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陡降”分析与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陡降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 过 以 上 分 析 ,此 次 事 故 主 要原因为:压桩与静载荷试验间 歇时间太短、桩端持力层存在粘 土薄弱土层、挤土效应、桩尖未达 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等。因此熟 悉该工程的地质情况对管桩的控 制起着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持力 层存在粘土薄弱土层的地质范围 内的桩必须全数进行复压(由于 是在原位重压,离开挖深度还有 3m,因此重新用钢桩送压);重压 后的桩,必须在满足 25d 后方可重 新进行试验。
3 原因分析
3.1 试验时间 由于该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
复 杂 ,现 场 土 质 主 要 有 :素 填 土 层、淤泥层、粘土层、圆砾层、砂岩 层及风 化泥岩层,根 据 GB 5007 —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附录 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Q.0.4 条规定,静载试验时间:预 制桩在砂土入土后 7d;粘性土不 得少于 15d;对于饱和粘性土不得 少于 25d。由于该工程为自治区 重点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因此 静载荷试验沉降异常的两根桩都 是 在 施 工 完 成 后 13d 进 行 试 验 的。这两根试验桩主要位于饱和
★ ★ 技术推广与应用★ ★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陡降”分析与处理
◆ 方标源
[摘 要]本文介绍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出 现突然沉降或沉降量明显偏大的异常现象,分析异常沉降的原因并提出 解决方案。 [关键词]静载试验;异常沉降;施工技术 [文章编号]1672-7045(2009)SO-0262-03 [中图分类号]TU473.1+6 [文献标识码]B
目 前 ,该 工 程 已 经 顺 利 通 过 基础验收备案,地下室结构和上 部主体结构未发现可见裂缝,结 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JGJ 106—2003,建筑基桩 检测技术规范[S].
[2] 施 工 手 册(第 四 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GB 5007—2002,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S].
由于设计给出了终压值为 2800kN 及 3200kN(小于 7m 的桩)。 通过低应变试验,表明桩身质量 符合要求,终压控制压力值是安 全的。但由于液压静力压桩机持 续施压短暂,不能像竖向静载荷 试验一样维持某个稳定的压力持 续长时间加载,施压时桩尖遇到 受压缩密实砂层时压力直线上 升,所以复压压力接近终压值时 需特别小心,稍有大意,压力就会 急速上升,可能破坏桩身的完整 性。 5.3 对桩机的选择
作者简介 方 标 源 ,现 任 职 于 广 西 建 工 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收稿日期:2009-09-09
264 2009·10
桩机的选择对于稳定性至关 重要。吨位不足,桩机压力接近 终压值时桩顶反力使桩架上抬脱 离地面,桩机失去稳定性,容易使 桩顶受到冲击,可能使桩身,特别 是桩顶法兰盘与混凝土接触处损 坏。因此该工程采用了 ZYJ-600 液压静力压桩。配重及自重达 600t。 5.4 复压前的标高控制
为了观察复压后是否还沉 降 ,未 复 压 前 应 先 测 出 桩 顶 标 高。复压后,利用水准仪测量复
层分布从上到下可见表 1。 (1)素填土①:黄色、灰黄色,
稍湿,松散状,主要由强风化泥质 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填土时间不 足十年,厚度 0.30m~18.3m,平均 层厚 7.66m,属高压缩性土。
(2)淤泥①1:黑褐色,稍湿,松 散状,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有机 物质,场地局部分布,厚度 0.2m~ 0.9m,平均层厚 0.57m,属高压缩
通 过 查 阅 该 工 程《 地 质 勘 察 报告》,竖向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 的 458 号(长 16m)和 445 号两根桩 及复压中沉降量大于 20mm 的三根 桩附近的钻孔地质柱状土的地层 描述“局部夹含砾粒粘土,薄层”, 《地质勘察报告》给出Φ400 桩桩 端在第六层强风化泥岩夹泥质粉 砂 岩 极 限 端 阻 力 标 准 值 qpk= 2800ka,而 在 第 五 层 中 的 局 部 夹 含砾粒粘土薄层时 Qpk=1300KPa, 可见相差悬殊。
Qsk=μ ∑ qsikli=3.14 × 0.4 × (12×1+80×12+150×1+80×2)= 1610kN,约 等 于 静 载 荷 试 验 加 载 到 1600kN 时的压力值,此时桩总 极限侧阻力正好发挥完,若继续 加载,其荷载增量将全部由桩端 阻力承担。可见桩端持力层为局 部夹含砾粘性土层时沉降量远大 于密实泥岩层。由于桩尖细砂层 存在软弱土层,承载力较低,充分 发挥桩端极限承载力所需的沉降 量大,所以在加载到 1600kN 后发 生沉降突然加大的情况,是符合 常理的。 3.3 挤土效应Biblioteka 3.00*1.90
5.60
2.10*
18.50*
2.05*
4.50*
2.00*
2.09
11.6
2.10*
带*号者为经验值
内聚力 C (kPa) 25.8 18.0* 38.40 5.10* 20.3*
85.3
承载力 fak (kpa) 110 95 220 300 200 190 350 320
262 2009·10
压前及复压后即时和 1d 后桩头的 标高差,即为桩的复压回弹量和 最终沉降值。
6 结语
共复压 81 根桩,其中 19 根复 压 沉 降 量 超 过 10mm,5 根 超 过 20mm,最大沉降 47mm。复压完成 18d 后共选择 3 根进行静载荷试 验 ,最 大 沉 降 量 为 14.78mm、 15.47mm、9.98mm,残 余 沉 降 量 为 7.15mm、8.12mm、4.85mm,全 部 达 到设计要求。Q-s 曲线无明显陡 降,s-lgt 曲线尾部无明显向下弯 曲。
在 饱 和 粘 性 土 中 沉 桩 时 ,由 于桩对土的挤压,在粘土层中产 生超孔隙水压力,超孔隙水压力 随着土体的隆起和侧移而慢慢消
263
★ ★ 技术推广与应用★ ★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失。如果压桩速度过快,超孔隙 水压力和土体变形未充分消散, 此时的饱和粘性土表现为弹塑性 变形特征,土体卸压恢复过程中 桩身被抬起,桩尖脱离持力层。 挤土效应一般表现为浅层土体的 隆起和深层土体的横向挤出,挤 土效应对已经施打的桩的影响表 现 为 桩 身 倾 斜 及 浅 桩(≤20m)上 浮。
5 陡降处理措施
5.1 复压控制 静压桩一般都要求进行复
压,以减少挤土效应,但由于该工 程工期较短,为了加快进度,最终 用终压力值代替了复压,造成静 载试验出现陡降现象。因此,对 于已经施工完毕的桩进行复压, 首先先采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70% 左 右 的 压 力 进 行 瞬 时 短 暂 地 反复施压,以破坏桩周土的固结 效应。 5.2 终压控制
粘土层,侧阻力大部分由饱和粘 性土承担,加上这两根桩间距太 小,以致施工间歇时间太短,桩周 土未充分固结,由于桩侧阻力,大 部分由可塑状粘性土承担,休止 时间太短,而且上部土层泡水,桩 周土未完成重新固结,其抗剪强 度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和发挥,导 致桩的侧阻力达不到要求。 3.2 部分桩持力层存在薄弱层
1 工程概况
南宁市某六层重点工程由地 下室和架空层两个单体的基础构 成。地下室面积 4200m2,架空层面 积为 8900m2,工程均采用预应力高 强砼管桩(简称 PHC 桩),桩径为 Ф400,壁厚为 90mm,砼 C80,配筋 A 型,共计 1623 根。机械选用 ZYJ600 液压静力压桩,管桩要求单桩
工 程 桩 施 工 时 ,出 现 浅 层 土 体隆起、深层土体横向挤出、陷机 等 现 象 。 该 工 程 桩 长 在 15m~ 21m,较 短 ,由 于 挤 土 效 应 而 引 起 桩体上抬,导致桩尖脱离持力层, 部分桩身倾斜,是此次沉桩的主 要原因之一。 3.4 桩尖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持 力层
由 于 施 工 时 ,未 认 真 进 行 复 压,个别桩造成桩尖未真正进入 设计要求的持力层(强风化岩)或 进入持力层的厚度不足,造成静 载试验时沉降量偏大,这也是此 次沉桩的主要原因之一。
岩土 名称
素填土①
淤泥①1 粘土②
圆砾③
含砾粘性土③1
泥岩夹泥质 顶部可塑性
粉砾岩④
硬塑性
强风化砾岩⑤
备注
液性 指数 0.35 0.11
-0.05 8
表 1 场地岩土层分布表
d 然含水量 w (%) 24.6
18.9 34.1
19.2
d 然密度 (g/cm3)
内摩擦角φ (°)
1.96
3.6
1.89*
★ ★ 技术推广与应用★ ★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性土。 (3)粘 土 ② :黄 ~ 棕 黄 色 ,局
部混红色花斑状,少量呈黄色,硬 塑状,局部为可塑状,地质较为均 匀,手感滑腻,粘性强,韧性高,干 强度好,分布于场地局部地段,层 厚 3.5m~4.9m,平均层厚 3.7m,属 中等压缩性土。
竖向承载力标准值为 1000kN,设 计 要 求 压 桩 终 压 值 为 2800kN 及 3200kN(桩长小于 7m)。工程桩静 载 试 验 时 ,桩 入 土 深 度 为 13m~ 22m,桩 尖 均 已 达 到《 地 质 勘 察 报 告》中第⑤层强风化泥岩,并满足 进入强风化泥岩不少于 1.3m 的设 计要求。桩的承载力以端承为 主,沉桩控制以终压力值为主。 根 据《 地 质 勘 察 报 告 》,场 地 岩 土
(4)圆 砾 ③ :灰 黄 色 ,稍 密 状 态,局部中密,饱和,圆砾粒径大 小不等,整个地场少数地段分布, 厚度 0.4m~5.8m,属中等压缩性 土。
(5)含砾粘性土③1:灰色,白 色等杂色,中密,含水量少,夹少 量砾石等,该层分布于场地多数 地段,属中等压缩性土。
(6)强 风 化 泥 岩 夹 泥 质 粉 砂 岩④:稍湿,硬塑状态为主。其中 局部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本次钻探未揭穿该层, 最大揭露厚度 16.7m,平均揭露厚 度 7.97m。属极软岩。
(7)强风化砾岩⑤:灰色~灰 白色,以中密为主,局部稍状,巨 厚层状,钙质、泥质胶结,砾石成 分以石英为主。揭露厚度 4.5m, 该层未被勘察揭穿。
2 竖向静载荷试验出现异常 陡降现象
由于管桩单桩竖向设计承载 力 标 准 值 为 1000kN,因 此 根 据 JGJ 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 术规范》要求,试验荷载为 2000kN。 在架空层桩基全面完成后进行竖 向静载荷试验,试验加载方式如 下 :分 级 荷 载 为 最 大 加 载 量 的 1/10(即按每 200kN 递增荷载),其 中第一级为分级荷载的 2 倍
(400kN)。在 检 测 过 程 中 ,有 一 根 桩号为 458 号桩(桩长 16m)加载到 1400kN 时,桩顶降量为 4.77mm,当 试验荷载加至 1600kN 时,沉降突 然加大,沉降量超过 80mm,终止了 加 载 ,第 二 次 试 验 荷 载 加 到 2000kN 时 ,该 桩 最 终 沉 降 量 为 11.69mm。另一根 445 号桩(桩长 9m),当试验荷载加至 800kN 时,桩 顶降量为 8.51mm,当试验荷载加 至 1000kN 时沉降突然加大,沉降 量超过 80mm,也终止了加载,第二 次试验荷载加到 1400kN 时,桩顶 降量为 8.68mm,当试验荷载加至 1600kN 时,桩顶降量为 32.03mm, 出现了沉降陡降,当试验荷载加 至 1800kN 时,沉降量超过 80mm,第 二次终止了加载。以上编号 458 号及 445 号两根桩自施打完成到 竖向静载荷试验间歇时间(以下 简称为间歇时间)均为 13d,施工 过程中,全部压桩均达到设计的 终压力值(有施工记录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