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简说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从结构上说,这篇文章属于总分总的结构。
第1~3自然段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第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第9~11自然段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一方面,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二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三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悟语言蕴涵的意义。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新课标深度解读
从2017年秋季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
现行的“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版本逐步被替代,教材版本百家争鸣的时代过去了,进入大一统时代。
部编版教材2012年3月启动编写,历时5年多才编写完成,是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最终面世的一套教材。
究竟部编版教材与之前的教材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一下: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体特色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
重视体现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
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这是第一点。
2、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3、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4、课文数量减少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总体来说是有所减少的。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5、传统文化篇目增加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这次新教材的更换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而尚未沉淀的“时文”则相对减少。
6、体裁更加多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7、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
部编版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前不久,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以及新课程标准,并且从秋季开始执行。
其中的语文课标有了最突出的一个变化。
去年呢,这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说了这么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让全场的这个语文老师都吓了一跳,他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这三件事情啊,其实就很值得我们去解读。
所以今天体印君就着这个新课标这个话题,跟大家来解读一下这个里面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是这次修订的的主要目标之一。
各学科都要充实这方面相关内容。
虽然是说各学科,大家想一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哪里?会在英语科目吗?会在物理、化学科目吗?会在数学科目吗?其实最重要的的确还是在语文科目上。
第二个我们看到是这个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他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要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各个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
怎么样?你看他剂量就加了,必修选修都要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是什么内容就是说不是外国小说,不是当代散文,是文言文和古诗词,而这些内容,
有什么特点哪?非常不容易抱佛脚,非常不容易突击提高,也非常不容易孩子自学成才的。
所以呢,不早一点行动,不在孩子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就植入这样的基因,他是很难在高中的时候对这种古诗文产生亲切感的。
我们再来关注一个点,就是直接在数据上的转变。
原来有个说法叫做诵读篇目建议,现在叫做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就是背诵这俩字直接进入了。
以前就是建议你诵读,现在是建议背诵。
而且背诵的篇目呢,直接从14篇增加到了72篇,是原来的5倍多。
所以不仅是剂量加大,要求也高。
需要学生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能够背诵和使用很多的古诗文,所以考试的时候一定会在这方面加大这种理解性的默写,而写作文的时候呢,多引用古诗文肯定是特别加分的。
还有一个点呢,就是我们会关注到他这个课内外阅读建议啊,除了原来的论语孟子庄子之外,还增加了老子和史记等等文化经典著作,还要求学生广泛的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的各个时期。
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它的范围扩大了,我们就觉得,那我要读的更多。
阅读范围跨的年代多,他就可能出一些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题,比如说让你举例论证儒家道家的思想差异,或者让你用儒家的经典的某一句话和道家经典某一句话去比较,比如说他直接从清末各个时代,比如梁启超的名言当中拿出来说,这句名言跟今天读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再比如说可能会直接从里面敲出一段话说,这个就是材料,就是材料写作文,这个都看不懂,那作文就没办法写了。
所以这些都是难度的提升,都在发出这样的信号,传统文化的阅读一定要从小抓起。
还有一点是非常让大家抓狂和害怕的,就是在课内外阅读推荐的篇目当中。
还涉及了毛泽东诗词,鲁迅啊,郭沫若、矛盾、巴金啊等等这一批,就是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家作品,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崇高的革命情怀,这个我觉得很多同学会非常的担心和焦虑。
因为平时大家阅读基本是凭兴趣爱好来看书的。
也就是说如果让孩子凭兴趣来选的话,可能不会选这一类的严肃作品。
但是,现在课表出来了。
考题中一定隐藏着考题的密码。
所以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让孩子去挑食,一定要多样化。
什么都能读进去,他到高中还能适应这种严肃作品的阅读。
所以,综上所述这一次出炉的高中新课标,它充分体现了严肃的课外阅读和古诗文的重要性。
而初中和小学2017年开始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也是所谓的专制不读书和少读书的教材。
这两者遥相呼应,可以说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那就是阅读习惯必须从小培养,阅读量必须有保障,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必须扩展。
正如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所说: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升学的时候要吃大亏。
从高中到初中小学都传达出这样的信号。
这一切都是越早行动越受益。
文章到了最后,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吗?我觉得此言差矣,现在很多家长基本是以分数为导向,什么提升快,给孩子补什么?结果是所有的孩子都在数学英语上下功夫,反而自己的母语---语文被忽视了。
我们应该感谢国家的良苦用心,用这种形式,倒逼着那些不注重孩子语文能力的家长,不注语文学习的学生,回归中国文化。
对“变脸”的语文课本,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
所以,应对课改,只有一句话,那就是“阅读能力亟待提高;赢得阅读,赢得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