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份合集】2017-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在点燃条件下,A 和B 反应生成C 和D ,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可增减
B .A 由四个元素组成
C .B 和
D 都属于氧化物
D .在该反应中,生成C 和D 的分子个数比为1:3
【答案】D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4NH +3O 2N +6H O 点燃。

【详解】A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A 不正确;
B 、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故B 不正确;
C 、B 是氧气,属于单质,
D 是水,属于氧化物,故C 不正确;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
224NH +3O 2N +6H O 点燃,生成C 和D 的分子个数比为2:6=1:3,故D 正确。

故选D 。

2.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炼锡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SnO 2 +2C
高温
Sn+2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SnO 2 的质量等于生成的Sn 的质量
C .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D .反应中 C 被还原为 CO 【答案】A
【解析】A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A 正确;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SnO 2 的质量与
C 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Sn 的质量与一氧化碳的质量和,故B 错误;
C 、根据选项A 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C 错误;
D、反应中C得到氧,被氧化为CO,故D错误。

故选A。

3.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X+H2一定条件
3HCl+Si(高纯)是工业制硅流程中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则X为()
A.SiCl B.SiCl3C.SiHCl3D.SiH2Cl3
【答案】C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反应后氢原子是3个,反应前应该是3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氯原子是3个,反应前应该是3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硅原子是1个,反应前应该是1个,包含在X中,因此X的化学式是SiHCl3,故选C。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4.下图表示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B.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D.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都是化合物
【答案】B
【详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故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两种元素,故错误;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是单质,生成物是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B。

5.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X=4
B.R的化学式为NO
C.反应后分子数增多
D.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答案】D
【分析】由微观粒子反应示意图可知:氨气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水4NH3+
5O2一定条件
4NO+6H2O
【详解】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4NH3+5O2一定条件
4NO+6H2O,氨气的化学计量数为4,X=4;
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4NH3+5O2一定条件
4NO+6H2O,R的化学式为NO;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分子数4+5=9个,反应后分子数4+6=10个,反应后分子数增多;不符合题意;
D、4NH3+5O2一定条件
4NO+6H2O,反应物没有离子交换成分,且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不属于复分
解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6.物质变化使生活变的丰富多彩。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汾酒酿造
B.太钢炼铁
C.山西砖雕
D.火力发电.
【答案】C
【解析】A、汾酒酿造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太钢炼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山西砖雕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火力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回收废弃塑料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下列表示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A.B.C.D.
【答案】C
【解析】A、表示节约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B、表示物质有腐蚀性;故选项错误。

C、表示可回收循环利用物质;故选项正确。

D、表示禁止吸烟;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下列物质的使用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用明矾对水进行杀菌消毒B.用碱液清洗水垢
C.用生石灰和水作为“自热米饭”的热源D.用活性炭将硬水软化
【答案】C
【解析】水的净化过程基本原理:原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配水。

【详解】A、不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于杀菌消毒,不能够达到目的,故A不正确;
B、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之类的,碳酸钙属于强碱弱酸盐,显碱性,所以不和碱反应,不能够达到目的,故B不正确;
C、生石灰和水放出大量热,可用生石灰和水作为“自热米饭”的热源,能够达到目的,故C正确;
D、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将硬水软化,不能够达到目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作用从而达到净水作用,活性炭是一种很细小的炭粒有很大的表面积,而且炭粒中还有更细小的孔—毛细管,这种毛细管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由于炭粒的表面积很大,所以能与气体(杂质)充分接触,当这些气体(杂质)碰到毛细管被吸附,起净化作用。

9.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A.倾倒液体B.量取液体C.过滤
D.熄灭酒精灯
【答案】C
【详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10.2019年是元素周期律发现150周年。

如图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B.氯的原子序数是17
C.氯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
D.氯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A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省略不写,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B 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氯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名称是氯,属于非金属元素,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1.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得出以下结论: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故选D。

12.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物可能属于氧化物
B.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C.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都属于化合物
【答案】D
【解析】本题从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析。

【详解】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的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若一种原子是氧原子,就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构成和反应的微粒的数目关系可知,不考虑反应条件时,该图示可以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一种属于化合物,一种属于单质,故符合题意。

1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B.C.D.
【答案】B
【详解】A、该微粒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B、该微粒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符合题意;
C、该微粒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不符合题意;
D、该微粒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石油分馏C.纸张燃烧D.煤的干馏
【答案】B
【解析】A、粮食酿酒有新物质乙醇产生,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产生,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15.一种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则气体X和Y是:()
A.X是CO,Y是CO2B.X是O2,Y是CO
C.X是CO2,Y是CO D.X是O2,Y是CO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可以判断是还原剂还原金属氧化铜生成单质铜,结合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故可判断X为二氧化碳,Y为一氧化碳,故选C
考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1℃时,a点表示乙的饱和溶液
C.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t2℃时,将甲和乙各1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B、t1℃时,a点表示溶质质量小于15g,所以该点是乙的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温到t1℃,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错误;D、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大于15g,所以将甲和乙各1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17.因天然金刚石资源稀少,难以满足需求。

人们就根据金刚石的组成和结构设法制造金刚石,以石墨为原料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合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B.石墨与金刚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石墨和金刚石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因为石墨能导电,所以合成的金刚石也能导电
【答案】B
【详解】A、石墨与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单质,故石墨合成金刚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B、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C、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错误;
D、石墨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石墨能导电,但金刚石不能导电,故错;
故选:B。

18.通过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我县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测得目前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禁止的是()
①保护青山绿水②就地焚烧秸秆③发展公共交通④用煤直接作燃料⑤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通过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我县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测得目前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禁止的是:②就地焚烧秸秆④用煤直接作燃料⑤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故选:D。

19.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可以使B得到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成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
D.t2℃时,将150g 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水100g
【答案】D
【解析】A、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使B得到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故错误;
B、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仍为饱和溶液,故错误;
C、t2℃时,溶解度A>B,则用等质量的A、B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A<B,故错误;
D 、t 2℃时,将150g A 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设加水量为x ,则150100%150(150)20%150100g g g x g g
⨯⨯=+⨯+,解得x=100g ,故正确。

故选D
【点睛】
溶液的稀释定律: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20.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CO 2
B .H 2O 2
C .空气
D .CaCO 3
【答案】C
【详解】A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B 、双氧水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错误;
C 、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氧分子,故正确;
D 、碳酸钙中含有氧元素,而无氧气分子,故错误。

故选C 。

二、填空题
21.水是生命之源,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广泛运用。

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经净化处理进入用户的饮用水含铁<0.3mg/L ,含铜<1.0mg/L ,其中的“铁、铜”指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物质
(2)有些地区村民用地下水作生活用水,人们常用____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加明矾来净水,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生活中可用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宏观上分析:图示a 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从微观上分析: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D电解水的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种类均不变
【答案】C 肥皂水吸附较大颗粒,加速沉降煮沸H2BD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其中的“铁、铜”指的是元素。

故选C;
(2)水样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

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用加明矾来净水,加明矾的作用是吸附较大颗粒,加速沉降;天然水煮沸时,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化为沉淀,水的硬度降低。

将硬水软化使用的是加热煮沸的方法;
(3)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a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H2);
②A、水是纯净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A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才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C正确。

D.电解水的过程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D错误;故选BD。

2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

(1)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A氧气B氢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E石墨
①用于填充探空气球的是_______。

②燃料燃烧离不开的是________。

③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__________。

④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是________。

(2)上述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B A E BC ①③
【详解】(1)①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所以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氢气的物理性质;
②氧气能支持燃烧,常用于燃烧的助燃剂,是利用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因为石墨比较软,可用于制铅笔芯,是利用氢气的物理性质;
④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利用氧气的化学性质;
(2)由(1)可知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①③。

2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房屋装修后,可在室内放一些活性炭来吸收装修材料释放出的有毒气体,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性。

(2)农业上选种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在其他操作无错误的前提下,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