R普通水泥,425R普通水泥等高标号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

选用低热水泥,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

并尽量选用后期强度(90或120天),降低水泥量,并延缓峰值。

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425R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g/m3,525R水泥用量控制在360kg/m3.以降低砼最高温升,降低砼所受的拉应力。

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合泥量选用10.4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0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0-3.00的中砂(通过0.315n凹筛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

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选择适当外加剂,可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外加剂,如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

外加剂中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长到5h左右。

选择优化配合比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质量,降低水灰比,并在砼中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等,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以降低砼温升,从而可以降低砼所受的拉应力。

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根据泵送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

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

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

随着浇筑的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以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的质量。

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砼最好选在春秋季施工,以降低入模温度,既是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入模温度,再者浇筑砼时最好不要让砼在太阳下直接爆晒。

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可先放入地下蓄水池中降温。

加适当预埋件在砼易裂缝部位埋设应力应变传感片,直接测试拉应力,以便更直接控制砼(调节保温保湿养护条件,保证温度梯度),确保砼不裂缝。

在基础面筋上加设铁丝网或小直径钢筋网,以提高砼表面抗裂性(中间温度筋可去掉)。

3 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

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

在变截面施工前,一定要加强预测,并保证预测的科学性。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落实施工方案。

3.1 温度的控制
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一、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3.2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3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

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4)当然砼沉缩裂缝在大体积砼(特别是泵送大流态砼)施工中也是非常多的。

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密实,沉实不足,或者骨料下沉,表层浮浆过多,砼浇筑后,没有及时抹压实(特别是初凝前的二次拌压),且表面覆盖不及时,受风吹日晒,表面水份散失快,产生干缩,砼早期强度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导致开裂。

在施工中采用缓凝型泵送剂,延缓砼的凝结硬化速度,充分利用外加剂(特别是缓凝剂)的特性,适时增加抹加次数,消除表面裂缝(特别是沉缩裂缝和初期温度裂缝),特别是初凝前的抹压,这对消除表面裂缝是非常有效的。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

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

混凝上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

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

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结束语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叶琳昌、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
[2]韩素芳主编:混凝土工程病害与修补加固;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3]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谢荣伸.浅谈变电站现浇混凝土裂缝的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2012(05):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