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本文通过对我院种植中心20位上颌窦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进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其治疗成功率。

方法选取2010年-2013年在我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修复且上颌窦剩余骨高度不足的病人20位26枚种植牙,剩余骨高度为2~5mm,通过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同期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半年后行永久修复,通过CBCT测量观察近远中颈部的骨吸收情况。

结果: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植入的20位26枚种植体,除1枚松动脱落外,其余25枚种植体术后骨结合良好。

术后无上颌窦瘘,无渗血,无上颌窦炎,颈部近远中骨质吸收,术后一月为0.34±0.03mm,术后半年0.24±0.04mm,术后1年、2年均稳定吸收,年吸收均小于0.2mm。

结论:在上颌窦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成功率达到96.15%。

标签:上颌窦外提升术;口腔种植;植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在我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修复且上颌窦剩余骨高度不足的病人20位26枚种植牙,病例选择标准[1]:①上颌前磨牙或磨牙缺失,需种植修复的病人,口腔环境良好;②体检结果正常,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③放射检查无上颌窦病变,剩余上颌骨的高度为3~6mm;④患者依從性较好。

1.2 设备及材料瑞士NOUV AG公司的NOUV AG种植机,美国Osteohealth 公司的Bio-oss骨粉及Bio-gide骨膜,韩国登腾公司的Sinus Lateral Approach Kit 工具及种植体系统,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的森田CBCT。

1.3 方法:采用术前含漱复方氯几定漱口液3分钟,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手术切口为“H”形切口[2],向颊侧上方剥离粘膜骨膜,露出上颌窦前外侧壁,根据CBCT测量的上颌窦剩余垂直骨高度(RBH),在上颌窦底外上约2~3mm的颊侧骨壁用大球钻或是上颌窦专业提升工具Sinus Lateral Approach Kit开窗,小心分离上颌窦底粘膜,取出分离的骨块,见到随呼吸起伏的淡蓝色上颌窦粘膜,将黏膜轻轻向上向内抬起,将骨膜垫入,并植入适合种植高度的骨粉。

逐级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

将取下的骨块原位放回,缝合粘膜。

术后口服止痛及消炎药,并局部冷敷。

术后一天,一个月,六个月定期复查,检查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程度,术后半年种植体基台或转移修复,一年,两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20位患者26枚种植牙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伤口I期愈合良好,无上颌窦炎,无上颌窦瘘。

除1枚术后一年出现松动脱落
外,其余25枚种植体术后CT及数字牙片显示,种植体周骨愈合良好,牙颈部骨吸收在正常范围内[3]。

3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上颌窦底的剩余骨量至少达到5mm才能保证种植的初期稳定性,本研究的临床结果表明,小于5mm的剩余骨高度,通过植骨,逐级备洞,仍能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手术减少了治疗次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种植修复完成的时间。

通过直视的状态,减少了上颌窦穿孔的可能性,避免了并发症的出现。

术中要求手术者技能熟练,操作谨慎,熟悉解剖结构,掌握并发症的各种情况。

评价种植成功的金标准[4]:①种植体稳固不动;②种植体周围无x线投射区;③术后第1年内骨吸收小于2mm,1年以后平均每年骨吸收小于0.2mm;④无疼痛、感染、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修复体美观满意。

本研究术后1月骨吸收达到0.34±0.03mm,术后半年0.24±0.04mm,术后一年(修复后半年)0.13±0.02mm ,术后两年(修复后一年半)0.08±0.04mm ,
本研究结果证实,应用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并同期种植可以扩大种植适应证[6],减少手术次数,缩短疗程,消除患者戴用可摘局部活动义齿的不便和不适感以及固定义齿修复需要磨切邻牙不可逆性损伤等。

上颌窦底外提升术适用于术区骨高度为3~6mm的患者,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功能修复良好,可有效解决目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金岳鹏,林野,邱立新等,上颌窦底植骨种植效果的回顾性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60):441
[2] Misch CE. Maxillary sinus augmentation for endosteal implants:organized alterntive treatment plans. Int J Oral Implantol 1987;4(2):49-58.
[3] Tatum H,Jr. Maxillary and sinus implant reconstructions. Dent Clin North Am 1986;30(2):207-29.
[4] 刘宝林,林野,李德华.口腔种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5]Kasaba S,Krug J,Simunek A,et al.Can we predict maxillary sinus mucosa perforation[J] Acta Medica. .2003;46:19-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