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商鞅变法D.修万里长城
2.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立志移风易俗,力排众异,迁都洛阳,鼓励使用汉语、与汉人联姻。

他是
()
A.汉武帝B.北魏孝文帝C.隋文帝D.唐太宗
3.“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浪潮。

”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自己的政权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荒芜的田地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4.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人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

这些历史现象,主要说明
A.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融合B.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
C.出现了人口大规模南迁D.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文化敬仰和认同5.鲁迅先生曾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易中天也评价说曹操是一个英雄,下列哪个是有关这位英雄的历史活动()
A.三顾茅庐B.围魏救赵C.挟持汉献帝D.建立魏国
6.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通史
C.国别史
D.断代史
7.“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玄奘
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

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地方军阀实力强大 B.诸侯王势力强大C.外戚专权D.宦官把持朝政
9.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然而,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却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促使上述变化发生的核心因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D.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破坏
10.面对新朝初建时的“民失作业,而大饥……相食,死者过半”的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
A.合纵连横策略B.严刑峻法制度C.休养生息政策D.诸侯分封制度11.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已经使用火②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工具③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工具④过着群体生活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

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3.假如时光倒流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四人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招聘的栏目有:教育观察、法制园地、军事天地、自然与环境,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应聘栏目最恰当的是()
A.《教育观察》---孔子B.《法制园地》---孟子
C.《军事天地》---老子D.《自然与环境》---墨子
14.唐朝诗人胡曾在《流沙》中咏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与诗中描述的情况比较接近的应该是()
A.牧野之战B.阪泉之战
C.战国七雄并立D.楚汉之争
15.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尊王攘夷、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反映了春秋时期
A.百家争鸣B.诸侯争霸C.七雄并立D.南北对峙
16.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殷墟文物里的晚商盛世”展览于2013年4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
A.B.
C.D.
17.“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A.部落联盟的公有财产被破坏B.部落联盟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D.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8.“禅让”是传说中以相对和平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方法。

下列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禹→舜→尧B.舜→尧→禹C.尧→舜→禹D.舜→禹→尧19.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

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就是“中国”。

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如下图所示精美的彩陶。

他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0.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导致百家无所适从。

为此,汉武帝()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坚持无为,发展生产
C.推行私恩,分其子弟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所创立的学派。

(2)分别说出材料二中人物的核心思想。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你生活在该时期,你会学习哪学派的思想,为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依据材料一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3.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

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众多因素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一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

材料二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善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狡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而妄得各务其职,不务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不下凝也。


——西汉恒宽《盐铁论·错币》材料三见图二和图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使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

为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写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名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据图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第一篇(政权分立)
材料一仔细观察如图:
第二篇(民族融合)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

……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第三篇(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三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

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巳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材料一的图片中A、B、C代表的政权分别是什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2)材料二中“从平城到洛阳这一举动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实施的?作为“汉化先行者”,他还采取了哪些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东晋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书籍被烧毁,……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部分书令。

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在咸阳活埋,史称“焚书坑儒”。

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故选B。

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B项正确;A、C、D项均为中原王朝,排除A、C、D项。

故选B项。

3.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结合所学可知是北方战乱频发,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出现北方人口南迁,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据西晋的史料记载,从北方迁人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的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B C项。

故选D项。

5.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这位英雄”是曹操。

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挟持汉献帝到许,姐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C正确;刘邦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A排除;围魏救赵是魏国大将庞涓与齐国军事孙膑之间的战争,B排除;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D排除;故选C。

6.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答案选A。

7.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突出贡献,故A正确;卫青是反击匈奴的大将军,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玄奘是唐代去天竺求佛法的高增,故BCD错误。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 三项均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排除,故选C。

10.C
解析:C
【详解】
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和汉景帝进一步减轻赋税,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故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项不完整,排除A项;使用磨制石器工具是在新石器时代,③不
符合题意,排除B、C项。

故选D项。

12.C
解析:C
【详解】
依据“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可见体现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这一举措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有利于从经济上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正确;依据题干“秦朝”可见此时秦已经完成统一,A排除;秦朝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秦朝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与文化的交流并没有直接关联,D排除。

故选C。

13.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A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与法制不符,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与军事不符,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与自然环境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14.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意思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导致国家动荡,人们生活困苦,因此诗中描述是战国七雄割据纷争的特点。

C符合题意;A是武王伐纣,属于周武王时期,排除;B是炎帝和黄帝进行的战争,排除;D是项羽和刘邦的战争,排除。

15.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都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特点。

故选B;百家争鸣是思想活跃的表现,属于思想领域上的变革,不符合材料内容,A错误;C是战国时期,排除;D是南北朝时期表现,D错误。

16.B
解析:B
【详解】
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铜方鼎(后母戊鼎)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B项是司母戊鼎,B项正确;A项是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排除A项;C项是青铜立人像,排除C
项;D项是利簋,排除D项。

故选B项。

17.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时期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是禅让制。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项正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后,部落联盟的公有财产被破坏,部落联盟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排除A、B项;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18.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制。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注意掌握禅让制及其特点。

19.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如下图所示精美的彩陶”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有了发展,开始有原始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等。

会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并使用陶器,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经营原始农业为主,使用的石器为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原始人不会制造彩陶,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董仲舒”“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A项正确;“坚持无为,发展生产”属于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推行私恩,分其子弟”指的是推恩令,排除C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属于秦始皇的措施,排除D项。

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1)“仁”;儒家学派。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
解析:(1)“仁”;儒家学派。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要充分)学习儒家的思想;原因:因为儒家学派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按儒家的观点治国,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

【详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思想核心是“仁”。

(2)结合所学知识,墨家代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本题是主观题,任选一学派均可,理由充分即可。

如学习儒家的思想,因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

再如学习法家思想,因为主张法治、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历史趋势。

22.(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
解析:(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2)认为秦始皇是暴君;他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答:乱政虐刑,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亦可)。

(3)全面性或一分为二或客观评价。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据材料“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其主要依据是他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或乱政虐刑,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3)依据材料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可知,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的特点是全面性或一分为二或客观评价。

23.(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3)关系:因果关系。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
解析:(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3)关系:因果关系。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促进图二中南北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本原因)
格局:南北发展趋于平衡。

(或南北差距缩小,或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4)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改变了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的局面。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与图三之间是因果关系,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

根据图三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南北发展趋于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