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武术基本动作组合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体育武术基本动作组合教学案例
边文桥
武术是高中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体育教学的创新之举。
但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而言,学习武术并无法激活其体育参与兴趣,加上学习程度止于浅表,学习效果甚微。
本文探讨高中体育武术组合教学策略,为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武术作为一项民间运动,深受学生欢迎。
武术教育是高中体育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提倡的课间体育活动项目。
通过武术练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美育的气息,激发国人的自尊心,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
但目前,高中学业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武术学习难以被提上日程,这就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出了较大的要求。
本文基于高中武术教学现状探讨武术基本动作组合教学案例,以此摸索有助于优化武术教学、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路径。
1 高中体育中武术的教学价值
武术套路是包含攻防之意的一系列动作的组合,是一套有组织的练习形式。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基于新课程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新发展。
因此,“健康第一”是指导原则。
高中体育武术课程的开展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在中华传统的体育项目的训练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晶振状态。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高中体育武术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把握武术教学内容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的附带价值。
从高中体育武术课程内容来看,主要包括运气、四肢动作、全身动作等类型,其中,各种武术动作均需要良好的运气能力作为基础,不同的武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也不同。
比如,运气是控制个体身体呼吸系统频率的重要步骤,又称为基本呼吸吐纳,是武术练习过程中的重要练习内容,通过正确的、适当的运气有助于提高呼吸与武术动作的配合度,在恰当的时候达到加强攻击的目的,或者完成一定强度的防守。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一定要注重运气的把握,养成好运气的习惯,形成终身的武术运气意识,这对于个人良好呼吸习惯的养成、沉着冷静、精进勇猛等优质心态的锻炼都具有重要作用。
又比如,四肢动作是构成武术组合动作的重点部分,手部、上臂是武术格斗的关键,具有极强的攻防作用。
在高中体育的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四肢力量、韧性、爆发力等素质的练习,通过强化四肢基础力量来逐渐提高其上肢攻防能力。
上肢的爆发性力量训练有助于帮助高中学生合理应用内部气息和潜在力量,对于锻炼学生气息与力量的配合应用能力、拓宽学生情绪排解渠道以及培养良好的武德观念、道德修养和内在力量均具有重要价值。
再比如,武术训练中的腿部动作,腿部的稳定性是确保全套武术动作有效的根本,也是高中武术教学最难、最考验学生意志力的部分。
对此,教师应牢牢把握腿部力量的训练价值,帮助学生在可坚持的范围内加强训练频度,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水平,这对于培养更坚强、坚定的学习和发展素质具有一定作用。
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初学者长拳的基本功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所学的东西会影响自身的体质发展和体质加强,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武术学习的核心内涵和附赠。
同时,高中体育的武术课程也强调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素质,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加强高中武术体育课程的教学,有助于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以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坚强乐观的心态适应未来社会。
2 武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武术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武术的学习和练习需要较为深厚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较多挑战。
首先,深谙武术以及武术教学策略的体育老师较少,大部分高中体育老师并没有过硬的武术基本功专业基础,半路出家的教师占大多数,导致教师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水平不均衡的情况。
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无法保证。
因此,要提高武术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弄懂、摸透武术教学的套路和精髓。
不过,体育课程,尤其是武术课程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许多高中并没有给予体育课程或者武术教学以足够的重视度,这也是当前高中武术教师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
其次,武术教学内容很多,基本功的练习十分关键。
但由于高中体育课时间少,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机会少,单人练习质量较差,教师无法做到既全、又精,教学策略上也没有进行严格规划,导致教学
121
有效性下降。
再者,武术作为对抗性体育活动,在高中体育课堂上的对抗性练习机会过少,导致学生缺乏反思、互相学习的机会。
此外,目前的高中武术课程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部分教师注重练习基本功,包括腿部稳定性练习、运气练习,或者上下肢的基础练习,对于组合动作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较少,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让学生逐渐失去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导致武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学生的武术认知较低,视野较窄,教师的教学方法若不更新,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将阻碍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学生是一代又一代的新新人群,要建立起二者的深度连接,光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或者演示指导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既掌握好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更学习、把握住新时代的武术新价值、新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武术的价值,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3 高中体育武术基本动作组合教学案例分析
3.1 强化单人组合动作训练,打造武术基础
单人组合动作训练首先在于模仿。
因此,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可在课堂上示范表演;比如,教师示范武术初级长拳:丁步里合腿、弓步勾手、推掌转身左拍脚、右拍脚、腾空飞脚。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合-分-合”策略的使用,即首先连贯性地完成一整套初级长拳的示范,最好配合音乐、视频或者其他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兴趣以及欲望,这是情绪感染的关键环节;其次,要注意分解动作,即将初级长拳的各个动作拆解,逐一讲解、逐一训练,教师逐一纠正,确保学生能掌握所有的分解动作;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分解的各项动作组合起来,先根据教师的示范连贯动作,后期可由学生根据拆解的动作自行组合创新单人武术组合动作,为学生的武术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太极拳的教学中,也可采取单人武术组合动作强化策略,即“合-分-合”的教学模式。
太极拳共十六个动作,涵盖摆莲腿法,弓步、马步、虚步、仆步等武术基本步型,以上下结构动作为主,反复练习可有效锻炼肢体协调性,增强下肢肌肉力量,配合呼吸还可有效提升心肺功能。
对此,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完成一整套太极拳的连贯动作,配合太极拳的配乐,将学生引入情景;随后,将情境分化成十六个意境,如“起势”,两脚并拢站立,两手放于身体两侧,左脚向左侧开立,与肩同宽,膝盖微曲,重心由右向左移至两腿之间,上身中正、不偏不倚;又如“左右野马分鬃”,转身向左,两手经体前交叉后呈左上右下之势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掌心斜上,右手置于同侧髋关节旁约15公分处,掌心向下,指尖朝前,双腿成左弓步,后腿蹬直发力,前腿膝关节不得超于脚尖。
直到完成十六个意境的拆解,学生可在不同意境下做到动作一致、一气呵成。
最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在视频教学的基础上自行将十六个意境串联成一套完整的太极拳,并录制视频自行观看、对比、调整。
在单人的组合练习中,教师要注意强调基本功的练习,比如身体重心要保持平稳。
人体在开展运动时,持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完成武术动作的过程中,人体的平衡是保证运动安全、平稳和流畅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竞技武术运动技术特征的前提。
在武术运动中,人体重心容易出现偏斜,因此,要靠维持原有的平衡与克服运动 所产生的倾倒来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动作移位和三维空间转换时,保持良好的身体重心平稳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只有打好单人武术演练基础,才能进一步开展对抗性的双人甚至多人的组合练习。
3.2 优化双人攻防武术组合动作,提升对抗意识
武术成套动作的准确控制技术是指演练套路动作中的肌肉发力与控制。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动作的准确性体现在:武术每一个动作一般有一个过渡性动作转变为定型的基本招式即有开始与结束,同时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与下一个动作能连起来。
武术的每一个套路动作都要求必须有清楚的开始与结束,动作开始时位置准确清晰;动作过程中肌肉用力时动作舒展大方。
武术成套动作的准确控制技术是建立在动作幅度大的前提下,是动作准确到位延伸控制的结果。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非常丰富,是提高练习者武术能力的基本功法,主要包括柔韧基础、力量基础、击打基础和抵抗基础。
对于武术教师和武术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练习。
基本功课格式简单,有选择性,部分内容易学,易量化,对学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老师组织基本功授课,以基本功为基础组织对抗练习对提高学校武术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校武术教材采用的基本武术技法主要集中在腿部柔韧性的练习内容。
在武术中,练习腿部柔韧性的方法有很多。
目前,传统的练习方法有压腿、排气腿、抬腿、踢腿、控制腿等。
软化腿部韧带的传统做法可能包括悬挂或撕裂脚。
因此,教师在组织对抗性组合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快提高学生腿部的柔韧性以及控制双腿等速度和力量练习水平,教师应加大耐心和引导力度,做好基本功组合对抗动作的设计,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任务。
在基本武术内容的学校体育教材中,主要是抱肩、正抱、抱侧、抱腰、靠背等,这些内容形式简
122
单,易学难练,以组合对抗练习的形式完成教学则具有一定优势。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组合对抗动作的分解,一套对抗动作内容不要一堂课讲完,最好第一堂课在短时间内教2-3种组合基本功,安排学生课后以2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对抗练习。
其次,教师可对每个班级教一套组合动作,最后可开展班级对抗练习的活动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接下来,每节课后,学生将练习在短时间内学习武术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要推动学生武术活动范围的稳步稳步扩大,从组内到组间再到班级内、年级内等。
另外,基础武术的内容是每一项都是重温练习,选择性强,便于教师组织。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比拼次数(如某三组基本功的对抗次数)、高度(如踢腿的高度)、距离(如推的量与脚尖的距离)来激励学生练习。
最后,基本武术的内容是学员练习时身体的疼痛和疲劳感明显,老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帮助其培养意志力品质。
动作组合是一种结合了多种武术动作的练习。
教学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的基本功;然后,在示范的基础上,解释每一套组合动作的对抗要领,使教给学生的组合由一些完整的连带动作组成,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完整操作的结构和特点。
例如每个动作的连接以及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应进行巡视手把手引导练习,讲解和练习后,尽快带领高中生重复练习并建立起对抗动作体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基本内容。
武术是通过结合几种武术动作以武术的形式练习的。
可以在教学前组织学生练习、复习。
此外,在教授对抗性武术练习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练习武术时的所有动作都比较简单。
因此,教师无需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详细解释,自行领悟必须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接下来,学生必须初步掌握每一个细节动作,教师应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引导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力。
3.3 拓展武术学习视野,激活学生参与兴趣
拓宽武术学习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适当运用“引导-发现”教育模式。
“引导-发现”是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了解创作场景、分析比较师生相互配合、综合等的“对话”。
学生的大脑在基本功学习时已经保存的各种知识,以及某些理论的组织,均可进行重塑,不懂的武术动作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
为此,学生必须学习武术技能、武术知识,掌握武术技能,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可创造一定的教育条件,创造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环境,提出问题假设,创造情境,帮助学生在更多元的武术情境下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进而产生领悟。
引导-发现教学法也称探究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好问易做的心理去探索新事物。
吸引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精神和创新的武术研究方法。
武术教育要掌握武术知识的精髓和武术三道工序的知识,必须兼顾学生的本性。
学生很好奇,容易提问,也容易合作。
武术知识的精髓是以艺术作品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身体体验和习得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将武术学习的内蕴带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在兴趣,遵循武术教育结构、学生年龄和认知基础的原则。
教授适合学生的武术作品的知识和技能。
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序——在开始学习武术的“类型”,人类发展的编码系统(从功能表示模式到想象表示模式再到符号表示模式)所以,通过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创造问题情境学习武术“组合”、情景,体验武术的原始经验和历史成就,帮助学生掌握武术战术,发现规律,把握相应的艺术文化哲学原理。
通过探索体验过程的体验,达到“一探十,类比侧身”武术教育的效果,掌握人体、人性发展中的编码体系。
传统武术学生能力的局限性改变武术教育方法的运作,改变传统武术教育片面的“追求标准”,完善教育理念的“教育形式”。
掉以轻心,提高学生的武功感,更要认识到他们的独特性。
提高你发现武术斗争的能力,解决武术套路问题和难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武术课上有一个探索和发现的思考空间。
教师还可以展示武术技巧,欣赏武术照片,开阔眼界。
例如,通过法定节假日举办武术展览、当地著名武术家的表演,通过武术课实现武术生活,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实现学生的武术运。
增加参与学校的兴趣,丰富学校的学习生活。
(2)课外活动和体操,在课堂上进行武术“一周拳”。
还可以组织各种武术文化活动,比如在室内,还可以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比如在室外张贴武术海报、写有武术名人名言的黑板报。
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组织武术文化知识课程、各种武术爱好知识游戏等,或者组织武术圈,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与武术圈。
4 结束语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在实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措施的基础上,从一流的武术教育布局入手,从一流的武术活动组织入手,提高学生的武术教学水平。
同时,也要坚持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课程战略、教育战略、评价战略,实现武术教育的宗旨,即“以德育人,以德育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