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相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药相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针药相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原发性痛
经患者60例开展研究,时间为2017年9月—2019年3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元胡止痛滴丸治疗,给予治
疗组针刺联合中药内服综合治疗。
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记录
每个疗程症状改善情况,共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采
用针刺联合中药内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肯定,值得临床
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针灸;温经消痛汤;相须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3-0227-02
痛经表示女性在正值经期、经期前后所伴随的周期性疼痛,又或者为痛引腰骶,严重者
出现晕厥。
中医理论认为,痛经为“经行腹痛”范畴[1]。
笔者通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有机地结
合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9月—2019年3月本院中医妇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
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月经情况和持续时
间长短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以及全国高等
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六版)[3]中痛经的诊断标准确立:
①高发于未生育年轻妇女或青春期少女,在初潮后约1~2年可见痛经;②疼痛发生于
月经来潮后,在经前12h行经期第1d,疼痛最为剧烈,可持续2~3天缓解;③呈痉挛性疼痛,高发于下腹部趾骨联合处以上部位,并呈放射状至大腿内侧与腰骶部;伴随腹泻、呕吐、恶心、乏力等多种症状,严重者可伴随出冷汗、脸色发白;④行盆腔检查结果为阴性;⑤
在必要时需实施辅助检查。
1.2.2中医诊断标准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证候诊断疗效标准》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3年颁布)[4]为依据进行
评定:
①在行经前或者经期伴随小腹疼痛,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又或者为痛引腰骶,
严重者出现晕厥,表现为周期性发作;②以青年未婚女子为高发群体;③排除因盆腔器质
性病变而引发腹痛。
1.3 病例纳入标准[5]
①年龄在13~24岁;②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断标准;③符合中医“经行腹痛”诊断标准;③患者在治疗期间未采用其他治疗方式;④排除其他病因患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3岁以下、24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既往有痛经史,但近6个月
未发生痛经;③由于器质性病变导致痛经者;④月经周期不规律的痛经患者;⑤合并有心
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治疗组采用针药相须综合治疗:针刺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调补冲任为法,取穴: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配穴:气滞血瘀加太冲、合谷;寒湿凝滞
加水道、命门;湿热瘀阻加阴陵泉、内庭;气血虚弱加脾俞、胃俞;肝肾亏虚加太溪、肝俞、肾俞。
针关元与中极穴时,嘱患者排空小便,用1.5寸毫针与皮肤呈15~30°向下斜刺1寸,施于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会阴方向扩散;其余诸穴均以 1.5寸毫针迅速刺入透皮后徐徐进针,施于轻度提插捻转,至针下稍有沉紧感即可,留针30分钟;经前10天开始治疗,隔日针刺
1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自拟温经消痛汤加减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桃仁10g、红
花6g、鸡血藤15g、吴茱萸3g、香附10g、川牛膝10g、延胡索10g、淫羊藿15g、柴胡6g、
丹参15g、当归10g、赤芍10g;瘀滞较甚者,加没药、蒲黄、五灵脂,热重者加黄芩、蒲公英;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冲任不固者,加花蕊石、仙鹤草;经前5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每日两次,早晚温服,连服7贴,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
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
治疗3个月经周期。
1.5.2对照组服用元胡止痛滴丸30丸,每日3次。
经前5天开始口服,连服7天。
1.6 疗效评价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有关规定为依据,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四个等级,腹痛等症状消失,且停药3个月未复发,即为治愈;腹痛等症状改善,不使用止痛药能够坚持工作,即为显效;腹痛减轻,服用止痛药能够坚持工作,即为有效;
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无效。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的实验数据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得出结果,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的8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3.讨论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是解痉止痛。
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与手
术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体育锻炼与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主要为非甾体类镇痛药、口服避孕药
以及钙离子通道抑制剂等的使用,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7]。
针刺灸焫,决凝开滞,由外而达内;汤液酒醪,调燮脏腑,由内而及外。
若因病论治,
将此二者相互搭配,救治诸人,确能取效于即时,决胜于日后[8]。
笔者根据这一原则,使用
功效相同或相近的针灸和中药治疗方法。
通过针刺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
机,可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能明显缓解局部深层组织包括体腔脏器肌肉痉挛性疼痛,加快局部血运,从而达到理气活血、调经止痛、子宫微循环的目的[9]。
同时自拟温经消痛汤加减治疗,方中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通络,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共为君药;川牛膝活血祛瘀,淫羊藿补肝肾,吴茱萸、当归、丹参、香附、柴胡、延胡索温经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共为臣药;赤芍散瘀止痛,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调经活血、温经止痛之功效。
以调经活血、温经止痛的中药合并针刺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调养冲任作用的穴位治疗,二者作用性质和作用环节一致,通过同效相须的针药并用,使两方面的效应叠加而提高疗效,同时可减少药物的用量或降低针灸治疗的刺激量。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综上所述: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针刺联合中药内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斯日古楞.痛经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S5):88-89.
[2]黄瑜瑷.痛经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08):115.
[3]卢金景,楼国平.温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04):285.
[4]马惠荣.痛经,2013.
[5]俞海虹,陈文,刘世红,黄万凌,田维珍.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方法学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08):1817-1818.
[6]申松希,张玲,沈小雨,等.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N].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04):349-352.
[7]邱海霞.导师陈莹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经验[D].(06),2007.
[8]刘宝玲.针药相须论[J].中医杂志,1989,(12):55-56.
[9]吴意意,王朋,赵吉平.痛经的针灸诊治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04):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