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概述了广西各地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模式,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该地桑蚕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模式;存在问题;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
桑蚕业是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为促进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目前该区桑蚕产业主要以产茧为主,综合效益不够突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茧丝市场大幅波动,蚕农增收困难,导致其养蚕积极性受挫。

如何抓好桑蚕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蚕业综合效益,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广西桑蚕产业现状
“十五”以来,广西地区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桑蚕产业发展。

2000年起广西桑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蚕茧产量大幅度增长,此后几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2009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2.74万hm2,蚕茧产量17.29万t,丝绢精深加工产品产值达42.91亿元,养蚕农户达84万户,户均收入4 556元。

据初步估计,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约为14.00万hm2,蚕茧产量约为21万t,蚕茧产量将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1。

广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

但目前该区桑蚕产业主要以产茧为主,桑蚕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产业链拉得还不够长,综合效益不突出。

2广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大力开展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是桑蚕茧丝绸行业和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维护桑蚕产业稳定、促进蚕农增收致富的必然要求。

在各级政府及农业(蚕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宣传下,该区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各地不断摸索出了形式多样的综合利用模式,有些资源利用模式取得了良好进展,并初步形成产业,对稳定广西桑蚕生产、发挥桑蚕产业新优势、促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桑园套种模式
桑园中套种经济作物,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蚕农收入,促进桑园管理,提高综合效益。

经过几年积极的探索,全区桑园套种经济作物面积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2009年广西的桑园套种经济作物面积还不足6 666.67 hm2[1]。

目前广西各地在桑园套种白菜、萝卜、马铃薯、黄豆、花生等农作物取得较好的效益。

如广西融水县融水镇上寻阳村在县经作站的指导下,大部分蚕农在桑园里套种白
菜和萝卜,套种白菜可产白菜12~15 t/hm2,可以增收11 250~15 000元/hm2;套种萝卜可产萝卜15 t/hm2,增产9 000元/hm2[2]。

2009年广西靖西县引导蚕农在桑园套种黄豆、花生66.70 hm2,县农业局筹措资金1万元调进马铃薯种子5 000 kg,在县蚕种场进行桑园套种马铃薯试验10.67 hm2,经测产验收,产量达到18.75 t/hm2,按市场价1.2元/kg计,产值达到22 500元/hm2[3]。

该试验成功后,桑园套种马铃薯模式在全县逐步推广普及。

2.2桑蚕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2.2.1桑枝—食用菌—肥料。

广西桑园面积约14.0万hm2,每年生产的桑枝达300万t以上[4]。

各地积极引导蚕农开展桑枝栽培食用菌,因地制宜栽培黑木耳、香菇、平菇、秀珍菇等,贵港、宜州、横县、柳城、融水等地取得了较好成绩。

其中宜州市在这方面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

通过“以商招商”途径,加大资金扶助力度,先后引进了广西宜源菌业、宜州天成菌业、宜州黄龙示范基地等3家规模以上的桑杆食用菌生产企业。

目前,桑杆食用菌生产规模已达到年产2 000万筒,涉及农户560户。

同时依托企业为龙头,不断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着力培育发展“企业(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并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产业链[5]。

2.2.2桑枝—畜牧饲料—肥料。

广西忻城县蚕农利用桑枝杆粉碎养牛的自主创新模式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据农户介绍,桑枝粉碎养牛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畜牧饲料不足的问题,而且桑枝本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用于养牛可以提高肉牛的品质,对缩短肉牛出栏时间和加快增重速度有促进作用。

此模式不仅解决了桑枝处理问题,而且降低了农民养牛饲料成本(桑枝作牛饲料)及桑园投入成本(牛粪作桑园上等肥料),拓宽收入渠道(养蚕养牛双收入)。

2.2.3 蚕沙—饲料—药材、饲料、肥料。

广西象州县罗秀镇村民利用发酵后的蚕沙作培养料,发展蚯蚓养殖,蚯蚓作药材卖给制药企业,蚕沙下脚料作有机肥原料卖给有机肥厂。

目前该蚯蚓养殖基地蚯蚓饲养面积已发展到500 m2,年可消化蚕沙250 t,产活蚯蚓30~40 kg/m2,年产活蚯蚓15~20 t。

产出的活蚯蚓主要用于制药和水产饲料,产出的活蚯蚓销售价格为10元/kg,成本投入为5元/kg,纯利润5元/kg,仅活蚯蚓产销一项年可纯收入7.5万~10.0万元[6]。

2.2.4其他循环利用模式。

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让广西桑蚕产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在广西宜州,以桑杆生产食用菌和蚕沙无害化治理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正沿着“蚕—丝—绸—肥—菇”的思路逐步发展。

昔日的生产废料如今变成了“摇钱树”,桑蚕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给农民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广西象州也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桑蚕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蚕业模式。

2006年在大乐镇庙鸡村建立生态型高产优质高效桑蚕生产示范村,建立“蚕—沼—桑—灯—鱼”生态蚕业模式。

要求每个蚕户都建有1个沼气池,把蚕粪投入沼气池中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或燃料,沼肥施用桑园(果园、菜园、鱼池),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技术并建立养殖池,这样可对蚕粪进行综合无公害处理,也可以幼虫养鱼和减少桑园杀虫用药量。

另外,在寺村镇交趾村,建立“猪—沼—桑—蚕”生态蚕业模式,现在已初具规模。

在广西其他地方也大力
推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型种养模式。

2.3桑蚕资源精深加工模式
广西在桑蚕资源精深加工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宜州市从浙江省湖州市引进的“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浙江大学技术力量和浙江余姚化工厂的经营管理经验,在宜州投资1亿元,利用蚕沙生产多功能生物有机肥和功能饲料。

建成后,年处理蚕沙30万t,生产有机肥20万t,提取叶绿素1 000 t,产值将突破10亿元,是一个“高、大、好”项目[7]。

东升生物有限公司、春语生物有限公司也瞄准了广西宜州的蚕沙资源,正投资建厂。

广西柳城县宏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攻关对桑绿茶进行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功,所研究开发的桑茶很快可以投放市场。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桑葚酒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广西玉林市蚕种场、来宾市蚕种场用雄蛾制蛾公酒、雄露醇,已经投放市场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广西象州县、鹿寨县积极引进企业利用桑枝制造环保型木地板、纤维板等,取得了初步成效。

2.4桑—果—游模式
广西正积极寻求桑蚕业生态循环开发效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广西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旅游农业快速发展。

建立桑—果—游模式,即通过种植一定规模果桑,建桑基鱼塘、农家乐、现代生态桑园旅游示范园等,吸引游客采摘桑果、钓鱼、品桑蚕宴、学蚕丝文化等,这种模式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收益。

2009年在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桑果园内启动“广西2009年神奇生态桑园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摘果、游玩,得到了很多市民的青睐与肯定。

此次活动是广西加大桑蚕资源开发利用系列项目之一,旨在提高广西桑蚕产业综合效益。

广西将通过2~3年的努力,推广种植果叶两用型桑树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果桑资源开发利用率,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为蚕农增收开辟一个新的渠道。

广西横县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实际,正在极力打造《相约大地》农业生态园示范村建设项目。

据该社负责人介绍,他们将把《相约大地》建成集赏千亩桑蚕文化园美景、观蚕业科技示范、体验蚕家乐为一体的生态蚕桑示范基地[8]。

3存在的问题
广西桑蚕业在近几年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此发展仅体现在桑园面积及蚕茧产量上,而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刚刚起步,目前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仅限于种植、养殖、提高桑园土地使用效率方面,在桑叶、桑果、蚕蛹、蚕茧、蚕丝等深加工、高附加值领域以及桑蚕生态旅游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起步晚、研究投入少、人才严重缺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广西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也仅处于初级阶段。

其中有些项目刚刚起步,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4发展对策
4.1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发挥科技力量及人才作用
一是多方面争取研究资金投入。

通过多种途径争取项目资金和扶持资金,更新研究设备,加大对桑蚕资源综合利用高附加值领域的研究、开发。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税收优惠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扶持桑蚕综合利用企业发展生产。

二是加强科研协作。

全区必须加强与桑蚕科技发达省份及国内专业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多方面、多层次开展桑蚕资源综合利用。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目前国内有不少公司和科研院所已经研发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桑蚕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

引进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生产技术,为广西桑蚕业的发展服务,这不仅可以节约各种研究成本,减少风险,还可以大大加快广西桑蚕综合利用发展的步伐,进一步缩短与发达省份的差距。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按有关统计显示,广西地区的蚕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人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人员结构也正在逐渐老化[9]。

该区要充分利用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广西桑蚕茧丝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加强蚕业科技队伍建设。

4.2总结、推广广西各地桑蚕综合利用的成功模式
近年来,广西各地创新思维,在桑蚕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各显神通,取得初步成效。

如何将广西各地桑蚕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在全区推广,真正实现千家万户蚕农增收的目标,是桑蚕综合利用的核心问题之一。

应对不同桑蚕综合利用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调查,深入试验,详实掌握相关经济指标,寻找适合该地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最佳模式。

总结、解决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在全区推广普及,进一步推动全区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快速发展。

4.3研究开发桑蚕旅游
蚕桑生产及其资源综合利用,除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外,还具有景观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

通过发展桑蚕旅游,可以促进桑蚕附属产物(桑枝食用菌、桑园鸡、桑葚、桑果酒、桑叶茶、蚕沙保健枕、蚕丝被、真丝绸服装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通过农家乐,可以烹调桑园种出的农副产品作为农家特色菜,比如以桑根白皮、桑枝、桑叶、桑果、蚕蛹、蚕蛾等为原料,充分利用其食用及药用功能,烹制出片片桑叶情、桑麻鱼香饼、桑园生态鸡、上汤桑叶、桑汁馒头、桑汁养颜粥等美味佳肴,邀请城区来的游客们品尝。

游客还可选购一些在桑园中套种的瓜果、豆类、蔬菜和在桑园里养殖的家禽以及大棚内栽培的桑枝食用菌等。

也可以将经过深加工的桑蚕副产品,如桑葚汁饮料、桑叶茶、蚕沙保健枕、蚕丝被、真丝绸服装系列产品等富含教育科普、营养功能、医疗保健、家居美化装饰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桑蚕特色商品,作为具有桑蚕特色的农副产品在桑蚕生态旅游中来销售。

目前广西尚未有桑蚕生态旅游开发的例子。

广西有着丰富的桑蚕生态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桑蚕文化资源,发挥桑蚕的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地建立桑基鱼塘、农家乐,建立集休闲、度假、娱乐、游览、观光、科普教育、美食、购物为一体的现代桑蚕生态园等模式,将传统的桑蚕产业和新兴的朝阳产业生态农业旅游有机地结合,推动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又好又快发展。

4.4拓展学科和产业领域,加大对桑蚕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我国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缺少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技术体系,许多研究和技术的实用化不强。

对于起步晚、各方面相对滞后的广西来说,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更是只限于传统、简单、基础的利用模式,科技含量很低,效益不高,涉及的领域比较狭小。

在未来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中,需要从农业学科的研究拓展至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中医药、农业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从农业和纺织业的开发拓展至食品、医药、生物防治、新材料、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开发。

需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桑蚕资源进行系统、广泛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桑蚕资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4.5大力推进广西桑蚕综合利用专业化、产业化经营
目前,广西桑蚕综合利用基本上以农民小作坊为主,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产量低,质量难以保证,致使广西桑蚕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是未来桑蚕综合利用发展的必经之路。

需要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比如建立“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将科技人员、广大蚕农、专业合作组织及公司等组织起来,进行分工协作,形成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产业链。

需要研究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运用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和规范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增强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5参考文献
[1] 黄正勇.浅谈广西桑园间套作潜力、模式与关键措施[J].南方园艺,2010,21(4):45-47.
[2] 梁贵秋,何骥,陆春霞,等.果桑种植的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47(2):67-70.
[3] [靖西]桑蚕恢复发展稳步推进[EB/OL].(2009-06-29).http:///GB/channel70/200906/29/1366821.html.
[4] 梁贵秋,乐波灵,陆春霞,等.广西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09,46(2):30-32.
[5] 广西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桑杆食用菌产业—桑杆食用菌成为宜州农民增收的新型支柱产业[EB/OL].(2009-12-04).http:///news/ 2009/1204/zt3_gzkx/094819.htm.
[6] 吴永才.利用蚕沙养殖蚯蚓效益好[J].广西蚕业,2009,46(1):59.
[7] 谌怡秋.天虫之路在何方—来自我区桑蚕产业一线的调查报告[EB/OL].
(2009-10-17).http:///htmL/2009-10/17/content_ 301093.htm.
[8] 韦金慧,陆宏建.横县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品牌生态旅游农业[EB/OL].(2009-05-7-06).http:///wxdt/wxdt/2009 05/wxdt_20090506083904.htm.
[9] 屈达才,蓝树思,顾家栋.广西蚕丝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设想[J].广西蚕业,2007,44(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