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在陕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在陕西
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农”工作的一首要任务。

为了从现代农业的视角审视思考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推进工作,我们历时40多天,先后赴省内33个县(区)和江苏等地116个点次,开展了现代农业专题调研,形成了若干基本认识,梳理出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阶段定位,提出了加快发展的路径和意见。

一、对现代农业的基本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

农业现代化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性成果,两者相互依存,有机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实质
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大系统。

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探索,现代农业的概念逐次演进,标准不断更新,内涵日益丰富。

调研过程中的探讨与思考,使我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由表及里,走向相对深透和系统。

通常,现代农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从核心内涵看,现代农业可概括为“4,3,1",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
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

从基本特征看,一般地,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往往从特征来理解现代农业,由于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对特征的认识也不尽一致。

归纳起来,不外乎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机械化、组织化、多功能化和可持续化等等,这些特征相互联系,良性互动。

值得注意的事,完全具备上述特征的农业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在农业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基本符合和接近某些特征,就可判断其为现代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出的是“一体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依托的是高科技投入,增长方式由单纯依靠资源变成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的是市场导向,农产品生产主要是满足市场需求;提倡的是多功能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出多种新型农业形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离度合。

换言之,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历史必然
从国际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于上世纪中叶先后步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已经成为全国性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各有千
秋,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上是基本趋同的。

美国借助发达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日本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地位,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率;法国等欧洲国家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澳大利亚着重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地占到金世界总生态农地的50%。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推进农业砚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理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

从国内看,我国于1954首次提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之后逐步衍生出“四化”“五化”甚至“六化”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其灵魂都是推动农业产业形态转型,核心就是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进行了科学、系统阐述,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并要求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当前,城镇化新农村、工厂化产业化现代农业、职业化新农民的“新三农”先进理念初见端倪,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现实要求
一是推进“三化同步”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

推进“三化同步”是大背
景,发展现代农业是主任务。

当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难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补齐农业短板、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

二是统筹城乡和建设新农村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工农、城乡关系进入互动增强阶段,农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和工业的影响日益突出,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就难以缩小。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客观上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途径。

三是工商资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理念深入人心,产业化思维日趋成熟,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工商资本寻求中长线、多元化稳定投资,渴望投身现代农业、回馈社会。

四是农业生产现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劳动力进人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现象趋重,农业比较效益低,土地承包主体和经营主体流转愿望增强,土地流转加速,破解农业生产难题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经营规模散小,生产方式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成本攀高,农民缺乏市场话语权,预期收益风险偏大,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加大,传统农业无法担当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发展现代农业来支撑。

二、陕西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和重要标志
调研形成的基本观点是,我省现代农业初具雏形,表现形态特征鲜明,发展框架日益明晰,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先进模式支撑有力,重点领域有新突破,方法论上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形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建设农业园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方法。

农业园区不仅是农业要素聚集的展示区,还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样板区,更是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不仅是区域现代农业的孵化器,还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新载体,更是工商资本反溃社会的大平台;不仅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窗口,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5+50”农业园区,构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主架构,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趋势和产业形态。

全省已建各类园区1004个,规划总面积360万亩,完成建设面积170万亩,组建园区管委会439个。

园区中高科技展示型、农产品加工型、休闲观光型占到1/3。

安康月河川道产业带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51个园区。

西安秦岭北麓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园区就达85处,园区入驻龙头企业达到202家,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62%,带动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流转,调查的24个园区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的占到2/3,渭北葡萄产业园一期工程流转土地5000亩,武功大庄现代农
业园区流转土地2.2万亩。

(二)现代农业主体等同于市场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农业,市场化的农业必须通过市场主体来引领,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组织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

农民往往受传统观念和生产要素束缚,注定难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只能是农业现代化的受益者和追从者。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崛起和壮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向深层次、现代化方向迈进,已成长为现代农业的主体。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由数量扩张阶段进入效益增长阶段,全省1921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20亿元,6%以上的企业年产值过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

陕西在全国率先出台示范社标准,实施百强示范社提升行动,率先开展省级示范县建设活动,带动全省合作社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规模突破1万家,入社社员占农户总数的9.9%,社员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高出非社员20%。

雨润集团在陕西建成10个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具备年屠宰加工1000万头生猪、10万头肉牛和3000万只肉鸡的生产能力,正在建设相应规模的产业基地。

大匠集团生产的“春蕾”鸡蛋销量占全省超市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长丰”粮食合作社托管小麦3万亩,实现了大范围、跨区域社会化服务。

(三)工厂资本成为现代农业的投入主流。

现代农业是
资本富集型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农业生产力中,资本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资本替代劳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诸多经验进一步佐证,农业作为社会效益高、自身比较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外部推动,而不是农业本身,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

当前,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需要高投入,才能实现高产出、高效益。

调研发现,工商资本反哺农业的意识普遍增强,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平台,积极投资农业产业,不仅构建了多元化投入格局,而且成为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投资主流,还带来工业化经营理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

据对紫阳、凤翔、杨陵、大荔、三原5县区定点调查,2010年工商资本投入占农业投入半壁江山。

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工商资本比重高达60%以上。

(四)规模化成为现代农业的第一标志。

规模化是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没有规模,生产专业化形不成,兼业化格局难以改变;没有规模,农业标准化推不开,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没有规模,生产经营成本下不来,农业效益难以提高;没有规模,市场主体做不强,组织化程度难以提
升;没有规模,农业生产要素聚不拢,产业化程度难以增强。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有无数个现代产业;只有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才能带动农业整体现代化。

规模化为主导产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调研发现,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果业建成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渭北苹果基地、秦岭北麓40万亩称猴桃基地、黄河沿岸200万亩红枣基地、渭北南沿10万亩葡萄基地、大中城市近郊150万亩时令特色水果基地,使我省成为全国果业第二大省。

设施蔬菜建成863个基地共47. 8万亩,1/4以上面积实现规模发展、板块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场达到4578个,散养户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规模化比重稳定在50%以上;粮食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超过300个,关中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区都是整乡整建制推进,黄龙、宜君和长安整县整建制推进。

(五)科技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传统农业靠经验,现代农业靠科技。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日益发达的农业科技体系基础上的产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农业。

没有科技,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一体化和现代农业生产力。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直接动力在于科技创新。

科技对改造传统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活力。

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良种使农业增产5%
-10%,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节水灌溉使水分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粮食在耕地面积刚性下降的同时实现“七连丰”,粮棉油高产创建刷新了9项全国和22项全省高产纪录。

苹果在“四大技术”和果畜结合模式的带动下,实现提质增效,果品优果率达到75%。

畜牧品种改良步伐加快,省上重点抓种质资源建设,从国外引进1500头原种猪,使全省原种猪问题突破5000头,足以支撑5000万头以上的出栏能力;优质高产奶牛良种引进工程一期进口高产澳牛1万头,带动全省奶牛单产提高300公斤。

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村沼气四大服务体系,实现“整市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六)市场化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形式。

农产品竞争实质上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品牌竞争,依靠的是完善的市场体系。

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回应市场商机,强化创品牌、推品牌、用品牌意识,发挥市场体系的营销促销主渠道作用,开设农产品专营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电子商务,注重开拓销地市场,产销批发市场交易频繁、交流增强,信息共享态势呈现普遍性、及时性、互补性和双向流动性,不仅抢占高端市场、实现利润倍增,还推进了产业化发展。

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59件,占所有产品注册商标总数的6%,实现30%以上的农产品品牌化
销售。

洛川苹果在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高达25.2亿元。

1500多家规模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量占全省农产品销售量的60%,占全省消费品批发贸易额的1/4。

(七)设施化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设施农业通过生产环境可控、现代技术和现代装备集成应用,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克服了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难题,保证农产品生产供应的稳定性,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商品率,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拉动力。

可以说,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的同义语,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

就我省来看,设施农业产业类型主要包括设施种植业和设施规模畜牧业。

设施蔬菜(瓜果)年均递增13.6% ,设施化程度占产业规模的28.2%,工厂化育苗中心和育苗点年供苗能力达到27.6%;产值占农业产值的9%,亩均纯收入过万元,是大田作物的10多倍,从业农民人均纯收人6650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60%。

本香集团与美国派斯东公司合作,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大跨度连体保温猪舍、负压管道通风、防渗深槽式储粪、全群电子智能自动饲喂等设施设备,达到国际先进生产水平。

设施花卉栽培面积2. 5万亩,亩均产值高达5万元以上,“小产业”实现了“大效益”。

设施农业已成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八)畜牧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

发达的农业必
然有发达的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能折射出一个地区农业整体发达程度。

畜牧业因其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成为促进种植业加工转化、带动食品加工业发展、满足生态循环农业有机肥源、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内部就业容量的基础产业。

全省形成以生猪、奶牛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快速发展格局,80%的规模养殖场是近两年新建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26%以上。

特别是奶业作为发达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实现超常规增长,全省乳品加工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7.8%,加工能力占全国的5.3%,奶牛存栏和奶类产量均居全国第6位,是我省除果业之外在全国能叫得响的又一优势产业。

畜牧养殖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正在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养殖方式加速转型,现代牧业的2万头奶牛场,容载3000头澳洲进口奶牛的省奶牛中心,42个千头奶牛场,574存栏300头的奶牛小区,澄城、洛川、旬邑3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154个万头生猪示范村,年出栏5万头生猪的石泉明星社区等等一大批规模化板块式养殖模式,不仅代表着陕西畜牧业现代化的最高水平,而且在全国都走在前列,更彰显出我省发展超大规模畜牧养殖的时机已经来临。

(九)农机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代农业以农业机械作为物质技术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
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农机化进步实现装备现代化,改变依靠人工的传统耕作、养殖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力突破性变革,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2 %,在过去的7年间实现年均增速 1.8个百分点;标准化猪舍、奶牛小区数控化饲养、管理、排污设备应用率提高到60%。

1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日均收获量相当于100个劳动力,使玉米集中收获期由过去的20天缩短到1周左右。

1台果园耕作机可替代10人,使果园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50 %。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年两料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操作,亩均节种省劳增产增值400元。

(十)有机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生态、循环、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是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要求,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的生动注脚,是追求“生产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四者统一的最优选择。

发有机农业,就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果畜结合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可,果-畜、菜-畜、粮-畜等种养结合型循环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实现以畜增肥促果(菜)、果(菜)畜等种畜良性互动、生态循环浑然一体。

陕西农业迈入有机农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省
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28万亩,带动“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近20%,年均有机果品基地和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扮靓了陕西苹果这张亮丽的名片,提升了陕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对陕西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基本定位
现代农业的宽泛性、产业的全面性、形态的多元性,导致其发展阶段的判定指标体系具有综合性、相对性、交叉性和可变性。

通过对主要定性和定量指标的调查、归类、分析,我们认为有5个关键因子是判定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尺,并依此设定了现代农业的主要指标体系和界定阈值。

(一)农业园区建设规模。

在数量上,全省农业园区总量1004个,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是江苏的55%。

在规模上,已建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与江苏相差2个百分点,其中万亩以上规模园区占比不足3%,仅为江苏的1/3。

在层次上,我省农业园区尚处于示范阶段,江苏农业园区已进入实质性产业园区阶段。

(二)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在总规模上,全省设施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7%,与江苏相差5.2个百分点。

在重点产业上,设施蔬菜占比达到28.2%,高于全国水平3个百分点,与江苏相差6个百分点;规模化设施养殖率为52%,与江苏相差30个百分点,其中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与
江苏相差10.7个百分点。

(三)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程度。

在流转比率上,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7.7%,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2,江苏的1/4,尚处于小比例、小面积流转阶段。

在规模化程度上,农户承包耕地块均2.53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但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不足10%,仅为江苏的1/4。

(四)农业投资比重。

在投入总量上,全省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收入的17.3%,与中央支农资金占比基本持平,但我省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仅占支农总资金的12.3%,远远低于中央38.6%的水平。

在年均增幅上,近5年来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幅为30.8%,较中央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在投资主流上,工商资本占农业总投入的54.7%,与全国、江苏基本持平。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江苏的70%和45%,居全国第27位,同期江苏居全国第2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高于全国和江苏。

现代农业就是高效农业,如果我省农民收入超不过全国平均水平、达不到8000元的标准,就难以说明我省现代农业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上述指标体系,在横向上参照全国平均水平和江苏发展
水平,在纵向上对比我省农业年际发进程。

通过对数据的直观透视可以看出,陕西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仍然是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较大额度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流转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难题;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这些现象,既有要素配置因素,又包括公共服务因素,根源在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是发达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的共性问题,不是单纯的站在陕西看陕西、就问题谈问题,关键在于找准症结,科学施措,博彩众长,少走弯路。

由此判定,陕西农业整体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处于探索路径、培育典型、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阶段的科学判定,是我们立足省情、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路径、寻求突破方向的前提,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推进陕西现代农业的思路、路径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三化同步”要求,用工业
化理念来谋划,用村域经济理论做引领,用现代农业方法去推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工作主线,以确保粮食等主要产品有效供给为第一要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种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普遍路径,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重要标志,以推广科学发展模式为微观方式,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宏观支撑,以培植市场经营为重要载体,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路径
“十二五”时期,要切实树立“抓现代农业就是抓农业园区,抓现代农业就是抓市场主体,抓现代农业就是抓先进模式,抓现代农业就是抓规模经营,抓现代农业就是抓设施农业,抓现代农业就是抓生态农业”的思想,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着力推广一批先进成熟生产模式,着力创新一套长效运转服务机制,着力发展一批生态循环型主导产业集群,搭建农业园区、市场主体、规模经营、体制保障、模式支撑“五位一体”的陕西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适度规模化经营达到20%,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