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微生物复习第5章生长和环境条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2) 微生物的解毒作用
产生超氧化物岐化酶 : 2O2- + 2H + 超氧化物岐化酶 H2O2 + O2 产生过氧化氢酶: 2H2O2 过氧化氢酶 H2O+ O2
总反应: 4O2- + 2H +
2 H2O + 3O2
52
(二)氧化还原电位势(Eh) 1.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的Eh范围 好氧微生物:> +0.1 V;最适+0.3~+0.4V; 厌氧微生物:<-0.1V; 产甲烷细菌: -330 mV;
21
分批培养的特点 ➢ 微生物培养时间不同其生长状态不同 ➢培养时间较短 ➢容易控制无菌条件 ➢能保证菌种的最小变异 ➢适合于微生物细胞的生长与代谢产物的
积累不同步发酵
22
(二)连续培养 指控制恒定的流速,使由于细菌生长而耗 去的营养物质及时得到补充,培养基中营 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持细菌的恒定
17
• 二元培养:是纯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用于分离寄生微生物的方法。
4. 如噬菌体和细菌的培养物。
18
• 共培养(Coculture) • 用于培养一些在生长代谢过程中紧密相
互依赖的微生物。 • 如厌氧条件下丁酸的降解:
• 丁酸
乙酸+氢 (丁酸降解菌)
• 氢+CO2
甲烷 (产甲烷菌)
19
例:丁酸盐降解菌群的富集与分离
中性。 42
➢ 氧化硫杆菌能在pH1.0-2.0的环境中生 长。
➢ 一些嗜碱菌能在pH11.0生长。 ➢ 微生物细胞内部pH一般保持在中性。
43
几种微生物的pH适应范围
微生物
圆褐固氮菌 大豆根瘤菌 亚硝酸细菌
氧化硫硫杆菌
嗜酸乳杆菌
放线菌 酵母菌 黑曲霉
最低pH值 4.5 4.2 7.0 1.0 4.0~4.6 5.0 3.0 1.5
57
六、超声波 超声波可通过其高频率震动与细胞振动的 不和谐而造成细胞周围环境的局部真空, 导致细胞周围压力的极大变化,这种压力 变化促使细胞破裂,引起机体死亡。 微生物细胞破碎常用方法
58
七、化学药物
1.氧化剂:KMnO4、H2O2、Cl2等 2.还原剂:甲醛等 3.表面活性剂: 乙醇、酚、来苏儿等 4.重金属盐类:0.1% HgCl2、AgNO3等 5.其它化学药物: 1%KOH、1%H2SO4、
(2) 高压蒸汽灭菌法: 1.05kg/cm2(15b/in)的蒸汽压,121℃ 处理15~30分钟。彻底杀死所有的微生 物。
40
(3) 间歇灭菌法: 常压蒸汽消毒——培养
反复多次的灭菌法,可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细胞。
(4) 巴斯德消毒法: 用较低的温度(如62~63 ℃,30分
钟)处理牛奶、酒类等饮料,以杀死其中 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同时 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的方法。
=1/G
10
2.对数期(Log phase)特点
( 1)代时最短,生长速度最快; ( 2)细胞稳定(平衡)生长:细胞内各 种物质按比例生长,菌体成分均匀; ( 3)酶活性高,代谢稳定,菌体大小基 本一致。
11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特点: ( 1)新生=死亡,达到动态平衡,生长速 度为零 ; ( 2)活菌数的总量达到最大值; ( 3)胞内的储藏物开始形成(如肝糖粒、 脂肪粒等); ( 4)某些芽孢菌的芽孢开始形成; ( 5)某些细菌过量积累次级代谢产物, 如抗生素、维生素等。
厌氧条件下:
丁酸
甲烷+CO2
丁酸 乙酸 氢+CO2
乙酸+氢 (丁酸降解菌)
甲烷+CO2 (产甲丝烷菌) 甲烷 (产甲螺烷菌)
20
富集培养基:
丁酸钠 硫化钠 Na2CO3 半胱氨酸 酵母膏 K2HPO4 MgSO4.6H2O NH4Cl CaCl2 刃天青 微量元素
30mM 0.016 0.08 0.5 1.0 0.5 0.33 0.4 0.05 0.002
41
二、氢离子浓度(pH)
• 微生物生长的pH范围 • (1)多数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的
适宜pH范围为6.5-7.5。 • (2)真菌的适宜pH范围为5-6。 • (3)放线菌的适宜pH范围7.5-8.0。 • (4)氧化硫杆菌能在pH1.0-2.0的环
境中生长。 • (5)一些嗜碱菌能在pH11.0生长。 • (6)微生物细胞内部pH一般保持在
53
2. 影响氧化还原电位的因子 (1) 分子态氧的影响, (2) 培养基中氧化原物质的影响。 (3) 微生物本身的代谢作用
54
辐射的杀菌和诱变作用 辐射能一般对微生物细胞有杀伤作用,可 用于进行微生物的灭菌处理。 辐射也能造成细胞DNA的损伤,引起微生 物突变。故也可用于菌种的诱变育种。
55
1. 紫外线(130-360nm) 特点: (1) 波长为250—280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
36
各类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
微生物 类型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oC
oC
高温型
30
45~55
最高温度 oC
60~75
中温型
5
25~37
45~50
低温型
0
10~15
20~30
37
2. 高温对微生物生存的影响
致死温度: 致死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界限。 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 间。
38
(5) 耐氧 不需要氧气,但氧气的存在对它们没有毒 害作用。
50
3. 氧对厌氧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的机理 (1)氧在还原过程中的各种中间产物
O2 + e - → O2- ( 超氧化物) O2-+ e - + 2H + → H2O2 (过氧化氢) H2O2 -+ e - + H +→ H2O + OH· OH· + e - + H + → 2 H2O
力最强。 (2) 主要作用于DNA,能形成胸腺嘧啶二
聚体。 (3) 有光复活作用。 (4) 穿透能力差,适合于空气和物体表面
56
2. 电离辐射 (1) 种类: X-射线与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2) 杀菌原理: 射线引起环境中和细胞中水分子分解,并 产生自由基。生成的自由基能与细胞中的 敏感大分子反应并使之失活。
12
4.死亡期 (Death phase) 特点: ( 1)生长速率负增长; ( 2)细胞形态多样,出现畸形,形成衰 退型; ( 3)蛋白水解酶活跃,出现细胞自溶现 象; ( 4)芽孢细菌芽孢大量释放。
13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量的测定 一、纯培养技术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从 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 为纯培养
子化,从而间接影响微生物 (3)pH值影响一些物质(Fe2+,Mn2+等)
的溶解度
45
3. 微生物代谢对环境的影响 (1)微生物发酵糖类产生有机酸:氧化硫
杆菌代谢生成硫酸。 (2)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产成碱。 4. pH的控制 (1)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微生物质。 (2)培养基中加入“备用碱”。(碳酸钙) (3)培养过程中流加酸或碱。(大规模培
血球计数板 细菌计数板
27
• 涂片染色计数法 用一定量的菌液(0.1ml)涂布一定大小的
面积(1.0cm2)染色后计数。
28
• 比浊法
(3) 用分光光度计或浊度计测定菌液的 吸光度,菌体的数量与其吸光度成正比。 适用于较高浓度的液体样品的测定。
29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1) 平板菌落计数法 其原理为单个细胞涂布在固体平板上经培养 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单菌落。依此推算原样 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适用于30个/ml菌以上的液体样品。如为固体 样品要求菌数更高。方法的测定周期较长。
结晶紫等 6.化学疗剂 • 抗生素 (1) 抗谢物
59
二. 微生物的抗逆性 (一)抗药性 ➢获得抗药性质粒
产生降解酶,使药物失去活性 ➢ 通过基因突变
修饰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改变细胞对药剂的渗透性 形成救护途径
60
61
生长速率。
23
➢ 恒浊培养——微生物生长量的控制 ➢ 恒化培养——微生物营养量的控制
24
连续培养的特点 ➢ 培养过程微生物的生长状态一致. ➢ 设备的利用率高 ➢ 培养周期长, 容易污染 ➢ 菌种易变异 ➢ 适应于以微生物细胞为目的或产物与生
物量成正比的产物的发酵
25
分批补料培养
26
四、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直接计数法(全数法) (1) 计数器计数法:
30
(2) 液体稀释培养测数 适用于不易形成菌落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数量的测定。
31
• 薄膜过滤计数法 (3) 用滤膜对样品进行过滤,使微生物被截留、
浓缩在滤膜上,经培养后测定形成的菌落数。 适用于含菌量少的空气及水中微生物的测定。
32
3.测定细胞物质量 (1) 干重法 (2) 含氮量测定法 (3) DNA测定法 (4) 其他生理指标测定法:
养)
46
三、水—几类微生物生长的最适aw
微生物类群
aw
一般细菌
0.91
酵母菌
0.88
霉菌
0.80
嗜盐细菌
0.76
嗜盐真菌
0.65
嗜高渗酵母
0.60
47
四、氧和和氧化性还原电位 (一)氧 1.氧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作用: (1) 可作为生物氧化的最终电子受体。 (2) 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 (3) 影响环境中和生物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
48
2. 根据氧对微生物的不同作用可将微生物 分为以下五类:
(1) 严格好氧 氧气是好氧性微生物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 是不可缺少的生活 条件。
(2) 微好氧 只需要少量氧气(2—10%氧气)。
49
(3) 厌氧 必需在缺氧的环境中生活,氧气对严格厌 氧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 (4) 兼性厌氧 适应范围广,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
第 一 节微 生 物 的 个体与群体生 长 微生物生长:是指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 可逆增加的生物过程。
微生物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 于细胞内各种细胞结构的复杂和重建导致 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 增加的整个生物学过程。
1
繁殖代数n的计算:
N = N 0 · 2n lg N = lg N 0 + n log2 lg N - lg N 0 = n log2
对氧的吸收 发酵糖产酸量 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
33
第 三 节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一些基本术语 灭菌(sterilization)
是指利用某种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 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34
防腐(antisepsis)
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 用下,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 种措施,它能防止食品腐败或防止其 它物质霉变。
(二)利用高温灭菌的方法
1. 干热灭菌 (1) 干热灭菌法:160℃处理1~2小时。适用于玻 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优点:可 保持物品的干燥。 (2) 灼热灭菌法:常用于金属性接种工具、污染 物品及实验材料等废弃物的处理。
39
2. 湿 热 灭 菌
(1) 煮沸消毒法: 100 ℃,15分钟以上。只能杀死微生物 的营养细胞。
8
n - lg N 0 )/ 0.301 = (lg N / N 0 )/ 0.301
9
G =t / n
=( t 2 —t 1)/ (lg N / N 0 )/ 0.301
单位时间内细胞分裂次数(R) :
R=n/ ( t 2 —t 1)
消毒(disinfection) 是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
或物质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35
一、温度 (一)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及生存的影响 1. 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 最低生长温度: 指微生物能进行繁殖的最低温度界限。 最适生长温度: 指使微生物迅速生长的温度 。 最高生长温度: 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高温度界限。
14
获得纯培养的技术 • 稀释平板分离法 1. 原理同稀释平板计数
15
• 平皿划线分离法 2. 以沾有微生物的接种环在固体平板
上不断划线以稀释接种环上微生物数量, 最终可在划线处使微生物以单细胞表达 式分开。经培养后形成单菌落。
16
• 富集培养 • 用选择性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使被
研究的微生物在培养物中的数量由少数 转化成多数。 • 用于样品中数量占少数的微生物, 或研究难以分离纯化的微生物。
最适pH值 7.4~7.6 6.8~7.0 7.8~8.6 2.0~2.8 5.8~6.0 7.0~8.0 5.0~6.0 5.0~6.0
最高pH值 9.0 11.0 9.4 4.0~6.0 6.8 10.0 8.0 9.0
44
2. pH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因 (1)氢离子影响细胞膜中的酶活性; (2)pH值影响培养基中有机化合物的离
(2) 微生物的解毒作用
产生超氧化物岐化酶 : 2O2- + 2H + 超氧化物岐化酶 H2O2 + O2 产生过氧化氢酶: 2H2O2 过氧化氢酶 H2O+ O2
总反应: 4O2- + 2H +
2 H2O + 3O2
52
(二)氧化还原电位势(Eh) 1.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的Eh范围 好氧微生物:> +0.1 V;最适+0.3~+0.4V; 厌氧微生物:<-0.1V; 产甲烷细菌: -330 mV;
21
分批培养的特点 ➢ 微生物培养时间不同其生长状态不同 ➢培养时间较短 ➢容易控制无菌条件 ➢能保证菌种的最小变异 ➢适合于微生物细胞的生长与代谢产物的
积累不同步发酵
22
(二)连续培养 指控制恒定的流速,使由于细菌生长而耗 去的营养物质及时得到补充,培养基中营 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持细菌的恒定
17
• 二元培养:是纯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用于分离寄生微生物的方法。
4. 如噬菌体和细菌的培养物。
18
• 共培养(Coculture) • 用于培养一些在生长代谢过程中紧密相
互依赖的微生物。 • 如厌氧条件下丁酸的降解:
• 丁酸
乙酸+氢 (丁酸降解菌)
• 氢+CO2
甲烷 (产甲烷菌)
19
例:丁酸盐降解菌群的富集与分离
中性。 42
➢ 氧化硫杆菌能在pH1.0-2.0的环境中生 长。
➢ 一些嗜碱菌能在pH11.0生长。 ➢ 微生物细胞内部pH一般保持在中性。
43
几种微生物的pH适应范围
微生物
圆褐固氮菌 大豆根瘤菌 亚硝酸细菌
氧化硫硫杆菌
嗜酸乳杆菌
放线菌 酵母菌 黑曲霉
最低pH值 4.5 4.2 7.0 1.0 4.0~4.6 5.0 3.0 1.5
57
六、超声波 超声波可通过其高频率震动与细胞振动的 不和谐而造成细胞周围环境的局部真空, 导致细胞周围压力的极大变化,这种压力 变化促使细胞破裂,引起机体死亡。 微生物细胞破碎常用方法
58
七、化学药物
1.氧化剂:KMnO4、H2O2、Cl2等 2.还原剂:甲醛等 3.表面活性剂: 乙醇、酚、来苏儿等 4.重金属盐类:0.1% HgCl2、AgNO3等 5.其它化学药物: 1%KOH、1%H2SO4、
(2) 高压蒸汽灭菌法: 1.05kg/cm2(15b/in)的蒸汽压,121℃ 处理15~30分钟。彻底杀死所有的微生 物。
40
(3) 间歇灭菌法: 常压蒸汽消毒——培养
反复多次的灭菌法,可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细胞。
(4) 巴斯德消毒法: 用较低的温度(如62~63 ℃,30分
钟)处理牛奶、酒类等饮料,以杀死其中 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同时 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的方法。
=1/G
10
2.对数期(Log phase)特点
( 1)代时最短,生长速度最快; ( 2)细胞稳定(平衡)生长:细胞内各 种物质按比例生长,菌体成分均匀; ( 3)酶活性高,代谢稳定,菌体大小基 本一致。
11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特点: ( 1)新生=死亡,达到动态平衡,生长速 度为零 ; ( 2)活菌数的总量达到最大值; ( 3)胞内的储藏物开始形成(如肝糖粒、 脂肪粒等); ( 4)某些芽孢菌的芽孢开始形成; ( 5)某些细菌过量积累次级代谢产物, 如抗生素、维生素等。
厌氧条件下:
丁酸
甲烷+CO2
丁酸 乙酸 氢+CO2
乙酸+氢 (丁酸降解菌)
甲烷+CO2 (产甲丝烷菌) 甲烷 (产甲螺烷菌)
20
富集培养基:
丁酸钠 硫化钠 Na2CO3 半胱氨酸 酵母膏 K2HPO4 MgSO4.6H2O NH4Cl CaCl2 刃天青 微量元素
30mM 0.016 0.08 0.5 1.0 0.5 0.33 0.4 0.05 0.002
41
二、氢离子浓度(pH)
• 微生物生长的pH范围 • (1)多数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的
适宜pH范围为6.5-7.5。 • (2)真菌的适宜pH范围为5-6。 • (3)放线菌的适宜pH范围7.5-8.0。 • (4)氧化硫杆菌能在pH1.0-2.0的环
境中生长。 • (5)一些嗜碱菌能在pH11.0生长。 • (6)微生物细胞内部pH一般保持在
53
2. 影响氧化还原电位的因子 (1) 分子态氧的影响, (2) 培养基中氧化原物质的影响。 (3) 微生物本身的代谢作用
54
辐射的杀菌和诱变作用 辐射能一般对微生物细胞有杀伤作用,可 用于进行微生物的灭菌处理。 辐射也能造成细胞DNA的损伤,引起微生 物突变。故也可用于菌种的诱变育种。
55
1. 紫外线(130-360nm) 特点: (1) 波长为250—280nm波长的紫外线杀菌
36
各类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
微生物 类型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oC
oC
高温型
30
45~55
最高温度 oC
60~75
中温型
5
25~37
45~50
低温型
0
10~15
20~30
37
2. 高温对微生物生存的影响
致死温度: 致死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界限。 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 间。
38
(5) 耐氧 不需要氧气,但氧气的存在对它们没有毒 害作用。
50
3. 氧对厌氧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的机理 (1)氧在还原过程中的各种中间产物
O2 + e - → O2- ( 超氧化物) O2-+ e - + 2H + → H2O2 (过氧化氢) H2O2 -+ e - + H +→ H2O + OH· OH· + e - + H + → 2 H2O
力最强。 (2) 主要作用于DNA,能形成胸腺嘧啶二
聚体。 (3) 有光复活作用。 (4) 穿透能力差,适合于空气和物体表面
56
2. 电离辐射 (1) 种类: X-射线与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2) 杀菌原理: 射线引起环境中和细胞中水分子分解,并 产生自由基。生成的自由基能与细胞中的 敏感大分子反应并使之失活。
12
4.死亡期 (Death phase) 特点: ( 1)生长速率负增长; ( 2)细胞形态多样,出现畸形,形成衰 退型; ( 3)蛋白水解酶活跃,出现细胞自溶现 象; ( 4)芽孢细菌芽孢大量释放。
13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量的测定 一、纯培养技术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从 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 为纯培养
子化,从而间接影响微生物 (3)pH值影响一些物质(Fe2+,Mn2+等)
的溶解度
45
3. 微生物代谢对环境的影响 (1)微生物发酵糖类产生有机酸:氧化硫
杆菌代谢生成硫酸。 (2)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产成碱。 4. pH的控制 (1)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微生物质。 (2)培养基中加入“备用碱”。(碳酸钙) (3)培养过程中流加酸或碱。(大规模培
血球计数板 细菌计数板
27
• 涂片染色计数法 用一定量的菌液(0.1ml)涂布一定大小的
面积(1.0cm2)染色后计数。
28
• 比浊法
(3) 用分光光度计或浊度计测定菌液的 吸光度,菌体的数量与其吸光度成正比。 适用于较高浓度的液体样品的测定。
29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1) 平板菌落计数法 其原理为单个细胞涂布在固体平板上经培养 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单菌落。依此推算原样 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适用于30个/ml菌以上的液体样品。如为固体 样品要求菌数更高。方法的测定周期较长。
结晶紫等 6.化学疗剂 • 抗生素 (1) 抗谢物
59
二. 微生物的抗逆性 (一)抗药性 ➢获得抗药性质粒
产生降解酶,使药物失去活性 ➢ 通过基因突变
修饰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改变细胞对药剂的渗透性 形成救护途径
60
61
生长速率。
23
➢ 恒浊培养——微生物生长量的控制 ➢ 恒化培养——微生物营养量的控制
24
连续培养的特点 ➢ 培养过程微生物的生长状态一致. ➢ 设备的利用率高 ➢ 培养周期长, 容易污染 ➢ 菌种易变异 ➢ 适应于以微生物细胞为目的或产物与生
物量成正比的产物的发酵
25
分批补料培养
26
四、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直接计数法(全数法) (1) 计数器计数法:
30
(2) 液体稀释培养测数 适用于不易形成菌落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数量的测定。
31
• 薄膜过滤计数法 (3) 用滤膜对样品进行过滤,使微生物被截留、
浓缩在滤膜上,经培养后测定形成的菌落数。 适用于含菌量少的空气及水中微生物的测定。
32
3.测定细胞物质量 (1) 干重法 (2) 含氮量测定法 (3) DNA测定法 (4) 其他生理指标测定法:
养)
46
三、水—几类微生物生长的最适aw
微生物类群
aw
一般细菌
0.91
酵母菌
0.88
霉菌
0.80
嗜盐细菌
0.76
嗜盐真菌
0.65
嗜高渗酵母
0.60
47
四、氧和和氧化性还原电位 (一)氧 1.氧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作用: (1) 可作为生物氧化的最终电子受体。 (2) 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 (3) 影响环境中和生物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
48
2. 根据氧对微生物的不同作用可将微生物 分为以下五类:
(1) 严格好氧 氧气是好氧性微生物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 是不可缺少的生活 条件。
(2) 微好氧 只需要少量氧气(2—10%氧气)。
49
(3) 厌氧 必需在缺氧的环境中生活,氧气对严格厌 氧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 (4) 兼性厌氧 适应范围广,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
第 一 节微 生 物 的 个体与群体生 长 微生物生长:是指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 可逆增加的生物过程。
微生物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 于细胞内各种细胞结构的复杂和重建导致 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 增加的整个生物学过程。
1
繁殖代数n的计算:
N = N 0 · 2n lg N = lg N 0 + n log2 lg N - lg N 0 = n log2
对氧的吸收 发酵糖产酸量 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
33
第 三 节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
一些基本术语 灭菌(sterilization)
是指利用某种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 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34
防腐(antisepsis)
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 用下,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 种措施,它能防止食品腐败或防止其 它物质霉变。
(二)利用高温灭菌的方法
1. 干热灭菌 (1) 干热灭菌法:160℃处理1~2小时。适用于玻 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优点:可 保持物品的干燥。 (2) 灼热灭菌法:常用于金属性接种工具、污染 物品及实验材料等废弃物的处理。
39
2. 湿 热 灭 菌
(1) 煮沸消毒法: 100 ℃,15分钟以上。只能杀死微生物 的营养细胞。
8
n - lg N 0 )/ 0.301 = (lg N / N 0 )/ 0.301
9
G =t / n
=( t 2 —t 1)/ (lg N / N 0 )/ 0.301
单位时间内细胞分裂次数(R) :
R=n/ ( t 2 —t 1)
消毒(disinfection) 是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
或物质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35
一、温度 (一)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及生存的影响 1. 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 最低生长温度: 指微生物能进行繁殖的最低温度界限。 最适生长温度: 指使微生物迅速生长的温度 。 最高生长温度: 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高温度界限。
14
获得纯培养的技术 • 稀释平板分离法 1. 原理同稀释平板计数
15
• 平皿划线分离法 2. 以沾有微生物的接种环在固体平板
上不断划线以稀释接种环上微生物数量, 最终可在划线处使微生物以单细胞表达 式分开。经培养后形成单菌落。
16
• 富集培养 • 用选择性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使被
研究的微生物在培养物中的数量由少数 转化成多数。 • 用于样品中数量占少数的微生物, 或研究难以分离纯化的微生物。
最适pH值 7.4~7.6 6.8~7.0 7.8~8.6 2.0~2.8 5.8~6.0 7.0~8.0 5.0~6.0 5.0~6.0
最高pH值 9.0 11.0 9.4 4.0~6.0 6.8 10.0 8.0 9.0
44
2. pH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因 (1)氢离子影响细胞膜中的酶活性; (2)pH值影响培养基中有机化合物的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