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上3重难点样张(含测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11七律·长征
一、学习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逶、迤、磅、礴、丸、岷”6个生字;会写“逶、迤、磅、礴、丸、渡、索、
岷”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课文主要内容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课文段落意思
第一自然段:描写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

第二自然段:描写国旗班的国旗手迈着矫健的步法,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旗杆。

第三自然段:描写升旗手接过国旗、国歌响起时,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情景。

(五)生字认写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瘐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在古代,大国军队都设中军、上军、下军等三军。

后来常用“三军”来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课文有关资料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课后练习解答与指导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如:读首联,要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定语气,要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度,读出平淡的语气。

颔联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和乌蒙的气势磅礴,“腾细浪”“走泥
丸”要读的平淡。

颈联在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时要突出红军欢快的心情。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语气则要低秤沉些,以表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最后两句应读得欢快,因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翻过终年积雪的岷山,心情是激动的。

朗读是背诵的前提,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背诵诗的基础,再加上反复的吟诵,这首诗自然就背下来了。

第二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结合长征路线图和你所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说说你从诗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是那样地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在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
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题,读下面的句子,思考括号里的问题,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做什么?
...,乌蒙磅礴走泥丸
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做“细浪”与“泥丸”。

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
...。

(这两句诗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
...,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和“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个感人的故事。

湍急的金沙江水拍击着两岸的悬崖,诗人却感到了暖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高悬于两岸的铁索,在诗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寒”字,这些充分表达了诗人大无畏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词语花篮】
词语花篮是积累词语的训练,可补充以下词语: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
12狼牙山五壮士
一、学习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寇,葛,冀、绷,涧”5个生字,学会本课“冀、庙、榴、弹、抡、绷、瞄、拧、雹、眺”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龙王庙、晋察冀、奉命、手榴弹、抡胳膊、拧开、瞄准、坠落、雹子、眺望、豪迈、满腔怒火、全神贯注、悬崖绝壁、斩钉截铁、居高临下、昂首挺胸、惊天动地、坚强不屈、气壮山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土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土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难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三)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四)课文段落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讲五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开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简略介绍了五位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讲五位战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

(五)生字认写
(六)词语理解
日寇: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晋察冀根据地:指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处的根据地。

掩护:采取某种方式暗中保护或不使暴露。

满腔怒火:心中充满仇恨。

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近义]聚精会神[反义]三心二意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近义]乱七八糟[反义]井井有条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热血:比喻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热情。

“血”又读xiě,如“血糊糊”。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在有利地位。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

本文指敌人掉下山涧死亡。

叽里呱啦:象声词,本文是贬义,指敌人鬼哭狼嚎的叫声。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本文指五位壮士英勇跳崖时英勇无畏的样子。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坚强不屈: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近义]毫不屈服[反义]卑躬屈膝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

本文是指五位战士英勇跳崖时嘹亮的口号声响彻天宇。

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七)课文有关资料
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

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非常凶残。

例如,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仅三个月的时间,日军残杀我人民6674人,烧房54779间,抢掠与焚毁粮食2934万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毁农具172600余件,使北岳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

二、课后练习解答与指导
第一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使你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然后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第二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有些词要读得略重一些,叙述性的语句语调要舒缓。

具体来说,第1自然段以叙述性的语句为主,第2、4、5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要读好描写五壮士的动作与神态的关键词语,如,“沉着地”“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浑身的力气”等。

第3自然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的激动与自豪。

第6、7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读出他们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他们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

背诵时可以抓住重点语句作为记忆的凭借,然后认真背诵。

第三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

[参考答案]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
上绝路)→(痛歼敌人)→跳下悬崖
第四题,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的部分的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句子好在哪里。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
....地说了一声“走!”带
头向棋盘陀走去。

[参考答案]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和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参考答案]“石头像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阅读赞颂抗日英雄的故事书,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观看同类影视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词语花篮】
词语花篮是积累词语的训练,可补充以下词语:
手榴弹抡胳膊瞄准坠落雹子眺望
13小英雄雨来
一、学习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絮、黝、脊、姥、槛、糠、劫、谎、吆”9个生字。

理解“飘飘悠悠、光溜溜、一骨碌”等词语。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简要复述课文。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难点: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简要复述课文。

(三)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

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四)课文段落意思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雨来游泳的本领最高。

第二部分(第6----12自然段)写雨来上夜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第13----22自然段)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第23----39自然段)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

第五部分(第40----44自然段)写村里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

第六部分(第45----52自然段)写雨来没有死。

(五)生字认写
(六)词语理解
芦苇:一种高大的禾草,具匍匐的根状茎,叶宽而扁平,大型刷子状圆锥花絮,广布潮湿地带,用作编制席子、帘子、格子。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

发愣:发呆,发昏。

睁眼瞎:比喻文盲。

摇晃:摇摆,晃动。

晌午:午饭后这段时间。

推推搡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劫难:佛教语。

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

趔趄: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直冒金花:头发晕时或人极度虚弱,眼前会闪现出一颗颗金星一样的东西。

本课指雨来被打的严重程度。

暴跳:脚跳着呼喊,形容大怒的样子。

年高:年纪大。

课文中的“有志不在年高”,指有志不在乎年纪大。

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龄来衡量。

暗号:某一社团、学会或一组织成员之间约定的互相致意、问候或相认时所用的语言或动作。

(七)课文有关资料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胜利结束了“八年抗战”。

二、课后练习解答与指导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跟同学讨论: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然后简要复述课文。

[参考答案]课文主要写了: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六个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勇斗鬼子;⑤宁死不屈;⑥机智逃生。

简要复述:简要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洁地讲述出来。

简要复述本篇课文可以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

提示:1、先删去课文的次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主要内容。

2、在复述课文之前,可以编写复述提纲。

提纲要简明、扼要。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十二岁的雨来是一个游泳本领很强的孩子,一次交通员李大叔为了躲避鬼子藏到了雨来家,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了,他坚决不说出李大叔藏在哪里,鬼子把雨来拉到河沿上,想杀害雨来,没想到雨来在鬼子开枪前就跳入河中,凭着他高超的游泳本领从鬼子的枪口下巧妙地脱险了。


你还知道革命战争年代里哪些小英雄的故事?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参考答案]有关抗日儿童团员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的故事》《二小放牛郎》《查路条》《小兵张嘎》《鸡毛信》等。

【词语花篮】
词语花篮可到课文中找好词,并摘抄下来,也可以自己搜集。

14 我的战友邱少云
一、学习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蜷、伪、挪、呻、歼”5个生字;会写“制、堡、咳、嗽、伪、轰、仗、搜、蔓、棉、扭、熄、呻、激、歼”15个生字。

正确读写“控制、咳嗽、伪装、轰击、搜查、蔓延、棉布、扭转、熄灭、呻吟、激动人心、歼灭、纹丝不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3.体会通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

感受课文中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难点:体会通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

感受课文中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三)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赞扬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四)课文段落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了志愿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原因及时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潜伏部队周围环境、隐蔽的情况及战士们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4-8自然段)写邱少云壮烈牺牲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9-10自然段)写在邱少云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迅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五)生字认写
(六)词语理解
毒牙:带毒腺的牙齿,一般指毒蛇的牙齿。

文中指敌人控制的插入我军阵地的“391”高地。

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

[近义]突击
山坳:通常指在跨越分水岭山脉高处的要隘;山间平地。

潜伏:隐藏,埋伏。

[近义]埋伏
胸墙:用泥土或石头筑成的用以保护士兵的防护墙;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或城堡主墙上面的防御土墙。

居高临下:由高处俯视,俯瞰、或是因地位更高而居高傲下。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伪装:军事上指隐蔽自己欺骗敌人的措施。

掀翻:推翻、拆除。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地向周围扩展延伸。

[近义]延伸
熄灭:指物体不再燃烧。

[近义]燃烧
挪动:从一点或从一地往另一点或另一地连续地移动。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漫山遍野:漫,到处都是。

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近义]铺天盖地[反义]寥寥无几
满腔怒火:心中充满了强烈的愤怒。

歼灭:杀光,杀尽。

消灭
(七)课文有关资料
邱少云(1926-1952)四川省铜梁县人。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2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
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同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他追记特等功,并于1953年6月1日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二、课后练习解答与指导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当时的心理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第7、8自然段重点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体会那特殊环境人物复杂的心理。

第二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战士们在潜伏时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
[参考答案]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

因为这次战斗的方式是“突然袭击”在战斗没有打响之前决不能让敌人有丝毫的察觉,所以战士们必须做到“纹丝不动”。

邱少云在烈火中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种头他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第三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想想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参考答案]因为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词语花篮】
词语积累,可补充以下词语:
控制咳嗽伪装轰击搜查蔓延棉布扭转熄灭呻吟激动人心歼

15紫桑葚
一、学习提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葚、役、眬、蠕、豁”5个生字。

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简要复述课文。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三)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

(四)课文段落意思
〔字义〕像蚯蚓那样慢慢地爬动。

〔形近〕蠕——糯(糯米) 〔同音〕蠕——如(如果)
〔组词〕蠕动 蠕变 蠕虫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在激烈的战斗中,许世友在老乡家里落脚休息。

第二部分(第4-29自然段)写许世友在全力指挥战斗的同时仍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

第三部分(第30-32自然段):讲战役结束后,躲出去的房主回来了,发现了自己养
的蚕吃得很饱,旁边还有小半筐桑叶、一堆紫色的桑葚和一张小纸条,老乡的眼睛湿润了。

(五)生字认写
(六)词语理解
硝烟滚滚:形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非常地大,像大水一样急速翻腾向前。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伏倒或这边起来,那边伏倒。

形容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忙碌:忙着做事,不得空闲。

[近义]繁忙[反义] 悠闲
舒坦:舒服。

虚掩:形容门没有关紧。

秫秸:摘了穗的高粱杆。

笸箩:一种盛物的筐篮,通常用较细的柳条或篾片编成。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扭动: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

自嘲:自己笑自己。

疲劳:疲乏劳累。

[近义]疲乏
视野:眼睛看到的范围。

[近义]视线
慰劳:慰问犒劳。

(七)课文有关资料
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

二、课后练习解答与指导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许世友同志在激烈的孟良崮战
役中,一定要做这件事。

然后简要复述课文。

[参考答案]课文写了在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将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仍然不忘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爱护人民财物的感人事迹。

他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忘人民,是因为他有着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

复述课文要简练,要用自己的口语表达。

在复述人物语言时要引用原话。

简要讲述一位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们说说你为什么敬仰他。

可先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要说清楚喜欢的原因。

【词语花篮】
词语花篮可到课文中找好词,并摘抄下来,也可以自己搜集。

语文百花园三解答与指导
【语海畅游】
(一)体会字、词运用的精妙。

训练要求:要求学生体会字、词运用的精妙,拓展与交流。

训练指导:
1、读句子,谈一谈对加点字的体会。

2、找一找,你认为那个字、词用的最精妙
绿:形象写出了春天江南一片生机的景象。

惊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句子更生动。

“急”“敲打”这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花当人来写。

收拾:写出了麻雀的机灵,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二)拓展与交流。

训练要求:这一题要求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训练指导:
1、仔细读读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从中得到感悟。

2、与同学交流一下课文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读过之后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故事生动,吸引人。


3、从本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语句。

(三)阅读平台。

训练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资料学习革命烈士诗《囚歌》。

训练指导:
1、我们先来自由读读这首诗。

2、能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老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