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1、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
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
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两点:“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前一个原因是指晋侯为晋公子时,其父晋献公宠骊姬,立幼子为嗣。
晋公子重耳为躲避骊姬陷害而外逃,曾到郑国避难,郑伯没有以王子之礼相待,礼节甚倔,因此重耳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后一个原因是指公元前632年发生的城濮之战,这是一次以楚为首的楚、郑、陈、蔡集团和以晋文公为首的晋、秦、齐、宋集团的战争,结果以楚集团的失败告终。
郑国为了化解与晋的前嫌新怨,派使者赴晋,欲结友好关系,但没有得到晋文公的原谅。
3、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分为几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
烛之武的说辞可分为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为第
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的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有序。
6、烛之武为什么要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秦晋交往的往事?
为晋惠公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便许诺秦穆公,事成之后,把焦、瑕两座城池献给秦穆公,作为出兵援助的报酬。
晋惠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并当上国君后,就拒不承认当初的许诺了。
现在烛之武对秦穆公本人提起这段往事,看上去是想通过让秦穆公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来离间秦晋关系,其实这还包含着一层类比说理:当年您被晋国国君的虚假许诺所骗,为他出了力却一无所获;如今您又和晋国国君联合起来围郑,您恐怕还会上当,在灭郑以后一无所获。
烛之武不是用攻击和谩骂晋的方式来离间秦晋联盟(真这样做恐怕一点作用也不起),而是通过列举事实以及隐含在事实中类比的道理来说服秦穆公,正因为如此,才能使“秦伯说,与郑人盟”。
7、《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怎样展示故事波澜起伏的特点?“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8、怎样看待《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国国君的“亦去之”?
烛之武的劝说下,秦穆公决定与郑结盟,并留下一支军队协助郑国守城,这才撤军而去。
这时,晋国大夫子犯“请击之”,子犯的“请击之”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秦国单方面与晋毁盟,又与晋国的敌国郑国结盟。
这样一来,晋军击秦应该是“师出有名”的;秦军不仅因“乃还”而导致士气丧失,而且又留下协助郑国守城的部队而导致人数减小。
这样一来,晋军击秦应该是胜券在握的。
但是,为什么晋国国君晋文公要选择不战而“亦去之”呢?这是因为一
来晋文公曾在国外流亡十九年,也是靠了秦穆公的帮助,才得以回国做了国君,在秦军没有攻打自己的情况下便冒然攻打秦军,这比秦穆公毁盟撤军更加不仁义(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二来晋文公想称霸中原,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不能公然地与另一军事强国秦国交恶(即“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正是出于这种更大的政治目的,晋文公才放弃了攻打撤退中的秦军的机会,在秦军撤围之后“亦去之”。
从晋文公的“亦去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所具有的深谋远虑的眼光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