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卷(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卷(完美版)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
2、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

推测出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 pH 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
,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2
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C.CO和CO
2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
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2
5、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火烧赤壁B.刻舟求剑C.司马光砸缸 D.铁杵磨成针6、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来制取CO2,其中在制取时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为()
A.B.
C.D.
7、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
2B.H
2
O
2
C.H
2
CO
3
D.H
2
O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 D.称取氯化钠9、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B.制气
C.收集 D.验满
10、下列试剂瓶应有标志的是()
A.氯化钠B.蒸馏水C.浓硫酸D.葡萄糖11、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停止加热12、用“W”型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后停止加热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 D.过滤
14、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薄层纸片作为传导反应为:,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B.反应前后有三种氧化物,且常温下都为固体
C.其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反应中只有锌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15、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液体喷出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D.读数偏大
1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17、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8、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1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中不正确的是()A.纯净物:氧气、干冰、水银 B.肥料:二氧化碳、硫酸铵、硝酸钾C.单质:金刚石、铁粉、黄铜 D.盐:氯化钠、硝酸钠、碳酸钙
20、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氧元素____;②钠离子____;③氢氧根离子____;④二氧化氮___。

(2)用“”表示一个氢原子,则“”表示___(填标号),
“”表示___(填标号)。

A H
2 B 2H
2
C 2H
D 1H
2、将稀盐酸分别滴入盛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如图所示。

(1)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__________ (填序号,下同);
(2)有气泡产生的是 __________ ;
(3)有浅绿色溶液产生的是 __________ ;
(4)有蓝色溶液产生的是 __________ ;
(5)溶液变成红色的是 __________ 。

3、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镁原子:_______;
(2)硫酸钾:_______;
(3)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_______;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__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请填空:
(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____(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与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_____。

(3)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为确保安全,最好选用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所示方法收集氢气。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在实验室里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6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1.2g。

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2、乙醇(C2H5OH)可用作燃料。

按要求计算:
(1)乙醇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_____;
(2)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写最简比);
(3)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4)9.2g的乙醇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C
2、C
3、B
4、C
5、A
6、B
7、A
8、A
9、B
10、C
11、A
12、B
13、C
14、C
15、C
16、B
17、A
18、A
19、C
20、D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O Na + OH - NO 2 C B
2、A B 、C B D E
3、3Mg 24K SO +-Na Cl 、 2N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水 纸花由紫变红 CO 2+H 2O=H 2CO 3 ④ 密度比空气大
2、长颈漏斗 水槽 A 2KMnO 4
ΔK 2MnO 4+MnO 2+O 2↑ 1:4 C
Zn+H 2SO 4=ZnSO 4+H 2↑ D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4.8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

23
2MnO 2KClO 2KCl +3O Δ245
964.8x g
↑ 245=96 4.8x g
x =12.25g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 。

2、(1)根据乙醇的化学式可知,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所以乙醇分子中C 、H 、O 原子个数比为2∶6∶1;
(2)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4∶1;
(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3)=46;
(4)9.2g 的乙醇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9.2g ×122100%46
⨯⨯ =4.8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