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平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评阅人l:评阅人2: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1:委员2:委员3:委员4:委员5:
景水乏
答辩日期:
丝[≥!』!丛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平议
l、现代庄学的开创时期(1900年~1949年)。
这一时期的庄学既承前朝乾嘉
余绪,又借西学东风,在校勘注释、义理阐发、考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又以校勘注释为主。
马叙伦的《庄子义证》、王叔岷的《庄子校诠》、刘文典的《庄子补正》等为这方面的代表著作。
其他著作还有阮毓崧《庄子集注》、朱桂曜《庄子内篇证补》、胡远溶《庄子诠诂》、奚侗《庄子补注》等。
近代西学东渐之风兴起,所以很多学人都尝试以西学理论阐释《庄子》思想,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
章太炎、胡适、梁启超、胡适乃为此风之前驱,严复以自然科学解释《庄子》,并首开先例,以唯心论和唯物论划分《庄子》思想。
郎霄擎则是第一个系统利用西方理论阐释《庄子》思想的学者,其所著《庄子学案》“不过以科学方法就庄子学说为有系统之研究”。
2、现代庄学的发展时期(1950年~1965年),这个时期的庄学研究受到意
识形态的干扰,所以取得的业绩不大。
如关锋《庄子内篇释解和批判》译文比较可靠,但是思想上以阶级立场和扬今贬古的态度解读《庄子》,现在看来并不可取。
此时期的刘武对王先谦《庄子集解》进行补正,著成《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王孝鱼在参照前人版本和近人王叔岷《庄子校诠》、刘文典《庄子补正》等基础上对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进行了点校,此版本于1961年出版由中华书局出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即以此为底本注译。
十年文革时期庄学停滞不前,文革之后庄学复兴,进入繁盛期。
1977年以来的三十余年,已出版专著百余部,发表论文几千篇。
专著大致可
以分为校注考译释、理论研究、工具书和论文集四大类。
理论研究方面的专著又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种。
综合研究方面有张恒寿《庄子新探》、刘笑敢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崔大华《庄学研究》、崔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等;专题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到《庄子》的文学艺术风格、美学思想、道论、天命观、语言与言说、《天下》篇解读等等。
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和崔大华的《庄子岐解》堪称这个时期校勘注释方面的两大力作。
第二节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及其研究陈鼓应所著《庄子今注今译》凡5l万言,参考书目达65种之多,是1967到1974年间,陈氏在台湾大学开设老庄哲学课程时,认为有必要对老庄原著作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沽平议
何解?》(载于《哲学研究》1984年第08期);涉及其中的如刘士林《庄子“卮言”探源》(载于《中州学刊》1990年第05期)等。
然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和补正工作依然做得很不够。
此书目前可见为三版。
第一版于1983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竖排繁体,全三册;第二版于1983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竖排繁体,全一册;第二版于2007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横排简体,全二册。
本论文的撰写据第二版。
第三节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陈澧云:“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
训诂之功大矣哉。
"1非但如此。
小学旧附经部,而小学之书《尔雅》列于儒经,以解经必以小学也。
许慎《说文叙》日:“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戴震云:“仆之学,不外乎以字解经,以经解字。
”字者,语言也,小学也。
王念孙云:“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
小学明而经学明。
’’总之,我国的学术,四部之阐发,必以小学为根,这是优良的传统。
曾几何时,这个传统逐渐崩坏,无根之谈甚嚣尘上。
相比于大陆,我国台湾地区情况要好得多。
所以陈鼓应的《庄子》译注不胫而走,成为大陆相当流行的有关学术性本子,影响很大。
陈氏于训诂,可谓慎矣,可谓勤矣,这在他自己写的序里面讲得很清楚,虽说是自道甘苦,而我们不难体味他的一丝自得。
若无大陆的无根之谈,陈氏何自得之有?
近些年,浮谈之风稍息,学术有回归正轨之势。
王宁先生最近说:训诂学在现代学术体系中,有应用谚ll诂学、理论训诂学和解释训诂学三个发展方向,提倡从多角度融通看待训诂学的发展。
2正是学风趋正的一个总结,也说明训诂学不仅仅只有语言学内部。
我们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想就陈鼓应先生的这部著作做一些补苴、证实的工作,以表明训诂之学在语言学外的效用。
陈著在上世纪70年代的训诂优势,而今已经不复存在。
一者,大陆训诂学的复兴事业已经进行了30多年,非但远胜于当时学术的荒芜,即上追清儒、汉
1《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条。
22012年12月7日在台湾大学“语文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所作的“训诂与语义”主题演讲,据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12月11日报道。
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平议于能力有限,我的这种工作是十分浅显与粗糙的。
第四节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论文前期的一些工作,即对《庄子今注今译》一书的注释和全文翻译进行逐条阅读,对于其中训释存疑或训释错误的条例,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综合分析前人训释《庄子》的著作中的训释见解,同时结合分析的条例中所表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上下文所表达的文意,适当运用训诂的一些方法,最后提出自己的训释意见,并能够从前入的文献材料中找到证据支持。
再从初稿中选择典型的例子进行深入的训诂工作。
论文条目的选取标准,列出两条如下:一、陈鼓应说解有误的或者不太确切的,这是基本的条件(当然也不排除陈氏解释正确但学界争议较大有讨论价值的语词);二、学界有争议的,有写的价值的,能推陈出新。
陈书中包括了一些微小的错误,在此我们不再论述,只选取典型的有讨论价值的。
确定标准,再说方法。
除了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如考形、考音、考义等,本篇论文还拟采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引入语法、语境等概念,在训诂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语法分析和语境分析等,以求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
得出结论之后,当依从以下几条对结论进行验证:1、符合语词的义项,并能找到例证,避免孤证。
这是最基本的一条;2、符合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的习惯:3、符合《庄子》上下文语境;4、符合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验证合理,方可定断。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旨在传统训诂工作的过程中,适当合理地采用一些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训诂工作,力求于现代科学的方法验证作者训诂工作得出的结论,尝试以一条古今结合的道路研究训诂问题,为传统训诂学工作创造崭新的思路,解决以前可能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问题。
具体的创新,则是在具体的补正《庄子今注今译》的过程中,采用新的手段,提出前人未提出的对于《庄子》的训诂和思想的理解。
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垂天之云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平议
第三章《庄子今注今译》训诂商榷
第一节内篇训诂商榷
《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陈注:“垂,犹边(《释文》引崔撰注)。
”陈译:“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
考庄子文,陈注未把握其要旨。
“垂天之云”,承前文“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言,意在说明鹏翼之大也。
下文有句云:“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又:“今夫藤牛,其大若垂天之云。
"则此句云其大义显矣。
林云铭《庄子因》云:“所覆者广,分点出翼之大。
"是也。
故《庄子》乃用“垂天之云"形容鹏翼之大,而陈注日“天边的云”,未明其大之义。
以“垂”为“边”之说,盖自崔鼗始。
崔之说,可见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
”后人多有从之者。
张默生《庄子新释》即引崔鼗说释之。
又蒋锡昌《庄子哲学》:“《说文》:‘垂,远边也。
’俗书边垂字作‘陲’。
《广韵》:‘陲,边也。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第二册)释“若垂天之云”为“好像天边的云彩。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日:“垂,同‘陲’,边。
垂天,犹天边。
这句形容鹏翼之大,像天边的一大块云。
"崔说“其大如天一面云”,天边之云,不足以言其大,非是。
崔说之外,陆德明《经典释文》又引司马彪之训:“司马彪云:若云垂天旁。
"亦有后人从此说。
钱穆《庄子纂笺》注即引司马之说。
王叔岷《庄子校诠》引《经典释文》所引司马云。
成玄英疏:“垂阴布影,若天涯之降行云也。
亦从司马彪之说。
”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下)释“若垂天之云”作“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司马说“若云垂天旁”,盖言以垂天旁之云形容鹏翼之大也。
然则垂天旁之云,与崔说无甚不同,亦难以明其大之义也。
亦非是。
旧说皆非,明其“大”义者,非“云"也,而在“垂”也。
近人做了些这方
1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iJII诂平议
汲水工具,春秋时代已经应用。
用意横木支着在木柱上,一端用绳挂一水桶,另一端系重物,使两端上下运动以汲取井水。
’’以此而观“桥起”,则当训为“一起一落之貌’’。
曹础基《庄子浅注》乃日:“桥,桔槔。
桥起,如桔槔一样翘起,意即一头翘起则另一头垂落。
”是其例证。
18.钎粥
《让王》:“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台干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陈鼓应训“钎粥”日:“薄粥。
……钎,当指稀薄之粥。
”全文译为:“我在城郭之外有五十亩田,足够喝薄粥;城郭之内有十亩田,足够织丝麻;弹琴足以自己消遣,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得其乐。
”“钎粥”的解释有三种。
陈鼓应在注释中引用《孟子》赵注,盖以此为据,
训“钎粥"为“薄粥”。
《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钎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赵岐注:“钎,廪粥也。
”麇,糜也。
《字汇·米部》:“糜,烂也。
”赵岐注所云之“糜”非训“糜烂”之义也。
糜,粥也。
《说文·米部》:“糜,糁也。
”段玉裁注:“以米和羹谓之糁,专用米粒为之谓糁糜,亦谓之鬻。
”陈鼓应据此作训,非是。
还有一种,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一音干,谓干(食弁)。
’’故欧阳景贤等《庄子释译》日:“食于,干饼。
”又阮毓崧《庄子集注》云:“《集韵》亦音干,谓燥饭也。
’’钟泰《庄子发微》:“‘钎’音干,饭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日:“食于,之然反,字或作镳。
”王叔岷《庄子校诠》云:“《初学记》二四、《御览》一九三、四六八、四八五及八五九、《记纂渊海》八五一、《事文类聚前集》三二及《续集》一六引钎皆作键,《高士传》同。
”《说文·食部》:“链,糜也。
从食直声。
周谓之镳,宋谓之蝴。
”又马叙伦《庄子义证》日:“《释文》:“钎,或作嬗。
’《说文》‘钎’为‘鬻’之重文,亦作‘绗’作‘键隧’。
《礼记·檀弓篇》《释文》
引《说文》日:‘宋卫谓之誓。
’则字当依《艺文类聚》作餮,鬻也。
鳢钎一字,故或作嬗。
”鳢无燥饭之义,故此处训“钎”为饭,不妥。
按,《广雅·释器》:“台于、粥、糜,照也。
’’可知台干、粥、糜、馇,都是粥的一种。
《尔雅·释言》云:“粥,淖糜也。
’’淖粥,煮烂之粥,稀粥也。
又《礼记·檀弓上》:“馇糜之食,自天子达。
”孑L颖达疏:“厚日锺,希日粥。
”陆德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