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二、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
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带着问题的“宽频”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互动学习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于传统意义的小组学习。
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个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採取了“分—合—整”办法。
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待小组完成各自子问题后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再通过全班小组交流使知识进一步整合。
在题卡上明确了三个小问题,使讨论更加集中,同时通过小组内分别讨论并推举代表总结髮现的结论,在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使之相互补充完善并归纳得到总体特徵。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巧妙穿插、点拨或者对学生表现的认同、讚赏,都会激发学生**知识的兴趣。
在这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讲授,学生的听与记,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中,这种平等有助于创造力探索的发挥,能够发现结论。
通过小组合作,这样不仅增长知识,而且通过自己告诉别人结论,也叫别的同学告诉自己的结论,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尊重他人的习惯。
正如克林伯格所说:“现代社会要求于人的互动主体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其他一切素质,惟有在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係,藉助活动才能得以发展。
”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课中,当丢掷题卡上三个问题之后,教室里立刻出现一片七嘴八舌的交流声;小组内6人不禁“交头接耳”,自以为想法很好的同学,手指着题卡上的题目,口说着,手拿着图形比划着。
同伴听后,或说自己的想法,指出同伴的不足,有的还为区别争论起来。
在组织各组代表交流发言时,我在激发学生与教师比看
谁听得清楚的同时,并让学生挑对方的漏洞,或有不完全的地方,进行随时补充。
有时或请没有专心听的同学站起来再补充,间接批评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规範自己的行为。
学会倾听,成了学生的自我要求,学会表达,一个比一个好,你瞧,肖宵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扇形;张沁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赵昭归纳出多面体的特徵;何佳蔓他们一组探索出尤拉公式。
这,远远比教材中(也就是要求教师教的“只识别球体、柱体、锥体”)要丰富多彩。
我听后感慨不已:“老师都没有想到这幺多,你们真不简单;还有尤拉公式是原来瑞士的数学家尤拉发明,而你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也探索出了与尤拉一样的结论,你们真聪明,你们就是我们班的小小数学家啊!”由衷的表扬,真诚的讚许引发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也教会学生欣赏他的同伴。
在这次课中有几点值得反思:
1、探索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用自己的激情与精心创设情境为学生合作**“蓄势”。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以清晰的头脑,理清讨论的主线,呵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创见,使师生、生生双方理解与接纳,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
2、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放下“架子”,在课堂上“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作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3、注意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交流,并在交流中“碰撞”使大部分学生动起来,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过程中不能自由分组,而应有意识的兼顾成绩的差异,兼顾语言表达的差异,兼顾学生之间的配合协调,兼顾性别搭配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检验。
4、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一道学生交流资讯、表达思想、相互评价、合作探索、与同伴互动学习,使学生在自尊自重的同时懂得尊重他人,并使自我不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