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不是电解质
B.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
D.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参考答案:
C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在此两种条件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单质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但是溶于水它们均能导电,且属于化合物,故HCl、NaCl均是电解质,故A错误;
B、NH3、CO2的水溶液能导电,并不是它们自身电离的结果,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的产物NH3?H2O、H2CO3电离的结果,故B错误;
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故C正确;
D、某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前提是此物质必须是化合物,故铜、石墨均不是电解质,故D 错误;
故选C.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得电子越多,氧化性越强
B. 已知①Fe+Cu2+===Fe2++Cu;②2Fe3++Cu===2Fe2++Cu2+,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e3
+>Cu2+>Fe2+
C. 已知还原性:B->C->D-,反应C-+D ===D-+C 和反应C-+B ===B-+C 都能发生
D. 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参考答案:
B
【详解】A.氧化性与得电子能力有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则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多少无关;还原性与失电子能力有关,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还原性越强,与失电子多少无关,选项A错误;
B.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反应①Fe+Cu2+=Fe2+Cu中,氧化剂是Cu2+,氧化产物是Fe2+,所以氧化性Cu2+>Fe2+,在反应②2Fe3++Cu=2Fe2++Cu2+中,氧化剂是Fe3+,氧化产物是Cu2+,所以氧化性Fe3+>Cu2+,故氧化性顺序是:Fe3+>Cu2+>Fe2+,选项B正确;
C.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还原性C->D-,故反应2C-+D2=2D-+C2能发生,还原性:B->C-,故反应2C-+B2=2B-+C2不能发生,选项C错误;
D.具有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物质放在一起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条件,比如说氯气有强氧化性,氢气有强还原性,两者只有在点燃时才会反应,常温下不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3. 下列图示的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参考答案:
B

4.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N(g)bM(g),M、N的
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方程式中=2
B.t2时N 的v正 = v逆.
C.从t1到t2时刻 M的平均反应速率 mol/(L.min)
D.t3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答案:
B

5. 下图中能验证氯化钠溶液(含酚酞)电解产物的装置是
参考答案:
D
6. 下列金属冶炼原理错误的是()
A. 2NaCl(熔融) 2Na+Cl2↑
B. Fe3O4+4CO3Fe+4CO2
C. MgO+H2Mg+H2O
D. 2HgO2Hg+O2↑
参考答案:
C
A. 金属的冶炼一般是根据金属活泼性选择,金属性越强的,采用电解法,钠是活泼的金属,应该通过电解法,工业上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钠来冶炼金属钠:2NaCl(熔融)
2Na+Cl2↑,A正确;B较活泼金属一般采用还原剂还原法,铁是活泼的金属,应该通过还原剂还原法,Fe3O4+4CO3Fe+4CO2,B正确;C. Mg是活泼的金属,应该通过电解法,工业上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镁来冶炼金属镁,MgCl(熔融) Mg+Cl2↑,C错误;D 不活泼的金属采用热分解法,Hg是不活泼的金属采用热分解法,2HgO2Hg+O2↑,D 正确;
7. 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系颗粒直径都在1~100nm之间B.能透过半透膜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呈红褐色
参考答案:
C
A不正确,前者是溶液、后者是胶体;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不能,B不正确;由于氯化铁存在水解平衡,加入促进水解,且生成的氯化氢极易挥发,所以最终生成氢氧化铁,灼烧得到氧化铁。

氢氧化铁胶体加热发生聚沉生成氢氧化铁,灼烧得到氧化铁,C正确;氯化铁溶液显棕黄色,D不正确,答案选C。

8. 对于锌、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B. 溶液中SO42-离子向负极移动
C. 电子由Zn片通过稀硫酸流向Cu片
D.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参考答案:
C
【分析】
该原电池中,锌易失电子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铜作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详解】A.该装置中,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选项A正确;
B.原电池溶液中阴离子SO42-离子向负极移动,选项B正确;
C.电子从负极锌沿导线流向正极Cu,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选项C错误;
D.铜作正极,正极是上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为2H++2e-═H2↑,故铜片上产生气泡,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根据金属失电子难易程度确定正负极,知道正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易错选项是C,注意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易错点。

9.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A.腐蚀品 B.爆炸品 C.有毒气体 D易燃液体
参考答案:
D

10. 常用一些图案标示危险化学品,化学物质与其图案标识相符的是()
A.氮气
B.铜片
C.浓盐酸
D.浓硝酸
参考答案:
D
【考点】化学试剂的分类.
【分析】A.氮气不能燃烧;
B.铜单质只有还原性,不具有氧化性;
C.浓盐酸不能燃烧;
D.浓硝酸有腐蚀性.
【解答】解:A.氮气不能燃烧,不是易燃气体,故A错误;
B.铜单质只有还原性,不具有氧化性,不是氧化剂,故B错误;
C.浓盐酸不能燃烧,不是易燃液体,故C错误;
D.浓硝酸有腐蚀性,是腐蚀品,故D正确;
故选:D.
11. 俄罗斯科学家用18272Hf和18274W两种核素在地球和月球的含量比例精确确定了地球和月球的年龄。

下列有关18272Hf和18274W的说法正确的是
A. 18272Hf和18274W的中子数相等
B. 18272Hf和18274W的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C. 18272Hf和18274W互为同位素
D. Hf和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
参考答案:
B
【详解】A. 18272Hf和18274W的中子数分别为182-72=110和182-74=108,不相等,选项A错误;
B. 18272Hf和18274W的质量数相等,故原子质量几乎相等,选项B正确;
C. 18272Hf和18274W核电荷数不相同,不互为同位素,选项C错误;
D. Hf和W质子数相差2,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处于相邻位置,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2. 某二价阳离子,具有18个电子,核内质子数是
A、20
B、16
C、19
D、
18
参考答案:
A
13.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参考答案:
D

14. 下列关于煤和石油的加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煤的干馏
B. 煤的汽化和液化
C. 石油的分馏
D. 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参考答案:
C
分析: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
B.煤经过气化生成水煤气,液化生成甲醇,由水煤气加工得到液态烃和甲醇;
C.石油的分馏是控制各物质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的方法;
D.石油的催裂化和裂解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详解: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煤经过气化生成水煤气,液化生成甲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由水煤气加工得到液态烃和甲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石油的分馏是控制各物质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过程,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石油的催裂化和裂解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5. 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得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OH)2·3CaCl( ClO)·H2O。

已知次氯酸盐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用贮存过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制得的Cl2中,含量最多的杂质气体除水蒸气外,还可能是
A. HCl,O2
B. CO2,HCl
C. HCl ,H2
D. CO2,H2
参考答案:
B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500 mL0.10 mol·L-1NaOH溶液。

(1)经计算需用(仪器名称)称取 g的NaOH固体。

(2)在称取NaOH后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等溶解的NaOH其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

②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下 cm处,改用继续滴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最低处部与瓶颈的刻度线相切。

③在盛NaOH的烧杯中注入适量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④用蒸馏水洗涤 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

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 。

(3)若在配制溶液时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干燥,则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是。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下同)
若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或未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则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是。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是。

若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4)配制完后,应将容量瓶中的NaOH溶液转移到干燥洁净的中存放,盖好塞子并贴上标签。

参考答案:
(1)托盘天平(1分)、2.0(2分)
(2)1-2、胶头滴管、烧杯内壁和玻璃棒(4分)③①④②(2分)
(3)无影响;偏低;偏高;偏低(每2分)
(4)(1分)试剂瓶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8分)称取m(g) H2C2O4·2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溶于水配成
250.00 mL溶液。

移取25.00 mL溶液加适量H2SO4后用KMnO4(c mol/L)溶液滴定(MnO4-? Mn2+,H2C2O4 ? 2CO2),消耗V mL。

请写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和求c (mol/L)的计算式。

某次取样后忘记了加H2SO4,就用KMnO4滴定,开始现象正常,不久出现红褐色沉淀,请解释现象。

参考答案:
2 MnO4- + 5 H2C2O4 + 6 H+ = 2 Mn2+ + 10 CO2 + 8 H2O
c = 2 m/5V×126.0×10
MnO4-氧化H2C2O4是消耗H+ 的过程,开始由H2C2O4提供H+,溶液pH逐渐提高,当达到某pH时,MnO4-被Mn2+还原为MnO2(红褐色沉淀)。

18.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参考答案:
按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分类
19.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D同族,B、C同周期。

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A、B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其中A、B原子数之比为4:1。

由A、C组成两种化合物乙和丙均为液态,乙中A、C原子数之比为1:1,丙中为2:1;由D、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均为固态,丁中原子数比为1:1,戊中2:1。

(1)B位于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第族。

(2)乙、丙、丁、戊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键的是(填化学式)(3)由A、C元素组成的10e-阴离子的电子式为:。

(4)写出乙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成C单质气体的方程式:。

(5)写出丙和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参考答案:
(1)IVA(1分)(2)H2O2(2分)(3)(2分)
(4)2 H2O22H2O+O2↑(2分)(5)2Na2O2+2H2O=4Na++4OH-+O2↑(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