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部落学校——从一张旧照片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七⼗年代的部落学校——从⼀张旧照⽚说起
偶尔翻旧照⽚,看到了这⼀张,思绪⽴即回到了40年前:这是我
们⽼家----孝义县下堡镇部落七年制学校的全体教职⼯合影,时间是
1975年11⽉。
部落是个⼩⼭村。
当年,部落像村名⼀样落后,却没有村名那样古⽼。
部落学校原
来是五年制⼩学校,1970年改制戴帽为七年制学校。
⽣源来⾃四个⾃
然村:部落村,邀庄,安家岭,槐树园。
从照⽚上⽅隐隐约约看到的⼏眼窑洞便是我们学校样⼦。
那个年
代物资匮乏,办学校也只能简单从事,有⼏孔窑洞做教室,学校就办
成了。
教室的⿊板都是⽔泥质地,涂了⿊⾊,便可以使⽤了。
粉笔也
是附近学校五·七⼯⼚的学⼯产品,⿊板难⽤,粉笔难使,板书难写,
学⽣看板书只能连猜带蒙。
⾼年级学⽣有简易课桌,低年级学⽣都⽤
⽔泥书桌,⾃带⼩板凳上课。
照⽚前排正中间,是村⾰命委员会派到学校的贫下中农代表----王
荫槐。
当时正是⽂化⼤⾰命“如⽕如荼”的年代,学校的⽼师都被冠
以“臭⽼九”,必须由贫下中农代表来管理学校。
王荫槐是个好⼈,在百分之九⼗的村民都姓魏的部落村,他家是
少有的⼏户外姓之⼀。
因为他的善良,或许因为他是外姓⼈家之⼀,
他做⼈很本分,也特别尊重学校⽼师,从来没有为难过我们这些“接受
再教育的臭⽼九”。
尽管他和我们的⽗辈同龄,由于他的辈分⼩,我们
按村⾥⼈的习惯,称呼他“⽼⼆哥”。
⽼⼆哥⼆胡拉的很好,⼜爱唱晋
剧,年轻时登台演过戏,所以他常常和我们学校的⽼师⼀起排练“歌颂
⽂化⼤⾰命,歌颂学⼤寨”的⼩节⽬。
照⽚前排左⼀⼈是学校做饭的⽼魏,我们和村⾥⼈⼀样称呼
他“⽼五⼤叔”。
⽼五⼤叔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伍返乡后青春不
在,过了娶妻⽣⼦的⼤好年华,家⼜贫寒,只能和守寡的四嫂领了结
婚证。
抚养四嫂的⼉⼦,他的侄⼦长⼤成⼈。
⼤队照顾他是复退军
⼈,学校做饭的美差就由他来承担。
前排左第三⼈是我们教师中的长者——任⼤孝⽼师。
任⽼师当年
可能近五⼗岁了。
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的⼈。
据说解放前他是在教会
学校读完⾼中的(铭义中学,即现在的汾阳中学)。
1975年冬,学校基本不上什么课。
就是偶尔上课,语⽂课上,批林批孔;数学课基本是学农课,⽐如由⽼师领学⽣仗量粪堆的⼤⼩……⼤部分时间学校组织师⽣排练⽂艺节⽬。
任⽼师多才多艺,编⼩节⽬,排练,乐器,他都在⾏。
那时候我们学校由他编导的⼩节⽬在联校汇演常常得到好评。
,
前排右三是校长魏兴福⽼师。
和任⼤孝⽼师⼀样,魏⽼师也是公办教师。
因为他是部落本村⼈,所以⽼⽼⼩⼩都称呼他⽼师,没有⼈称呼校长的。
他同样也代课,同样和村民⼀样每天挑着⽔桶来到学校,下学后挑⼀担⽔⼀步⼀步爬坡回家。
当年的农村学校,上⾯不给拨发教学经费,学校的⼀切开⽀都靠勤⼯俭学。
部落学校的勤⼯俭学是每年秋天捡核桃,就是捡社员打过核桃后遗留在树上的,或者坡上,地⾥草丛中遗失的。
六、七年级的学⽣每⼈⼀天能捡⼀百多个,会爬树的学⽣可能捡到三百来个。
所有的核桃卖给供销合作社,⼀年收⼊七、⼋百元,作为办学经费,每项开⽀由校长定夺。
兴福校长是贫困⼈家出⾝,勤俭持家的美德也在学校体现。
剩下我们年轻的⼗⼈中,有三个是六六届的⾼三毕业⽣,有⼆个是六三届的初中毕业⽣,还有⼀个是当时的⾼中毕业⽣。
只有刘秀珍⽼师(后排右⼆)是当年兑镇师范毕业,⼥教师中唯⼀的公办教师。
部落学校的所有的男教师都能拿得起乐器,都能拉⼀⼿好听的⼆胡。
在当时的七年制学校中,像这样师资⼒量强⼤的学校,可以说在孝义是屈指可数的。
然⽽,我们在那个年代却没有⽤武之地,⼤好年华都消耗在没完没了的⼤批判,没完没了的学⼤寨运动中。
曾记
得,1976年秋天,第四⼩队所有从地⾥拉到村⾥打麦场上的⽟⽶,⾼粱,⾕⼦,⼤⾖等等,都由我带着三年级的⼗⼏个孩⼦去⽪,脱粒,⼊库……学校的那⼏孔新窑洞⽤的磚砄,也是我们⽼师带学⽣装磚窑,出磚窑烧制出来的。
修窑洞时搬磗、挑⽔,挑⼟都靠师⽣亲⼒亲为。
好在1976年冬国家发⽣了翻天覆地的⼤变⾰,我们学校也⾛上正规。
1978年县教育局举办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下堡联校录取四⼈,我们部落学校就占了三名。
(在此,我感谢华国峰拯救了我们⽼三届回乡知识青年)。
那⼏年校长换成武国贵⽼师。
他学识渊博,在数学⽅⾯思维特別
敏捷。
我们的六、七年级师资⼒量名声在外,不少学⽣慕名⽽来。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杜村乡梁家庄村的魏爱仙来此求学,并且考⼊兑镇中学,后来⼜考上四川⼤学。
到1981年秋,我随军离开学校时,我们向上⼀级学校输送了不少学习优秀的学⽣。
为村⾥培养了不少⼈才。
部落学校在1981年秋摘掉了七年制的帽⼦,⼜恢复成五年制⼩学校了。
此时,我们中不少⼈调离部落学校,成为乡、县级初中,⾼中⾻⼲教师或⼩学,联挍校长。
四⼗多年过去了,部落学校发⽣了由盛⽽衰,由衰⽽盛⼏起⼏落的变化,但我相信,我们为部落学校沤⼼沥⾎的付出会永远载⼊部落村的史册。
这张照⽚是在学校院内拍摄的,时间可能是1980年左右(前排左⼆为本⼈)
部落村现藐:三层⼩⽩楼是现在的⼩学校,本世纪初曾辉煌⼀时。
估计现在⼈去楼空,没有⼏个学⽣了。
部落村的烽⽕台,是县级保护⽂物
作者简介:
刘⽟涛,1966年汾阳⾼中毕业。
1968年⾄1978年当民办教师。
1978年10⽉通过考试被孝义教育局录取为公办教师。
曾于孝义县下堡镇部落学校任教,后随军于⽯家庄市获⿅城关镇中学任教。
1987年初调回孝义新城初中任英语教师,2002年退休。
现在随⼉⼦⼀家长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