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节奏训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听音乐打节奏、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2. 通过节奏练习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的协调性。

活动难点:
肢体各节奏的配合。

活动准备:
节奏条、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教室教师弹前奏复习节奏歌《谁在说话》
1、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幼儿:节奏歌
2、教师:在节奏歌里你都听到那些打击乐器?幼儿:铃鼓、碰铃、木鱼。

3、教师:真聪明,那么我们就用打击乐器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

4、教师先介绍自己——××∣××我叫王馨请幼儿逐一介绍自己。

打破以往的模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5、教师:小朋友们的名字还有三个字的那用什么节奏呢?幼儿争先恐后的练习,请幼儿模仿。

6、教师出示节奏条:×××××请幼儿模仿打节奏幼儿依次介绍自己。

7、教师:“咱们一起说欢迎来做客,但是要求小乐师用好听的节奏说。

”幼儿自由练习。

8、教师出示节奏:设置疑问!×××××××× 0 欢迎来做客大家好重点强调空拍
二、复习节奏重点强调空拍,复习空拍
1、教师:“啊,今天还有好多小动物坐着火车来参加音乐会,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都有谁?请你仔细听一听.(教师播放带有小动物录音的磁带)请幼儿模仿节奏。

2、教师:“你们都听到谁来了?”幼儿争先恐后的回答:青蛙、布谷鸟、乌鸦教师:那请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用手拍打节奏。

设置疑问激发幼儿思维。

幼儿练习。

教师出示节奏条。

(1)×××××—呱呱呱呱呱
(2)××××布谷布谷
(3)××××哇哇哇哇请幼儿拍打节奏,教师指导。

三、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打节奏喜欢用打击乐器,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本领用身体上面的打击乐器来拍打节奏,小乐师你都知
道身体上有哪些打击乐器呢?幼儿:拍手、拍腿、跺脚、拍肩、舌……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打击乐器真棒,还有舌响、唇响、捻指都可以用啊。

”幼儿练习。

教师:“我们把刚才的节奏就用咱们的身体打击乐器来拍打。

这一环节的设计打破原有的拍手、跺脚,利用其它器官如舌响、唇响。

请幼儿用舌响、拍肩、拍腿分别打(1)~(3)根据情况幼儿多练习几遍。

教师:咱们的音乐会真热闹,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还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
1.播放乐曲欣赏乐曲:大灰狼幼儿兴趣很高效果很棒。

提问:你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幼儿:凶猛的狮子、大象、老虎、狼……教师请幼儿随意表演
2.教师依次出示练习过的节奏(并将其组合)交代幼儿
就是大狮子、狼……的音乐节奏,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打节奏。

与幼儿练习几次。

利用欣赏乐曲,请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

3.加肢体节奏。

提问:小朋友身上可以用身体上的打击乐器拍打节奏?教师出示节奏条:与幼儿共同为节奏配肢体节奏
(1)××××××重点是与音乐配肢体节奏。


指击掌拍腿捻指交代幼儿×就是用捻指,××用拍腿××用击掌
(2)××××要求:分别用拍头、拍肩、跺脚拍打。

教师示范。

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

幼儿自由练习。

将两小节连起来共同完成。

××××××××××捻指击掌拍腿捻指
拍头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

锻炼并发展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

四、教师与幼儿共同随音乐拍打节奏
教师:“小乐师们真棒,又学到了新的本领,让我们共同听音乐演奏”。

根据幼儿的兴趣反复几次。

教师小结:“小乐师们成功地将今天新的任务完成非常棒,让我们共同做《节奏拍拍》去休息。

五、结束、律动《节奏拍拍》
教学反思: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节奏训练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对来说难度增加,每次的节奏都是有规律的,这首乐曲缺乏规律性,经过几次的反复修改形成了最后半规律性的节奏乐。

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活动是不存在的。

大到对四季变幻的感受,小到日常
生活的洗脸、刷牙、穿衣、都离不开节奏,甚至与人脑意识的思想,严格上讲也有节奏。

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

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在这千千万万种节奏中,有的是有规律的,有的却没有。

即使是同一事物,其节奏也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意义。

因此,我在编配节奏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节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在课程的进行中,我还发现只要孩子将节奏弄懂,整个乐曲的节奏不要总是翻来覆去的练习(在没有配乐的前提下),虽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但反复的次数多了反倒失去了更好的效果。

孩子们经过打节奏、利用立体节奏拍打后、在进行打击乐器分工训练、到最后的配合音乐;虽然在配乐的时候有些慢,但经过几次的练习后效果很好,比单拍节奏效果要好。

节奏不是单一的,以后还要加强练习,例如:让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都有哪些节奏、自然界中都有哪些节奏等,为幼儿日后良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让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做肢体动作。

附赠材料:幼儿园教案导入环节怎么写?
设计教学活动环节
教学活动一般由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大环节组成,在这三个大环节中可以演变出唤醒、呈现、练习、巩固、结束等各个小环节。

这些环节为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程序,能帮助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同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逐步递进的接受过程。

教学环节就像是一个个支架,通过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搭建起一个个台阶,以便把幼儿的学习逐步引向。

导入环节的设计
高结构化的教学活动通常由教师发起话题,所以通过有效导入能起幼儿积极的情绪反应,激发幼儿作为参与主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指教师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告知幼儿活动的内容或目标,使幼儿立即明白活动的任务。

比如,教师出示一本大图书,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一本好看的书,请你们看看书里讲了谁的故事,它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样的导入适用于大多数的教学活动,它比很多故意绕一大圈而浪费时间的导入要有意义得多。

2.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指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致。

比如,在讲故事前教师先出示一张蛤蟆的图片说:“蛤蟆今天在等好朋友青蛙来吃晩餐,可是到现在青蛙还没有来,它到底出什么事情了?”又如,在科学活动“电动玩具”中教师说:“这个玩具今天不会动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的导入非常适用于科学探究类的活动,因为它容易
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讲有趣的故事时,或者要学习有情节的歌曲或舞蹈时,也比较常用
3.前经验导入法
前经验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前期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发起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比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说:“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唱过的那首歌吗?歌里唱了什么?”又如,在上科学活动“磁铁”时教师说:“前两天小朋友们在区角游戏里玩了小火车请你们说说那些车厢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你们有什么奇怪的发现吗?
如果新的学习内容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支持,那么比较适合采用此
4.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触动
幼儿的原有经验,为活动的正式开始做好准备。

比如,在开展中班“各种各样的水果”活动时,教师拿出一个布口袋,请个别幼儿伸手去摸里面的水果判断是哪种水果。

又如,在“沉和浮”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玩水,然后把各种玩具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等。

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时,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