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积累“阴晦、鄙夷、惘然、伶俐”等易考词语。
2.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重点)
3.理解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4.结合对比手法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小说的主旨。
(难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赏析环境描写的语段,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对比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探究
(一)故乡之变
1.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学法指导】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环境背景;
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④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
⑤暗示人物命运;
⑥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⑦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⑧暗示、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或推动了情节发展)。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萧索、凄凉(冷涩、阴沉、死寂)
反映了“故乡”所代表的旧中国的状况——令人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与希望,烘托“我”悲凉的心情,为全篇奠定黯淡的基调。
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纯净而又生机勃勃
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美丽,充满生机
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憧憬。
5.交代社会环境的句子: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
帝国主义还未侵入南方,童年时期的故乡生活相对太平富足。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
这里点明了当时农民受到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对新生活的渴望。
6.小结
(二)对比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试找出来并概括其作用。
通过这些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纯真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三、品味语言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形之瘦,突出了其尖酸的个性特征。
2.第四段中“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与“故乡本也如此”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前一句写“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儿时的美好回忆,而眼前所见故乡衰败、萧条的现实使“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与失望;后一句说明“我”因不愿接受现实而寻找自我安慰,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学法指导】回答“前后是否矛盾”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1.表明观点。
即矛盾或不矛盾,一般回答不矛盾;
2.分析原因。
首先结合文意分析词句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不矛盾(矛盾)的原因;
3.归纳总结。
概括分析要点,强调不矛盾(矛盾)。
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一段对于闰土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突出表现了闰土始则喜欢、继而犹豫、终究与“我”隔膜而称“我”“老爷”的过程。
这里的描写,充满感情,既展现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也间接写出了“我”的情感波动,令读者深受震动,从而和作者一样痛切地思索;这种隔膜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隔膜。
(1)“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欢喜是因见到儿时的伙伴“迅哥儿”而感到高兴;凄凉是因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与“迅哥儿”不属于同一等级,不能再称兄道弟,所以感到悲伤。
(2)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为什么会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的一声“老爷”,表明了闰土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这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3)曾经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么“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悲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这种隔膜是由于某种超越于各人的因素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结果。
是旧中国的现实,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都无法突破束缚,从而在彼此之间造就了一层层阻遏人们心意相通、享乐与共的“厚障壁”。
原因: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
“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4)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多次运用了省略号,其作用是什么?
①表示话语的省略;②暗示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开朗、见多识广。
【学法指导】省略号的作用
(1)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2)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3)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4)表静默或思考;
(5)表说话断断续续;
(6)表语言的中断;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4.本文有两处写到“高墙”,请你找出并标注出来,然后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第1处(第29段)实写,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孤陋寡闻,单纯无知,眼界狭窄。
第2处(第84段)虚写,是“隔膜”的象征,其中既有旧中国普遍存在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境遇差异造成的隔膜,还有“我”作为少数觉醒者的一员感到的孤立。
四、布置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
300字左右。