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测评课件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判断万年间“水上雅丹”时有时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地壳运动
B.气候变迁
C.风力强弱
D.人类活动
[解析] “水上雅丹”时有时无主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水源汇入和气候湿润程度。故选B。
下图为阿尔卑斯山脉及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和该地区两幅地貌景观示意图。 据此回答12~14题。
12. 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C.冲积扇
D.海蚀崖
[解析] 乙地貌位于山前地区,属于冲积扇。三角洲位于出海口;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
的中下游平原;海蚀崖位于海边。故选C。
14. 乙地貌①②③④四地中,颗粒物平均直径最粗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②③④四地地处山前冲积扇,按照河流挟带泥沙沉积分布规律,越往上游颗


(1)甲图表示的是在__流__水__沉__积__作用下形成的__三__角__洲__地貌。(2分) (2)乙图是__风__沙__地貌,多形成于我国__西__北__内__陆__地区。(2分) (3)根据材料二判断,该山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丁图)的先后排序是__①__④__②__③__, 图中石钟乳是在__流__水__堆__积__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受__流__水__侵__蚀__(__溶__蚀__)__作用。
17. ①表示的地貌是( A )
A.角峰
B.刃脊
C.冰斗
D.“U”形谷
[解析] 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
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①表示的
地貌是角峰。故选A。
18. ③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D )
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B.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③水分和热量的调节过程 ④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物质的积累
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②④正确;气候参与了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①错
误;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能调节土壤的水热,③错误。故选B。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读生物循环示意图,回答21~23题。
2. 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D )
A.岩石、光照
B.气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解析]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代表)和具有溶蚀力的
地表水,D正确;光照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无关,A错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岩石的
溶蚀作用,不是土壤,B、C错误。故选D。
5. 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C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解析]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顺序为: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观
察昆明市石林景观图片,可判断石林处于峰丛、峰林阶段。故选C。
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有蠕移、跃移和悬移。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 天长日久,就形成风蚀蘑菇(下图)等地貌。下表为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及搬运量 占比表。据此回答6~8题。
影响不同,冷湿的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由此可以推测,当时黄土高原气候冷
湿,植被茂密。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甲、乙两图分别为两个地区的地貌景观图。


材料二 安徽省某山(118°E, 31°N附近)是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境 内海拔多在50米到450米,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区。丙图为该山景观 图。丁图为该山喀斯特地貌成因过程图(顺序已被打乱)。
21.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B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合成有机质,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肥力,B正确。在土
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
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如图示意昆明市
石林景观。据此回答4~5题。
4. 昆明市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B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气温较高,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解析] 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水溶蚀。昆明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
较高,降雨较多。故选B。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下图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1. 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 )
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错误。故选B。
22. 图中①②③④环节中,表示“有机质转化成腐殖质”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①表示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并储存在生物体内;②表示绿色
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表示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④表示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
转化为腐殖质。故选D。
图1
图2
9. 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D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解析] 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风力持续的侵蚀使
得原来平坦的地面被吹蚀出大小各异的沟槽,故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
侵蚀。故选D。
10. 据图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为( D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解析] 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 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由材料可知,雅丹先形成,而后水汇入形成“水上雅丹”。 湖泊不断沉积形成该地貌的组成岩石(③),而后随着气候变得干旱,湖底干缩裂开 (①),风沿着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最终形成雅丹地貌(④)。后由于河流改 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②)。故选D。
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存在一种由风蚀作用引起的风蚀残丘,风蚀残丘是风蚀谷经长
期风蚀,不断扩展,使风蚀谷之间的地面不断缩小而成为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C正
确;沙丘和沙坝的形成与搬运和沉积作用关联较大,溶沟主要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排除A、B、D。故选C。
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图1是柴达木盆地“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该 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 成“水上雅丹”(图2)。万年间“水上雅丹”时有时无。据此回答9~11题。
导致河道裁弯取直,D错误。故选A。
16. 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可以( B )
A.减小河流流速
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增强河道淤积
[解析] 由题意可知,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流流程减少,流速加快,减弱河道堆积,达
到快速排水效果,减弱洪水灾害,故选B。
如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三种典型
3. 该地貌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是( A )
A.云贵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青藏高原
[解析]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故选A。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
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
回答19~20题。
19. 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 D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解析] 图示信息中能直观显示出来的固态基岩属于成
土母质,降水属于气候,坡度属于地形,没有直观显
示出时间信息。故选D。
20. 图示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了( B )
①固体基岩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粒物的平均直径越粗,②地位于山麓冲积扇顶部,在四地中颗粒物的平均直径最粗。
牛轭湖是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自然裁弯取直, 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北半球某地牛轭湖形成过程及景观图,回答15~ 16题。
15. 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
快,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更强,B正确;悬移岩石的粒径较小,且沙粒在空气中含沙量
较少,移动速度相对较慢,磨蚀作用较弱,A错误。因此与风蚀蘑菇的形成关系最密
切的是跃移。故选B。
8. 风蚀蘑菇附近,最可能见到( C )
A.沙丘
B.沙坝
C.残丘
D.溶沟
[解析] 风蚀蘑菇常见于风沙强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解析] 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A正确;冰川广布,河流众多,指的是高
山地区冰川发源地的地貌特点,B错误;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地貌
特点,C错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大河冲积平原的地貌特点,D错误。故选A。
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错误。气候主要通过温度和
降水全面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C错误。地貌对土
壤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
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
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
23. 黑垆土是一种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土壤,表层土质疏松,腐殖质层比较深厚;
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含量约占一半以上,其余为砂粒和黏粒;土壤中矿物、养分含
量高。据此推测古黑垆土形成时期的黄土高原( C )
A.气候湿热,植被茂密
B.气候干冷,植被稀疏
C.气候冷湿,植被茂密
D.气候干热,植被稀疏
[解析] 黑垆土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证明当时植被茂密;不同气候对土壤的
(4)结合材料二,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该山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过程。(4分) [答案] 发育过程:①该山原是海洋环境,因沉积作用形成了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②伴 随着地壳运动,地壳抬升,石灰岩岩层露出地表;③由于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 较丰沛,夏季高温,可溶性岩石被风化、流水侵蚀,从而形成石林等喀斯特地貌景观; ④溶洞内则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石钟乳等景观。 (5)简析丙图所示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7分) [答案] 土层薄,肥力低,不宜农耕;地下多溶洞不宜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地形崎岖,不 宜铺设交通线路;喀斯特地貌形态奇特,适宜发展旅游业等。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 甲地貌分布在海拔4 800米以上的山峰,是典型的角峰,受冰川侵蚀作用明显,
A正确。风力侵蚀多形成风蚀柱、风蚀沟谷、风蚀城堡等地貌;流水侵蚀多形成沟谷
或一些喀斯特地貌;风化作用使物体崩解破碎。
13. 图中乙地貌为( C )
A.三角洲
B.河漫滩
运动方式
粒径
沙粒运动图 搬运量占比
悬移
<0.10 mm
<10%
跃移 0.10~0.15 mm
70%~80%
蠕移 0.10~2.00 mm
20%
6. 风蚀蘑菇常见于( D )
A.江苏
B.北京
C.广东
D.新疆
[解析] 风蚀蘑菇常见于风沙强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苏、北京、广东属于东部季
风区,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故选D。
7. 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中,与风蚀蘑菇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B )
A.悬移
B.跃移
C.蠕移
D.磨蚀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蠕移的运动方式下虽岩石粒径较大,但其移动速度较慢,且
含沙量较小,对岩石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C错误;跃移运动方式下含沙量最大,搬
运量占比70%~80%,从图中可以看到跃移的沙粒跃起的相对高度较大,下落速度较
A.流水侵蚀
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解析] 弯曲河道一般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两处凹岸不断侵蚀河道一侧,致使最终
相连,河道变得平直,随着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的曲流就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因此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正确;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对河道裁弯取直、
堵塞原本河道形成牛轭湖作用较小,B、C错误;地壳下陷,将导致牛轭湖加深,不会
C.坦荡开阔,沃野千里
D.两壁陡峭,谷底开阔
[解析] ③地貌是冰川槽谷,是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峭,谷底开
阔,形如“U”字,D正确。“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地貌特点,A错误。喀
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B错误。“坦荡开阔,沃野千里”指的是平原,
C错误。故选D。
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