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在国内战争时期,为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的问题,苏维埃政府实行( )
A.固定的粮食税B.余粮收集制
C.按劳分配原则D.农业国有化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B
2.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
这里省略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新经济体制
解析:题干材料明显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于是就有了”新的政策,即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答案:B
3.1922年农民切科夫交完粮食税到集市上出售余粮,当地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A.增加税额B.放任自由
C.限量交易D.处以罚款
解析: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答案:B
4.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轻工业生产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②③④均是其表现,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
答案:A
5.下图是1928年和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示意图。
示意图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B.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重视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
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产量和制造生产资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故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苏联兴亡史》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第(1)问“冲击的办法”“已经失败了”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回答原因。
第(2)问,从材料信息“货币流通”“商品交换”“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可知这是指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第(3)问是对上面两问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1)1921年苏俄出现了农民和水兵的暴动,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形势。
(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
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武装进攻苏俄,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答案:C
2.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如下图),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瘦骨嶙峋的农民的形象,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国内战争失败,农民举手投降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解析: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和“萎缩”的“麦穗”等信息表明,绘画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给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
答案:A
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才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因此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正确。
答案:C
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解析:由“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可以看出此时是允许商业存在与发展的,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5.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
这一现象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
解析:“法西斯主义”表示极权,“红色”表示社会主义,1945年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因此使用更普遍。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6.斯大林时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是( )
①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④改变了工农联盟政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新经济政策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因此①②③均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选B项。
斯大林体制和新经济政策都没有改变工农联盟的国家政权。
答案:B
能力提升
7.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C
8.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
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 项正确。
答案:A
9.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解析:农业公私效率的对比表明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
答案:B
10.《大国崛起》中说道:“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其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工业化D.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评价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内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
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
材料二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表现。
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
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