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道解中医(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春锦:道解中医(六)
传统中医文化的特点
学习传统中医文化要掌握几个特点,即:
尊道贵德;以德论疾;以黄帝形名学为用。
这三个特点,我们要把握住。
始终要尊道贵德,敬天爱地,亲民爱生,爱惜任何生命,亲近民众,以百姓之心为心,然后以德性来谈论疾病的三因——本因、内因和外因。
现代医学,无论是现代中医和西医,都只是谈到了两因——内因和外因,而没有涉及到本因。
但是道家的医学,道医和祖先们最原始的一些记载当中,都是牢牢把握着本因而展开内因、外因的中和研究。
▼▼▼
要想自己生命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需要在把握住自己精气神的基础上,掌握好黄帝、老子的形名学。
关于黄帝、老子的形名学,在《黄帝四经》当中有记载。
老子五千言当中也有记载:“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指形名学的运用——除了哲学意义以外,还包含一个对体内如何进行“亲民”的学习应用过程。
修身修德,孙思邈曾经在《大医精诚》当中有一番论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
可为苍生大医。
”
如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无论病人是长得漂亮还是丑陋,是否跟自己有冤仇,无论是亲戚,还是善友或是仇人,都不得去计较,也不论是国人还是华裔、外族,也不论对象是愚蠢还是聪智,都要普同一等,尽至亲之想,一心赴救。
这都是指的医德,既要求每个人都要修德,特别是医生,还提出更高的德性要求。
▼▼▼
现在医生的德性开始滑坡了,病人到医院去,首先要考虑口袋里的钱是不是充实,是不是能鼓起来。
医生盯着病人的口袋,一心想着自己的奖金,一个感冒就给病人弄上几千元钱的检查费,颠倒了中医的一些原则,所以现在人们都怕看病,医患关系都开始紧张起来,发生了离道失德,而不是尊道贵德。
再加上,人们的生命活动、生产活动、社会的发展也不再敬天爱地,拼命挖掘有限的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那么当然病就更加难以治疗,而且病种也变得更多了。
▼▼▼
大家都听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明慧观能力是作为一个医者的根本基础,需要能够透视人体,看到病气。
首先就在皮肤下面,一层层向深层次传经而变,六经传遍了,就一层层地向深层发展。
这说明我们祖国古代真正的中医是用慧性图文思维进行最准确的诊断。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
◆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第一个就是“望”,要望穿对方是最高的境界,用慧眼去望里、望穿,用双眼去望气、望表,里外要结合起来望。
◆ “闻”,现代中医学一般解释成“运用听觉嗅觉的手段,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从这个角度而言,医生要能闻到病人体内的气味,而不是体表散发的臭味,是整体地去掌握这些特点。
但是,从“闻”的本义而言,是指将无为耳识与有为耳识集为一体,既知声又知音,从而达到闻而知之的效果。
◆ “问”,同样要问得很详细,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还要达到一种心神上的交流,查明因果关系,善加劝导,说不定问到位了以后,仅仅用三五味药,一下子病就好了,这就是本因。
这个“问”,要问到精神系统里面去。
◆ “切”,称为切脉,三部九侯,要能够将手上的剑气练出来,把在病人的脉上,这个剑气流迅速游走在病人的五臓六腑当中,就能很迅速将患者体内的信息全部抽出来,在图象上展开,就知道哪一块是黑的、哪一块是白的、哪一块是灰的。
▼▼▼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中医师仅凭品脉,通过36组脉象就能判定病人的疾病,不用病人开口,就能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不需要病人花几千元的仪器费去做CT,去做核磁共振。
▼▼▼
所以在中医里面,都是往内求来开发自己本来具有的能力。
而西医是外求法,是将人的眼睛盯着外面发展。
眼睛向外发展,发展到现在才发展到了高倍电子显微镜。
耳朵也是,本来可以听到很远距离的不同声音,甚至非音而音的声音也都能够听得到。
但是,西方科学和文明是向雷达这些方向发展,所谓千里眼、顺风耳是往仪器这个方向上发展,眼耳鼻舌身的发展是外向的。
而中国的文明全部是在内部细微化,力求精明,要达到那种精和明的状态。
所谓“精”,就是小和少,非常细小的东西都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
例如,我们在静坐进入静定的时候,对于万物最根本的双螺旋结构和运动规律都可能有所发现。
万物都是本着这样一个螺旋结构存在,无论是星际物质,还是我们手掌的螺纹,以及DNA的结构或植物的生长,都受到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这样一个大气运的影响而存在。
这种无形运动虽然看不到,就像暗物质一样,但确实客观存在着,哪怕植物枝蔓的缠绕或动物角的螺旋以及海螺贝壳的花纹,都无意识地服从这种气运规律的左右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