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1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
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
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
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2
暑假中,我读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
作者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
日*坛重要的“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他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它讲述灾荒之年一个被主公解雇的下人,面对苟且的生存还是人性的毁灭时所做出的选择。
当他为了避雨在停满死尸的罗生
门城上看到正在拔女尸头发的老妪的恶行时,为正义感驱使,他厉声呵责。
但听了老妪的一番话后,下人最终也为了苟且的生存选择了人性的毁灭。
他剥下了老妪的外衣消失在漆黑的夜暮中。
*一开头便点明当时的社会被黑暗所笼罩,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景色描写让我不寒而栗。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确成了一个最主要,也是最难的问题。
这使人的真实本性立刻暴露了出来。
老妪去糟蹋尸体,拔女尸的头发,只是为了做假发去卖,哪怕只有一点点钱。
女人把蛇切成四寸晒干,说是干鱼,拿出去卖钱。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艰难地活下去。
*的最后,下人的最后一点正义感也被吞噬,抢走了老妪的衣服……
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罗生门在日语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
在小说里,当仆人爬上罗生门的楼梯时,不论他后来有没有当强盗,都隐喻了他放低善念,从人间踏入地狱。
作者所写人物表现的不是善与恶,而是人类生存中的事实。
人们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欺骗。
毁尸,放弃自己的底线。
如果说犯罪让我感到恐怖憎恶,那么人的本性更让我毛骨悚然。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每天都徘徊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那么这种弱肉强食,逼良为盗的现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吧,每个人最终也都将”不择手段”地生存下去。
因为那时,”道德”与”正义”早已荡然无存,生存的欲望会占领所有的一切。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和平而又富足,不会发生如此恐怖之事。
但我们要清楚的是,为了生存而战的”罗生门”或许不会再发生,但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地方发生着战乱,恐怖袭击和暴力犯罪。
人性的罗生门仍然在考验着人类,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佛魔之间隔绝的便是这道罗生门,向左还是向右?生存还是毁灭?全在人的一念之间。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3
残破的房屋,散落于倾盆大雨中。
罗生门的牌匾依稀还能看见,可却也似乎支撑不了多久了。
一个农民、一个和尚坐在门槛上,眼神中透露着恐惧与不解!
这便是片头的景象,为全篇奠定了基调。
相传罗生门是万恶聚集之地,鬼因害怕人类的凶残而藏身于此。
人性便是导演黑泽明所想传达给观众的东西。
影片表面简单无比,叙述了四个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但是却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描述?这也是导演想留给观众思考的地方。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四种描述中必定有不真实的成分,当然也有真实的成分。
比如少女被侮辱这是所共同认可的,就是说这件事的的确确发生过!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对有些事实隐瞒甚至于撒谎呢?
于强盗而言,被抓已成事实。
因为自己的恶贯满盈,想要脱身已是不可能。
那么何不让自己如一个强者般死去?从他供词的过程中狂放自大的笑声中可以明白二三。
所以不管他有没有杀害武士,他没有思考的便承认了。
在他看来,承认杀害武士并不会怎样,相反自己内心却因自我强大而得到满足。
于少女而言,失去贞节是自己极其不能接受的事实。
更让她痛不欲生的是自己的丈夫(即武士)却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待自己。
这让她充满了愤怒,愤怒的女人是可怕的,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之下。
于是她开始挑拨二人,说丈夫应该像一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去和抢夺自己女人的人战斗,而不是畏首畏尾。
这里面有一件事情,少女说她自己昏厥过去了,醒来时发现丈夫已死。
这按常理不符,人在经受巨大的精神、心心理打击后是无法马上平静下来的。
唯一的解释只有选择性遗忘,遗忘了自己不想记住的事实。
于武士而言,首先我表示对这个角色的极度憎恨。
在自己的妻子被侮辱之后不仅不勇敢的去保护她、给予安慰,反而唾弃,说她还不如自己的一匹马。
这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吗?
武士借女巫之口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
过程中始终强调妻子在被侮辱之后意欲杀害自己以及自己是自杀而并非他杀。
之所以他要强调自杀,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武士的尊严,另一方面则是在妻子被夺的情况下如若自己还被杀害是极其受
人鄙视的。
上述三人中,武士、少女认为镶有珠宝的短刀是凶器,而强盗则认为长剑才是凶器(强盗使用的是剑)。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与农民(目击者)的供词有莫大的关系。
依据常理,农民是最不可能撒谎的,也应该是最清楚事态的整个过程的。
结果是他也撒谎了。
这从他前后供词不一样即能窥见一些端倪。
相信大家对于影片初始农民回忆砍柴时看见的那只手记忆深刻。
然而事实是他并非只看见如此,而是目睹了整个过程。
片尾过客的一语道破缘由。
农民因见财起心拿了短刀不得不捏造事实说武士是被长剑
杀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从这四个人的供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其一,对于于自己利害无关的事情都是事实。
其二,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就会舍害取利,甚至于捏造。
每个人的供词都是为了让事态发展至利己的道路上来。
我们不妨将这四个人的角色范围扩大。
农民,目击者即观众;强盗、武士即强者,少女则为弱者。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4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杀人游戏”。
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当中充满了欺骗。
杀手通过欺骗隐藏自己;平民通过欺骗找出凶手;就连不能说话的法官和被杀者的眼神也充满了猜疑。
欺骗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私自利。
《罗生门》中的主线就是杀人,但这个“游戏”并不好玩。
罗生门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静静地迎接着前来避雨的人们。
平常人烟稀少的罗生门,似乎恢复了一点生机。
可是罗生门下的人们谈论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杀人。
人们彷佛都进入了“罗生门”的世界。
“罗生门”的世界是阴暗、欺骗、自私的。
卖柴人是第一个看见武士被杀的,但他也是第一个说谎的。
他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实,因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
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说他是从马上摔下来的,而多襄丸却说是因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说,喜欢真砂是因为她的刚烈,而真砂在作供时却表现的无比脆弱;神巫“请”来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杀的好戏。
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故事”,这其中除了欺骗,还是欺骗。
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
但黑泽明导演并没有让影片在欺骗中结束,他让我们重新相信了我们自己。
和尚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说谎的人,而且极易相信别人。
他相信了卖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开始迷茫了。
在卖柴人讲出他亲眼所见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在眼睁睁地看见被遗弃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时,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为卖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贴身衣物时,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
雨过天晴,卖柴人抱着小孩走远了。
黑泽明导演通过“杀人”使我们看到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让我能重新相信别人”,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面。
罗生门是黑泽明心中的地狱,人们在走进罗生门后,就变得自私自利起来。
当雨过天晴,人们走出罗生门后,一切又变得真实可信了。
其实“罗生门”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罗生门》读后感个人感受5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
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
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
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
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
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
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
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
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
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
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
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