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草发酵茶饮料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的研究
薛桂新
【摘要】以干燥的养心草为原料,开发养心草发酵茶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
1:150(g:mL)、白砂糖添加量5%、冲茶水温度70℃、发酵时间2d,在此工艺条件下,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具有养心草天然的茶香味、呈淡黄色、口感浓郁,感官评分为98.9分.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5(034)010
【总页数】5页(P151-155)
【关键词】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工艺优化
【作者】薛桂新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吉林延吉13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5
养心草(Sedum kamtschaticumFisch.)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全草[1],又名救心菜、费菜、八仙草等[2],原产于东亚,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各地区均有分布[3]。
不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和钙、铁等丰富的营养成分[4-5],还含有生物碱、齐墩果酸、谷甾醇、景天庚糖、黄酮类、有机酸等活性成分[6-9]。
经常食用具有散瘀止血、宁心安神、
解毒消肿、养心平肝、清热活血,治疗三高、心血管疾病、跌打损伤、心悸失眠、疮疖痈肿、毒虫蜇伤等作用,对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良好的功效[10-11]。
目前对养心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心草的活性成分及提取、药理学、生理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中药制剂等方面[5-6,12-13],其药用研究越来越深入。
养心草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是自然界中少见的不生虫害植物,生长期内不需施农药,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14],但目前除了鲜食外,养心草食用方面的研究如养心茶[15]、保健饮品[16]等报道得很少,其发酵茶饮品的研究更是少有报道。
当今社会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频发和年轻化态势日趋严重,国家医疗关怀费用的投入大幅度提升,迫切需要寻求简单、快捷、经济、实惠、易被老百姓接受的“寓医于食”、“治未病”的方法和产品。
养心草药食同源,在功能食品、保健养生领域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值得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5]。
本研究首先测定了养心草的营养和功能成分,通过正交试验和发酵茶主要成分的分析,确定了养心草发酵茶工艺条件的优化组合,为养心草发酵茶饮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1 材料与试剂
新鲜养心草和养心草干茶:吉林省珲春市神洲药业有限公司;LA酵母:法国LALLEMAND公司;白砂糖:广东大华糖业有限公司;纯净水:娃哈哈纯净水有限公司。
葡萄糖、苯酚、硫酸、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试剂、钼酸铵、草酸、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盐酸、硝酸、偏磷酸、醋酸、乙醇、福林试剂、碳酸钠、氢氧化钠、石油醚、硝酸铝、亚硝酸钠(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L-抗坏血
酸、咔唑、芦丁、没食子酸、半乳糖醛酸等标准品: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BSA124S-CW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3C数字酸度计:上
海鹏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WY-055手持糖度仪:长春市第四光学仪器厂;CM-5分光测色仪: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投资有限公司;UV1102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
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itrette数字滴定仪:德国普兰德(BRABD)公司;EYELA旋转蒸发仪: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A200204数显鼓风干燥箱:德国Binder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养心草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水分:按照国标GB/T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中
直接干燥法测定;总酸:按照国标GB/T 12456—2008《食品中总酸的测定》中
酸碱滴定法测定;可溶性固形物:按照农业部行业标准NY/T 2637—2014《水果和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折射仪法》中手持糖度计法测定;总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酚:按照国标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
含量的检测方法》中福林-酚法测定;可溶性果胶:参考李芳等[17]研究方法测定可溶性;还原糖:参考李环等[18]的方法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vitamin C,VC):参考李军[19]的方法测定;总黄酮:参考黄永林等[20]的方法测定。
1.3.2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加工工艺流程
养心草干茶→冲茶→浸泡→调节糖度→冷却→发酵→过滤→杀菌→后熟→养心草发酵茶饮料
操作要点:
(1)冲茶:用一定温度的纯净水冲泡一定质量的养心草干茶,达到一定料液比要
求。
(2)浸泡:保持冲泡水温的条件下浸提20 min。
(3)调节糖度:向冲泡的茶汁中添加一定质量的白砂糖,使之达到发酵茶工艺要求。
(4)冷却:将浸提好的茶汁冷却至30℃,以达到保护酵母活性的目的。
(5)发酵:干酵母用42℃纯净水活化10 min,再降到30℃活化30 min。
按照
干茶量0.04%添加酵母,在恒温培养箱中25℃发酵。
(6)过滤:发酵结束后用纱布粗过滤,再用呢绒布细过滤。
(7)杀菌:将过滤后的发酵茶液体装瓶,85℃杀菌30 min。
(8)后熟:将冷却好的样品放置室温7~10d,即为成品。
1.3.3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的感官评定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发酵结束,后熟10 d,由7名品评人员对发酵茶饮料的色泽、
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结果取平均值。
评分标准参考了
谢卫东[21]和周章亮[22]的评分方法,并进行了一些更改,感官评分标准见
表1。
1.3.4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单因素试验
设置料液比分别为(1∶50、1∶100、1∶150、1∶200(g∶mL))、白砂糖添
加量分别为(2%、4%、6%、8%、10%、12%)、发酵时间分别为(1 d、2 d、3 d、4 d、5 d),冲茶水温度分别为(60℃、70℃、80℃、90℃、100℃),
考察料液比、白砂糖添加量、发酵时间及冲茶水温度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
1.3.5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发酵茶饮料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选择冲茶水温度、料液比、糖添加量和发酵时间等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试验因素与水
平见表2。
1.3.6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理化指标的测定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同1.3.1,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
和致病菌:按照GB 478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汇编》中方法测定。
2.1 养心草主要成分分析
养心草植株各部营养成分含量和保健成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分别见表3及表4。
由表3和表4可知,养心草花、茎和叶中各种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
花中的总酸、还原型VC、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最高;茎中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可溶性果胶的含量最高;叶中水分含量最高,还原型VC、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也稍高于茎中。
因此,养心草以加工茶为目的时最好在开花之后采收,花香味浓。
花、茎和叶中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含量各有高低,故本研究采用全株入茶。
2.2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单因素试验
2.2.1 冲茶水温度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冲茶水温度是影响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温度太高易使茶叶浑浊加重,甚至出现酸败;温度太低茶的香味和色泽达不到理想效果[23]。
冲茶水温度对养心草发酵
茶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见图1。
由图1可知,随着冲茶水温的不断升高,其感官评分也随着升高。
当冲茶水温为80℃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4分;冲茶水温高于80℃时,感官评分反而降低。
因此,选择冲茶水温度80℃为宜。
2.2.2 料液比对发酵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料液比的高低对茶营养成分、保健成分和香气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对茶多酚和pH 值影响较大。
料液比高,茶汁液浓度高,茶液浑浊,口味厚重;料液比低,茶汁液浓度低,茶液香气不足,其营养成分和保健成分含量低,口味单薄[24]。
料液
比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见图2。
由图2可知,料液比的高低对茶汁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料液比不断升高,其
感官评价不断提升,当料液比为1∶150(g∶mL)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6分,茶液口味、香气和色泽都较适宜;但料液比达到1∶200(g∶mL)时口味淡薄,
感官评分反而较低。
因此,选择料液比1∶150(g∶mL)为宜。
2.2.3 白砂糖的添加量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白砂糖添加量对发酵茶的品质、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对口味影响较大[25]。
白砂糖添加量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糖的添加量<6%时,口味淡薄且有明显苦涩味,感官评分值较低。
白砂糖的添加量达到6%时,口味甜度适宜,色泽较好,有明显的茶香,感官评分值最高,为84分。
白砂糖的添加量>8%时口味较甜,香气不足,感官评分值开
始下降。
因此,选择白砂糖添加量6%为宜。
2.2.4 发酵时间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发酵时间直接影响发酵茶的口味、香气、营养及保健成分。
发酵时间短,发酵程度较低,香气不足,口味不醇厚,营养和保健成分溶出与分解不完全。
发酵时间过长,口味易变苦涩,茶汁浑浊,色泽较差[26]。
白砂糖添加量对养心草发酵茶饮料
感官平品质的影响见图4。
由图4可知,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感官评分不断升高。
当发酵时间为3 d时,发
酵程度较完善,口味柔和,后味适口,感官评分最高,为82分;当发酵时间>3
d时,口味厚重,味苦,感官评分反而降低。
因此,选择发酵时间3d为宜。
2.3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冲茶水温度、料液比、白砂糖添加量和发酵时间4个因素
正交试验水平,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方差
分析见表6。
由表5可知,影响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感官品质的主次因素为料液比(B)>白砂糖添加量(C)和冲茶水温度(A)>发酵时间(D)。
最佳水平组合为:
A1B1C2D1,即冲茶水温度为70℃,料液比为1∶150(g∶mL),白砂糖添加量为5%,发酵时间为2 d。
在此最优组合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产品感官评分为98.9分。
由表6可知,料液比对结果有极显著(P<0.01)的影响,而发酵时间、冲茶水温度和白砂糖添加量对结果无显著影响。
2.4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质量评价
2.4.1 感官指标
养心草发酵茶饮料色泽为淡黄色,成品有养心草独特的花香味和清爽感,口感适宜,无肉眼可见杂质。
2.4.2 理化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2.2%,可滴定酸含量0.80%~0.88%,总多酚含量
0.440 1~0.473 5 mg/L,总黄酮含量24.26~25.59 mg/L。
2.4.3 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30 CFU/mL,霉菌≤10 CFU/mL;酵母≤10 CFU/mL;大肠菌群和致
病菌:不得检出。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养心草发酵茶饮料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150(g∶mL),冲茶水温度为70℃,白砂糖的添加量为5%,发酵时间为2 d,在此工艺条件下,养心草发酵茶饮料具有养
心草天然的茶香味、呈淡黄色、口感浓郁,感官评分为98.9分。
养心药食同源,
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但在北方每年生长时间不足5个月。
开发养心草发酵
茶饮料,使该产品能常年供应市场,且食用方便,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关文献】
[1]郭素华,林珠灿.养心草质量标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761-763. [2]车苏容,郭素华,竺叶青.养心草的生药学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5):27-30.
[3]秦爱英,杨白.神奇植物——养心草[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8):37-38. [4]王娜,王奇志.费菜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1(3):171-174.
[5]刘晔峰,马峥嵘,吴晓琴.养心草的有效成分及功能性化合物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35-2137.
[6]郭素华,林珠灿,张志炜.养心草中山奈酚成分的MS/MS分析及含量测定[J].中华中医药
杂志,2007,26(6):360-363.
[7]陈惠卿,王艳,杨安平.药材土三七中总酚酸的提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3,31(2):69-71.
[8]黄安玉,林珠灿,房英娟.养心草中槲皮苷的含量测定[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3):38-40.
[9]KIM D W,SON K H,CHANG H W.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Sedum kamtschatleum[J].J Ethnophar,2004,90(2-3):409-414.
[10]王二丽,郭素华,蔡扬帆.养心草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前景[J].海峡学,2010,22(9):
79-81.
[11]孟飞,罗霄,巩江.费菜药学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8):31-32. [12]凌桂梅,黄子冬.土三七的现代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
353-355.
[13]郭素华,车苏容,竺叶青,等.养心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J].中华中
医药杂志,2006,21(11):689-690.
[14]肖永英.一种养心草茶的制作方法:中国,201010146599[P].2010-10-14.
[15]陈宗忠.一种新型保健茶——养心茶的研制[J].福建农业科学,2005(6):53-54. [16]高宝云.景天三七复合饮品的开发[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0(2):46-47. [17]李芳,王丽丽,蒲兰兰.红枣中果胶类物质测定方法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9):126-128.
[18]李环,陆佳平,王登进.DNS法测定山楂片中还原糖含量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8):75-77.
[19]李军.钼蓝比色法测定还原型维生素C[J].食品科学,2000,21(8):42-44.
[20]黄永林,文永新,刘金磊,等.5种金花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1):38-39.
[21]谢卫东.茶叶感官审评中定值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84-185. [22]周章亮.如何提高茶叶感官审评的准确性[J].茶叶科学技术,2008,6(4):47-48. [23]张永国,秦锐兰.麦汁中α-氨基氮含量的测定方法[J].啤酒科技,2008(3):35-37.
[24]彭小东,唐维媛,张义明.茶酒的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1,30(9):185-187. [25]KURTZMAN C P,ROBNETT C J.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yeasts of the"Saccharomycescomplex"determined from multigene sequence analyses[J].FEMS Yeast Res,2003(3):417-432.
[26]DUFRESME C,FAMWORTH E.Tea,kombucha and heath[J].Food Res Int,2000,33(3):409421.
[27]凌桂梅,黄子冬,时宗泽.土三七的现代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