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散光的
对比研究
杜玲芳;何芳;武正清;张艳丽;林鹏飞;宋伟琼
【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
引导的个体化LISIK(简称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其中散光度数≥-2.00 DC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其中选择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散光(-3.55±1.09) DC;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
只眼),散光(-3.47±1.23) DC.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 (1)
术后7 d、1个月、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视力分别优于常规LASIK术者(P<0.05).(2)角膜地形图查残余角膜散光度:波前像差组7 d、1个月、6个月分
别为(-0.35±0.24) DC、(-0.42±0.13) DC、(-0.51±0.19) DC;常规组7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0.75±0.28) DC、(-0.92±0.23) DC、(-1.21±0.21) D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波前像差组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
差增加为主.波前像差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波前像差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较常规LASIK能更好地矫正中高度近视散光,使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更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更少,视力恢复更理想,视觉质量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好.
【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3(021)006
【总页数】3页(P521-523)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高阶像差;角膜地形图;视疲劳
【作者】杜玲芳;何芳;武正清;张艳丽;林鹏飞;宋伟琼
【作者单位】42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
心;42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42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近年来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新技术,由于它能消除人眼屈光系统中的高阶像差,减少术源性像差,且有虹膜识别跟踪定位技术,因而比常规LASIK 对矫正近视散光
有更好的效果,有逐渐取代常规LASIK的趋势。

为了探讨其优越性,我们设计了
本课题,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患者中散光度
数≥- 2.00 DC,球镜度≤-8.00 DS 作为入选对象共82例(163只)眼。

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者42例(83只眼),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18~35岁,平均(24.6±7.15)岁,散光度:(-3.55±1.09)DC,球镜度:(-5.76±1.62)DS;接受常规LASIK术者40例(80只眼),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8~38岁,平均(25.7± 6.85)岁,散光度:(-3.47±1.23)DC,球镜度:(-5.52±1.71)DS。

所有患
者术前停戴角膜接触镜2周以上,无眼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

二、方法
1.术前检查:扩瞳验光、检影验光、综合验光、裂隙灯、眼底检查、眼压检查、超声角膜测厚、OrbscanⅡz 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检查(Zywave像差仪)。

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的217 Z100型准分子激光机和Moria 微型角膜超薄刀,制作角膜瓣厚度为110~130 μm,根据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280 μm的原则,将最大的光学区均设置为6.0 mm,进行激光切削。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手术术前行全眼波前像差检查并完成明视和暗视下虹膜图像特征的采集,术中先进行暗视下虹膜图像特征的匹配,再进行个体化切削手术。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手术医师完成,以减少操作误差。

3.评价:术后7 d、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裸眼视力、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的检查和视疲劳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的差别。

4.视疲劳满意度调查表:视疲劳症状表现为:间断性视近物模糊、近距离阅读文字模糊或重影、近距离工作后眼胀或头晕头痛、近距离工作后流泪或异物感、持续近距离工作后视远模糊或重影、持续近距离工作困难、夜间眩光。

7 项症状根据患者主诉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 ,1 ,2 ,3 分。

评分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三、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均为α=0.05。

结果
表1 两组术前年龄及屈光状态比较两组术前年龄、球镜度和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前LASIK 常规LASIK 83(眼) 80(岁)t P术前年龄(岁)24.6±7.15 25.7±6.85 1.0023 >0.05球镜度(D) -5.76±1.62 -5.52±1.71 0.920 >0.05散光度(D)-3.55±1.09 -3.47±1.23 0.439 >0.05
表2 两组术后视力比较()两组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波前LASIK 常规LASIK 83(眼) 80(眼)t P术前矫正视力0.72±0.23 0.75±0.14
1.0013 >0.05术后7 d 0.76±0.12 0.62±0.08 8.73 <0.05术后1个月
0.85±0.17 0.72±0.12 5.62 <0.05术后6个月0.82±0.15 0.69±0.14 5.72 <
0.05
表3 两组散光度数的比较()两组术前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波前LASIK 常规LASIK 83(眼) 80(眼)t P-3.55±1.09 -3.47±1.23 0.44 >0.05术后7 d -0.35±0.24 -0.75±0.28 9.80 <0.05术后1个月-
0.42±0.13 -0.92±0.23 17.16 <0.05术后6个月术前-0.51±0.19 -
1.21±0.21 2
2.33 <0.05
表4 两组高阶像差总RMS 值的比较()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前LASIK 常规LASIK 83(眼) 80(眼)t P 0.40±0.20 0.39±0.23 0.30 >0.05术后7 d
0.76±0.17 0.92±0.21 5.36 <0.05术后1个月0.80±0.21 1.07±0.12 10.03 <0.05术后6个月术前0.78±0.19 1.05±0.17 9.55 <0.05
表5 两组视疲劳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前LASIK 标准LASIK 42(例) 40(例)t P 7 d 4.92±1.36 5.71±2.05 2.91 <0.05术后1个d 3.56±1.23
4.78±1.83
5.01 <0.05术后6个月术后2.76±1.07 4.81±1.63 9.53 <0.05
讨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 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

其“小光斑飞
点扫描”技术采用2 mm+1 mm 光斑,直径更小,表面更光滑,切削更精细,在切削平面内同时进行不规则的快速扫描,避免因在激光切削过程中角膜组织被气化、蒸发形成涡流,致使激光束中心能量衰减而引起术后中央岛的产生,并采用高速红外主动眼球跟踪系统,大大降低了偏中心的发生率,提高了屈光度的矫治的精确度,使角膜屈光手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研究选取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作为对象,既往的研究发现验光的准确性、患者坐
位与卧位下的眼球旋转、术中患者配合等因素均可能影响术后残留散光的度数和轴向[1],尤其在较高度数散光的患眼中更为明显。

因为散光都有固定的散光轴位,如果出现偏轴切削不但原有散光不能消除而且还会出现新的散光,所以治疗中高度散光难度比较大。

我们知道人从坐位转变为卧位时,人眼会出现轻度旋转,如果我们按坐位时查的散光轴位进行切削,势必会出现偏轴切削,导致矫正视力的不理想。

目前的准分子激光器所配备的眼球跟踪系统(eyetracker)仅能追踪瞳孔中心点[2],因而只能补偿患者手术时因眼球运动所造成的部分切削误差,无法补偿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瞳孔中心移位及眼球旋转,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手术因为术前坐位时给患者做了明视和暗视下虹膜图像特征的采集,术中仰卧位时再次进行了明视和暗视下虹膜图像特征的采集与匹配,利用其高速红外主动眼球跟踪系统,在切削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时虹膜图像计算出眼球旋转角度及偏移位置,不断自动调整准分子激光的发射角度,如果偏移过大则可以停止切削,所以理论上可以避免切削偏中心的发生。

正如本研究所示,术后视力波前像差组一直优于常规组,残余散光波前像差组较常规组少。

全眼球波前像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调节、屈光间质、瞳孔的大小、年龄、泪膜的不稳定性等,其中角膜像差占全眼球像差的75% 以上。

传统的LASIK只能矫正低阶像差,如近视、远视、散光,对于高阶像差如球差、彗差等不仅不能矫正,还使其增加。

已有研究表明,准分子屈光手术可增加眼部的高阶像差,LASIK 仅制
作角膜瓣,不行激光切削,术后的高阶像差RMS 值是术前的1.3 倍[3]。

屈光
手术后,角膜中央曲率变平,周边曲率变陡,周边光线聚焦在轴旁光线焦点之前,这些改变使得术后球差增大[4]。

Moreno-Barriuso 等[5]对22只眼LASIK
前后的像差的检测中得出,其中20只眼术后波前像差RMS 值均增加,是术前的1.9 倍;术前以彗差为主,术后彗差、球差都明显增大,其中球差增大显著,是术前的4 倍。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是把波前像差仪测量的像差以角膜表面不
规则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电脑与准分子激光切削机相连,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表面进行精确的亚微结构塑形,更符合角膜的生理形状,使投射到角膜的每一点均能在黄斑处准确地聚焦[6],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眼的潜在视力。

本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波前像差组较常规组带来的高阶像差的增值更少。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患者术后眩光、光晕较标准组明显少,夜间视觉质量更优,视疲劳症状也较少,满意度明显地提高了。

总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能更精确地治疗近视和散光,减少术源性像差的带入,较普通LASIK术后视力恢复更好,视觉质量更佳,视疲劳症状明显减轻,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耀宇,邱岩,邸玉兰,等.LASIK 手术中眼球旋转的观察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7,7:745-747.
[2]王洪,韦云隆,郑小林.几家国外公司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矫正仪的眼跟踪器的比较.中国医学设备杂志,2005,29:1:38-40.
[3]Pallikaris IG,Kymionis GD,Panagopoulou SI,et al.Induced optical aberrations following formation of a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lap.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1737-1741.
[4]Mrochen M,Kaemmerer M,Seiler T.Clinical results of wavefront 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3 months after surgery.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1,27:201-207.
[5]Moreno-Barriuso E,Lloves JM,Marcos S,et al.Ocular aber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myopic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LASIK induced changes measured with laser ray tracing.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1,42:1396-1403.
[6]Oliver KM,Hemenger RP,Corbett MC.Corneal optical aberrations induced by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J Refract Surg,1997,13:246-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