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医疗实践 践行医学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医疗实践践行医学伦理
——浅议医学伦理与医学实践的关系关于事件三中说到的“徐宝宝事件”,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详细报道和调查,其中显示,造成不幸发生的原因是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诊断和认识不足,并且在患者病情不断恶化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有效救治和妥善的护理照顾。
其实,如果对医疗方面的问题做更多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徐宝宝事件”并非只此一件,与其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医疗体制也在加紧完善和改革。
然而,人们对现在的医疗环境却越来越不放心,医疗体系与广大人民之间的问题层出不穷。
作为医学生,我们有责任从医疗工作者的角度进行反思,结合医学伦理学的原则,找出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争取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理论的良性循环,推动医学的进步,促进人们的健康。
首先,医学实践过程中应遵循的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
从本例中可以看出,医务工作者起码违背了不伤害原则和有利原则。
所谓不伤害原则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这是医务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凡是医疗上必须的,属于医疗的适应症,所实施的诊疗手段是符合不伤害原则的。
相反,如果诊治手段对病人是无益的、不必要的或者是禁忌的,而有意或无意的强迫实施,是病人受到伤害,就违背了不伤害原则。
医疗伤害的种类包括技术性伤害、行为性伤害和经济性伤害。
技术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地低下,医疗技术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行为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呼叫或提问置之不理;歧视、侮辱、谩骂病人或家属;医务人员的行为疏忽、粗枝大叶;拖拉或拒绝对急诊病人的抢救等原因,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而经济性伤害是指由于医务人员出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造成患者过度医疗消费,使患者蒙受经济损失。
有利原则是指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已保护病人的利益、促进病人健康、增进其幸福为目的。
有利原则体现在:树立全面的利益观,真诚关心病人的以生命和健康为核心的客观利益;提供最优化服务,努力使病人收益;努力预防或减少难以避免的伤害等。
“徐宝宝事件”一例中,由于医生没有对病人的疾病作出明确诊断就实施了治疗,并且治疗效果并不好,可以说是无益的。
除此之外,值班医生对患者家属的呼叫置之不理,对病人的抢救拖拉,违背了不伤害原则。
同时,也违背了有利原则。
其次,医疗实践中,“以人为本,救死扶伤”,是医学伦理道德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般临床工作中的伦理要求医务人员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合理诊治、细致观察。
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临床诊疗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则。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谋取健康也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必须以患者的健康利益为中心,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尊重并维护患者的医疗权利,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患者的健康做最大的努力。
在临床诊断阶段,医生应该耐心细心,通过合理问诊、触诊以及适当的辅助检查尽快并准确地找出病人患病的原因,并尽量减少诊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在临床治疗阶段,医生应该对症、合理用药,并且随时关注病人的情况,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发的紧急状况。
为此,医生比变速明确药物的性能、适应症、禁忌症和配伍禁忌。
“是药三分毒”,鉴于药物的双重性,医务人员在用药是时要发挥其有利的治疗作用,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从而使药物发挥更大的疗效。
也正是因为药物有潜在的危险性,所以在用药期间医务人员要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并随着患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药品的种类、剂量,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并取得理想的疗效。
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学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该把患者的生命
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
“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天职”,这一医学道德思想,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先进医家的共识。
我国医界从“医乃活人之术”出发,以“医生使之生”的含义来命名医生;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医家,以实践创立和丰富了“仁爱救人”的优良传统。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以“为病家谋利益”和“不伤害”等准则,阐述着同一个伟大思想。
我国当代医界也有不少道德楷模堪称典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什么是救死扶伤作出了诠释。
在“徐宝宝事件”一例中,我们看到,最开始管床医生并未进行彻底的诊断并且作出了不恰当的治疗措施,再加上值班医生并未时刻注意患者的情况,并在患者家属反映情况后也为做出及时的救治,使得不到三岁的孩子失去了生命。
从事件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值班医生不仅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在当值时玩电脑游戏,这真的使我感到羞愧和气愤。
医术不精可以通过学习而进步,可是医德的缺失该如何弥补?
相信有关医务工作者也曾庄严宣誓,也曾学习过医学伦理学。
可是,其效果已经了然。
“我决心竭尽全力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是每一位医生最初的承诺和誓言,这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形式,更不应该被忘记,而是应该为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所恪守。
医学伦理学原则不应该只是作为条文让人阅读背诵,不应该只是被我们挂在嘴边,而是应该为我们所谨记,使之成为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信条,成为每一个医生进步成长的守则。
把这些原则落实到平时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其实也是简单而琐碎,但却需要医务人员少一些侥幸心理,多一些踏实努力;少一些功利思想,多一些奉献为人;少一些散漫浮躁,多一些坚持沉稳。
其实,世上很多事,要做好,也无非这几点奥义。
坚定地在医疗实践中以医学伦理为准则,做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也是如此。
吴阶平对“如何做好一名医生”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他说:“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
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就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
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
”
76岁的京城名医董建华谈得更直截了当,“医德是什么?医德就是让病人一看到你,病就先好了一半”。
做名好医生,对工作应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吴老把它称作“成为好医生的前提”。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
正是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中,才能收获成长。
反思医疗实践中的不足,重新落实医学伦理的指导作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更好的为人名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